后来栽柳已参天
2016-12-06陈呈
陈呈
“国庆期间,涪陵区共接待游客87.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1.27%;旅游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164.33%。”
国庆黄金周刚过,涪陵区旅游局就交出了这样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绝世武功的修炼不可能一蹴而就。涪陵旅游的快速崛起,究竟跨越了几重境界?
回首:昨夜西风凋碧树
若是在十年前,提起涪陵,人们会想到什么?
涪陵榨菜?太极集团?一些著名的农副产品和工业企业倒是耳熟能详,可是旅游呢?
“十年前,涪陵人自己都想不到这里有什么好玩的。”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新中国成立后,设置涪陵专区,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管辖十个县,辖区内有丰都鬼城、南川金佛山等旅游景区。
“涪陵本地不用再打造景区了吧?”可没想到的是,偷个小懒却输在了起跑线上。
1997年重庆直辖,涪陵设区。没了别人家的两大旅游资源,自己还剩什么?
“涪陵那时才看清,本地旅游还是一张白纸。”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1998年,涪陵区引进一家民营企业,在武陵山里打造起一个小峡谷——石夹沟。
2011年,其他区县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景区都评上国家4A、5A级景区了,可石夹沟还是不温不火,评级也在3A原地踏步。
“怎么回事?”涪陵区旅游局上上下下的人都感到纳闷。
与此同时,当时的涪陵区区长也觉得奇怪:“工业效益不错,城市面貌也还行,为何人气不旺?”
扪心自问,区里对发展旅游重视么?旅游没起来,人气哪里来?
“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涪陵的发展重心都放在了工业上,推出了工业改革的九朵金花,取得了很大成绩。”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回忆说。
但在各大旅行社的目标定位中,涪陵已经当了多年的客源输出地,旅游成了全区经济发展的短板。
“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后发优势的新兴产业。发展旅游业是大趋势,在这点上,我们的认识有点落后了。”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时,涪陵周边区县的旅游已经发展得风风火火、热热闹闹。
“我们现在重新开局,还来得及么?”涪陵人不太自信。
寻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2012年,涪陵区旅游局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了摸底考察。
“像石夹沟这样的景点,本来资源很好,但由私营企业来经营,投入一定资金后就开始坐地收钱,品质都没上去,何谈知名度和人气?”专家的点评一语中的。
为打破景区发展小、散、乱的局面,涪陵区政府决定把石夹沟等优质旅游资源从私人手上买回来。
2014年,经过近两年的封闭打造,石夹沟以“武陵山大裂谷”的崭新面貌重现江湖,当年就评上了国家4A级景区。
旅游景区的升级工程做得又快又好,秘诀是什么?
“我们的三大平台打造得早,强有力的组织力量是推动涪陵旅游变革的关键。”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组建涪陵交通旅游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其下属的武陵山旅游公司负责景区运营;成立武陵山旅游管理委员会,负责整个武陵山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工作;设立江北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江北片区的旅游发展工作。
不仅如此,涪陵区党政“一把手”也开始实行半月督办制。
“这周区长去,下周书记去。不只是听景区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度,还要现场办公,解决相关问题。”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由于区里重视,涪陵旅游业的定位和发展思路跟原来完全不同了。
当时,号称“世界喀斯特之父”的袁道先院士带领团队对武陵山大裂谷景区进行地质科考后,作出评价:“青天峡地缝是世界上平均宽度最窄最长的地缝。”
这个消息让武陵山旅游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非常兴奋:“我们的地质奇观说不定可以赶超武隆了!”
此时,武隆的旅游业已经声名远扬,令重庆很多区县暗自羡慕。
但有人“不识趣”地泼了一盆冷水:“我们还是以喀斯特地貌观光为卖点么?如何克服同质化问题?”
武陵山旅游开发公司也开始怀疑,赶超武隆真的是最终定位么?景区三大平台迅速展开调研讨论。
最终,一个特别的点子浮出水面——打造“中国第一动感大峡谷”。
“要让游客通过想象形成过程,体会到武陵山大裂谷的静态动感;通过后期互动体验性项目,体会到动态动感。”武陵山旅游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2016年4月22日,号称亚洲第一陡的旅游索道“武陵泰斗”投入使用,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营销:为伊消得人憔悴
沿乌江逆水而上,在距离涪陵城区25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处神秘而宏伟的人工洞体,它就是被誉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816地下核工程。
2016年9月25日,经过一年封闭打造的816地下核工程景区重新对外开放。
“104核发电厂房的3D MAX立体展示,看起很有感觉。”
816地下核工程景区负责人听了游客的称赞,却不由得想起那段举步维艰的岁月。
除了816厂的老员工,谁又能知道,用高科技声光技术展示发电机的运行情况,其实是“迫不得已”呢?
这座为配合中国第一套核反应堆而建设的地下核工厂,自1966年开建,经过18年打造,在1984年工程即将竣工之际,为执行国家在和平发展新形势下的停建命令,一夜之间实行军转民。
“当时,816厂的党委书记徐光带领职工开荒山、种茶树、做面包、种蘑菇,开始了艰难的转型。那时,厂里的设备值钱的都卖给了兄弟单位,其他一些就当破铜烂铁卖了,以筹备发展资金。”
原来,如今的声光设备也是为了填补厂房空旷而想出的办法。
“816重新崛起的背后,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景区负责人说。
在几个景区的交流会上,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听了这话,不禁出声提醒:“不能光说精神,要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宣传。我看讲故事就很好。”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经历,如果只有景区建设者自己知道,其实价值不大,怎么将其有效地转化成后期的营销方式才是重点。
816地下核工程虽然没有白鹤梁、点易园历史悠久,但它也有自己的故事。
轮到武陵山大裂谷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汇报情况。
“我们这个月的游客一半是团队,一半是散客,成绩还可以。”
之所以拿团队游客比例来衡量业绩,是因为团队虽然价格便宜,却可以借旅行社之口,在更大范围内宣传营销景点。
这是武陵山大裂谷多年经营中获得的营销经验:“团队往往是一个景点火热与否的风向标。”
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听了点头,转过头对816景区负责人说:“他们的经验,你们也学着点。”
涪陵的旅游营销不只是自己的几个景点景区互相借鉴经验,更与周边区县组成了抱团营销的有机整体。
今年,涪陵是渝东北区域旅游协作组织轮值主席单位,在重庆市旅游局的指导和筹措下,举行渝东北区域旅游协作组织区县行活动。
“我们采用‘节会+五送的机制实现了‘个个有特色、场场有新意,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区县的节会活动,然后动员其他成员区县共同前往,开展互动营销,为举办单位送旅游文艺节目、送旅游产品线路、送惠民便民政策、送新媒体宣传、送旅游市场游客。”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旅游+:众里寻他千百度
2013年底到2014年初,重庆市委、市政府接连出台《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区域旅游协作发展机制推进“一心三带”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
“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我们是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在‘一心三带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中,我们又处于最中心的地理位置。旅游才起步就遇到加速度。怎么平衡工业发展、城镇建设和旅游崛起三者的关系呢?”一开始,大家有些困惑。不过,在工作推动过程中,大家发现这三者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
“以前,从涪陵城区到武陵山风景区的道路很陡很弯,经常出事故,而且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现在,因为修了四条宽敞的新公路,从城区去景区不仅时间缩短了,而且安全多了。”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外围筑起了文化墙,与周围的滨江长廊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现在想想,涪陵旅游发展的过程也是去产能的过程。而且,城市建设与景区同步,也能让游客感觉,他们不只是在游览单个景点,更是在游览整座城市。”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旅游业发展不仅消化了区内的过剩工业产能,还从实质上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大木花谷在旅游兴起之前,农民很贫穷。现在不同了,很多农民都不出去打工了,把房子建好一点,开个农家乐,只要干净卫生、物美价廉,三四个月的收入就抵得上出去打工一年的收入。
涪陵“旅游+”的产业融合还不止这些。
“我们现在有自然生态景观和传统人文景观,为何不将旅游和我们的拳头产品涪陵榨菜结合起来,做个工业旅游休闲项目呢?”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2014年,涪陵1898榨菜文化小镇的方案获得一致通过。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工业遗址打造,榨菜文化小镇是活的。在这里,可以按季节工序,让游客体验到不同的榨菜DIY项目。
“我们还在筹建榨菜博物馆。”涪陵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榨菜从一个工业流水线上的农副产品,摇身一变,成了有文化内涵的休闲项目。
2016年9月20日,涪陵区区长种及灵在2016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重庆香山旅游峰会上,发表题为《共享经济与旅游产品供给》的主旨演讲,向海内外嘉宾和媒体朋友推介涪陵旅游。
“我们要构建‘旅游+多业融合体系,将旅游主动渗透到‘四化一体发展布局中,让经济社会发展体现更多旅游元素、旅游功能、旅游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