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建筑:我国历史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2016-12-06李涛
李涛
【摘要】古堡有其特定的历史作用和价值,既是对抗外敌的重要军事措施,又反映了族群的血缘关系和优良传统。古堡建筑文化在我国历史遗产中有着独特地位,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探索古堡的渊源及建筑风格,有利于从民俗风情角度进一步保护历史遗产。
【关键词】张壁古堡 静升村古堡 军事防御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古堡建筑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两汉时期就有记载。《资治通鉴》称其为坞,意思是比城小的建筑群:“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后汉书》则将古堡称为营堑:“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至今有迹可循的古堡主要集中在山西、甘肃一带。审视我国古堡建筑文化在历史遗产中的价值,有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张壁古堡的历史渊源和建筑布局
在我国的古堡建筑中,张壁古堡非常有代表性,该堡位于山西介休东南方,自古以来就是河北、河东地区通往长安的主要途径,且地理位置险要,属于军家必争之地。张壁古堡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修建,经后人的不断完善,成为集军事设施、民居、暗道为一体的特色古堡,形成了一定的建筑文化氛围。
张壁古堡的历史渊源。张壁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军事基地,公元619年,河东枭雄刘武周为了对抗李唐王朝,在此大修堡垒。宋元时期,由于农民起义的频繁,其军事价值一直被朝廷所重视,有着驻兵的传统。到了明清时期,我国早期资本主义思想开始萌芽,通商变得越来越频繁,山西晋商开始崛起。在此期间,张壁古堡的军事地位开始下降,沦为晋商的权势争夺工具,虽然数度易主,但进行了很多修复工作,并加入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如今的张壁古堡,大多是明清建筑,有着浓厚的晋商建筑风韵,而一些军事设施也有所保存。从一定意义上看,现存建筑依然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我国历史遗产不可多得的传承。
张壁古堡的整体布局。自隋唐以来,张壁古堡就形成了固定的圆形布局,所有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该堡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整个外围是合拢的堡墙,地下有暗道。张壁古堡在古代是防御据点,只有南堡门和北堡门,两者之间由一条红石街相连,东部和西部各有一水池,称为阴阳池。从整体看,张壁古堡的布局暗合周易八卦,说明建堡时有一定讲究。古堡内共有七条巷,全部与红石街连接,出入方便。张壁古堡虽小,也曾经有过六座香火旺盛的寺庙,有一座位于堡内,主镇妖邪,确保居民兴隆平安,另外五座在堡外,象征着五行。至今尚存的是堡内的兴隆寺和南北门的两座古庙,虽已辉煌不再,但从中也能感受到过去的历史。
张壁古堡的建筑属性。作为一个有着家族传统和宗祠情怀的村落,张壁古堡留下了不少公共建筑,包括祠堂、戏台等,此外民居和地下建筑也有一定特色。祠堂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重要纽带,具有宗教、娱乐、教育等功能,同时也是供奉族神的主要场所。张壁人的祠堂家庙有可罕王祠、空王行祠、关帝圣庙三个。戏台则用于宗教祭祀文化的展现,村里在祭祀的时候,需要通过戏剧、乐舞等形式表达族人对神的忠诚。张壁古堡留存了三个戏台:关帝庙戏台、二郎神戏台、可罕庙戏台,其中以二郎神戏台保存最为完整,被村民称作“乐楼”。张壁民居形式多样,既有晋中地区传统的砖窑、土窑,也有时代特征鲜明的宋式民居、晋商民居等。在古代,砖窑是富裕人家的象征,一般有三进两院;土窑则是普通民众的居所,大多用土建造的。晋商民居建于明清时期,有一些保存尚好。地下建筑则是张壁村民“守备抗敌”的智慧结晶,主要是暗窑洞,用于藏身和储存粮食,由纵横交错的地道相连,分为上、中、下三层,据说可屯兵上万,是古代地下军事设施的一个奇迹。
静升村古堡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过程
静升村古堡位于山西灵石县,以“王家大院”闻名。在历史上,静升村共有八座古堡,现保存完好的尚有七座。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开始保护和开发王家大院,形成了较高的旅游价值。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审视古堡的历史意义和应用价值,站在一体化角度思考,这样才更具有实践意义。
静升村古堡的历史来源。静升村的八座古堡分别是:崇宁堡、拱极堡、凝固堡、和义堡、朝阳堡、高家崖堡、红门堡、恒泰堡。根据古堡建筑碑文和相关史料,前五座古堡的来源明文可查,后三座则缺少碑文和史料考证。崇宁堡和朝阳堡主要是为了防范胡人侵略,最早可追溯到明万历《灵石县志》。两座堡垒水绕山环、植被繁茂、地势险峻,可以有效防御外敌。拱极堡、凝固堡、和义堡的建成年代稍晚,主要是为了预防山贼流寇所造。清朝的《创建拱极堡碑》《捐金修复旧堡碑序》《创建拱极堡碑记》有明确记载。另外三座无从考证的古堡,虽然缺少明文记载,但根据选址环境和建造年代揣测,恒泰堡的选址与朝阳堡相仿,应该建于明代;高家崖堡和红门堡的选址也类似于朝阳堡,但其建造时间又与和义堡相近,所以对于这两个古堡的创建渊源尚无法作出明确判断。
静升村古堡的发展过程。静升村是一个血缘型的多族村落,最早迁入的是张氏和中王氏,但是最大的族群为西王氏,于1312年从太原移居静升村西的拥翠巷;其次是东王氏,元末期间移居静升村东的敬阳巷。静升八堡中,除了朝阳堡和恒泰堡,其余六堡皆为西王氏子孙所建。根据各家族的发展史以及古堡建筑相关资料记载,静升村古堡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朝阳堡为张氏家族所建,有“先有张家槐树底,后有静升村”的传说。中王氏由于家族没落,目前其住宅的区域位置已难以考证。西王氏的居住范围则是以拥翠巷为起点,逐渐由西向东扩张,其子孙所建的凝固堡、崇宁堡、红门堡、高家崖堡,也从西到东依次排列。唯一例外的是和义堡与拱极堡,这两个古堡远离住宅区,位于村南的农耕区内,其选址原由以及为越位扩张的原因,根据现有资料无法断定,但大致推断是为了保护农耕区。
静升村古堡的选址原由。古堡的选址有一定讲究,在静升八堡中,除了和义堡与拱极堡,其余六堡都建于居住区内,且视野较为宽敞。从整体上看,六堡的位置都在坡地高处,便于侦查和防御。其中凝固堡、崇宁堡、红门堡、高家崖堡本身和王家内部的住宅都是坐北朝南式的,符合我国传统的“负阴抱阳”理念。王氏家族来源于大城太原,其建造家园的理念在当时较为先进,所以在古堡选址的时候,尽量避开了地形的影响。但是存疑的是和义堡与拱极堡,根据选址区域,这两个古堡的特征与其它六堡截然不同。从方位上看,两者位于离村有一定距离的农耕区;从地形上看,农耕区地势平坦,没有突出的高地,所以无险可守。此外,这两个古堡与居住区相隔较远,只能是守望相助,当族群团结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对抗山贼流寇。
总之,在我国的历史遗产中,古堡建筑以其深厚的防御功能和文化内涵,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探索古堡的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有助于掌握其历史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开发与保护古堡的指导思想。
(作者为河北地质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的艺术文化结构表征及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HB14YS011)和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张家口蔚县古堡建筑群落的当代文化阐述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0313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孙海龙、林祖锐:《张壁古堡——一座充满谜团的袖珍古堡》,《中外建筑》,2014年第5期。
②李菲:《张壁村:多元地方信仰的历史建构与认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③王金平、阎宇晶:《从建筑装饰风格看王家大院的人文意蕴》,《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责编/周晓燕 刘芋艺(见习)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