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有机“穿插”

2016-12-06连忠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误区策略

【摘 要】课堂穿插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运用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如果无视适度、适量、和谐的穿插原则,就会打乱课堂节奏,弄巧成拙。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中穿插“低效”的现状,结合实际案例研究教学误区,探析立足文本的穿插艺术,提倡不露痕迹、张弛有度、画龙点睛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穿插 误区 策略

所谓课堂“穿插”,就是为了配合教学需要,暂时中断教学过程,有机地“切”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语文教师的新宠策略,然而实施后收到了怎样的学习效果呢?

一、正视当前课堂穿插的“低效”现状

穿插是门艺术,巧妙运用穿插能为课堂锦上添花,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穿插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当中无原则的穿插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打乱课堂节奏,弄巧成拙。综观眼下的课堂,我们也发现,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泛滥成灾

【案例】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小镇的早晨》

片段1: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MTV,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播放《梦里水乡》)

(学生静静欣赏,大约五分钟时间)

师:同学们,看完MTV,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景色太美了!

……

片段2:

师:同学们,想把这些画面永远定格在你的脑海中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好!那么请同学们拿出五彩的画笔,把你心中最喜欢的画面描绘出来吧。

(学生对照课文作画)

……

片段3: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镇,我们能做什么样的贡献呢?

生:我们可以做个广告,让四面八方的游客都知道小镇的美丽,来这里游玩。

师:这个主意好,那我们现在就来设计一下广告。

(学生沉浸在自己的设计当中)

……

师:听了你们的广告,我想一定会有很多游客来小镇游玩的。现在假如你是位导游,你打算怎样向我们介绍小镇呢?谁介绍得好,我就高薪聘请他来给我们旅游团作导游。

(学生做准备,写导游词)

师:现在,我请导游来向我们游客介绍一下。

……

【评议】该教学设计明显违背课堂穿插的适量性原则。综观整节课,这位教师让学生看录像、画画、写导游词等花去了整整20分钟的时间。课文中有些很美的语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示范引读、学生美读等方式来展现江南小镇的美,但实际上大量的穿插挤占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真可谓是喧宾夺主。课堂中的穿插要恰到好处,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数量不可过多,要适时适量。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这个“度”,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只有做到适度,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误区二:喧宾夺主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

师:上完这节课,我想同学们对地球这位母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下面我们就阅读这样一条信息。

(大屏幕出示资料:布什抛弃《东京议定书》)

师:美国总统担心美国的经济受影响,宣布美国退出《东京议定书》。读完这条消息,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怎样?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去采访美国总统,你准备向他提出怎样的问题?

生:布什先生,你一个大国的总统为什么没有责任心呢?

生:我是美国的现任总统布什,我的信念是:美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生:作为地球的孩子,你太自私了。

……

【评议】这节课中,教师的课堂穿插违背了适度性原则。课堂中,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珍爱地球的重要性,这本身没有错,但由于穿插的教学资源不当,将学生引向了对美国总统的批斗,这显然失之偏颇,这样的穿插不仅破坏了教学的目标性,还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既然是题外话,就要点到为止,要在内容复杂程度上做到恰到好处,起到旁敲侧击的作用即可,如果过分“旁逸斜出”,效果只会适得其反。由此看来,精选教学资源确实重要,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选择的方向,再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挑选,并对所选取资源产生的效果进行预设,同时还要考虑选用资料内容的长短等。

误区三:生硬突兀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珊迪》

师:同学们,小珊迪双腿被压断了,此时他躺在病床上,会与小利比有怎样的对话呢?让我们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当时的情景。

(学生思考几分钟后上台表演)

小利比:珊迪哥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小珊迪:我为了给一位顾客换零钱,过马路时不小心被轧断了双腿。

(表演的学生做出擦眼泪的样子,台下学生捂着嘴在笑)

小利比:天呀!哥哥,你可是我们的依靠,没有了脚,今后我们怎样生活,快去大医院看病吧!

(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小姗迪:利比弟弟,我们现在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哪来的钱看病呀?

小利比:你看,这不是有钱了吗?我们把这些钱拿去先用一下。

小珊迪:坚决不行,我不是告诉过你吗?人穷志不穷!人要讲究诚信,你快去找那位先生,把这些零钱还给他吧!

小利比:(嘟着嘴,极不情愿)好吧,哥哥,你真伟大!

(此时,连病床上的那个“小珊迪”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台下同学笑弯了腰)

【评议】显然,以上教学中,教师违反了课堂穿插的和谐性原则。课堂中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小珊迪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课上设计了小珊迪轧断双腿后躺在床上和小利比对话的情景,但是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哈哈大笑,与课堂中的基调、氛围不和谐,这一破坏性的穿插反而使之前的氛围营造前功尽弃,而且直接影响了接下去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穿插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氛围和谐融合,而不能生硬地撕开教学主线,突兀地把一些与整体教育情境、情感、氛围格格不入的内容生硬地穿插进教学过程,从而破坏了教学进程的和谐自然。

二、课堂教学“有效穿插”的策略探析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巧妙运用穿插艺术,为课堂锦上添花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穿插,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之时,能不露痕迹地有效穿插,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这对于整节课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

师: 同学们,初次见面,看到你们坐得这么端正,我很高兴。今天不仅是老师来为你们上课,还请来了我的师傅与大家见面。(生疑惑)

(课件出示画像)

师:就是他——孔子。(板书)注意“子”在这里念第三声,“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人的尊称,一起尊敬地来叫叫他。(生齐读)

师:为什么说他是老师的师傅呢?看到同学们疑惑的眼神,老师请你们从这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出示资料袋)相信资料袋中的知识会让你们收获不少。自由地读一读。(生阅读资料)

师:读完资料,你一定对孔子有了更多的了解,谁愿意来说说?

……

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却决定不远万里去拜师,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起读课题,读完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孔子被称为万世之师,他为什么要拜师?

生:他拜师经历过哪些困难?

生:结果怎么样?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吧!

【评议】上述案例中,资料袋的穿插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孔子,为下面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这段穿插,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孔子年轻之时已远近闻名,为何要不远万里去拜师呢?这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二)课中穿插,张弛有度——“转轴拨弦三两声”

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如果教师在品悟文本内涵时,适时进行穿插,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和丰富其对文本的感受,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但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教学的重难点,摆正穿插的配角地位,确立好穿插的时机,拿捏好穿插探究的深浅程度,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师: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第五、六句的“暖”和“寒”,想了好一阵子,也没有想明白,谁来帮帮我?

(学生小声议论,举手者很少。教师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师: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为什么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心里暖暖的了吗?

师: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没有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取得了长征途中的一次胜利,红军的心情会——

生:很高兴。

师:金沙江水拍打着岩石,红军战士的心里——

生:暖暖的。

师:下一句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出示:泸定桥图片)走上去,试试看,什么感觉?

生:走在铁索上,看着脚下滚滚的江水,让人心里发寒。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师:是呀,让人心惊胆寒,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

【评议】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学生很难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此时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相关资料,但不是大批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习的需要,一点点地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领悟诗句的意思及情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从而促进学生对诗句的深入理解。

(三)课尾穿插,画龙点睛——“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的有效穿插,能使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更好地理解整篇课文的思想情感,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都是无声的语言。课堂当中,教师要掌握好穿插的艺术,寻找贯穿课内与课外连接点的阅读素材,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

师:为什么作者仅仅看到总理一个夜晚是这样工作,却说他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总理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相信大家就明白了。

(出示课件: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悲凉的音乐中,教师深情叙述总理的最后一段生活日程)

师:哪里让你感动?

生:总理在自己病危之时,心中还是想着他人,交代护士多休息,这让我很感动!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总理在生命垂危之时还坚持工作。

……

师:同学们,人民群众的事比总理的一切还重要,甚至超过生命。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现在你们相信了吗?这样的劳苦,你们相信了吗?这样的呕心沥血,你们相信了吗?

生(异口同声):相信。

【评议】要让学生完全相信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仅仅借助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产生与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此时教师在课堂当中,巧妙地穿插了总理人生最后一段历程,这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坚持工作的精神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说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心中总理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他们内心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穿插”让人心动,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穿插似乎“信手拈来”又似“无心插柳”,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又能适度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这要求教师只有把握适量、适度、适时的“穿插”原则,才能真正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忠友 .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表演的有效性[J]. 课程教学研究, 2015,(10):36-39.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 353400)

猜你喜欢

误区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