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练笔,究竟“练什么”

2016-12-06张文娟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11期

张文娟

本校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前前后后经历了四次试教。有意思的是,小练笔的设计悄然发生着蜕变,一步步解答了“练什么”的问题,为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打开了通道。

【练笔一】

作者紧扣小艇,将人们的活动与景色结合起来写,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民族风情。威尼斯的人们对我们的生活也很好奇呢!请你围绕本地的出行方式,写写本地人们生活的场景,展现本地的景物和风情。

提示:

1.挑选不同的人物(如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有不同职业,有点有面)。

2.运用不同的关键词(如走下小艇,在小艇里,坐着小艇,走上小艇)。

3.动静结合,顺着活动路线描写静态的景色。

【练笔二】

作者紧扣小艇,将人们的活动与景色结合起来写,展示了威尼斯的风情。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介绍一个地方,不仅可以描写自然景色,还可以描写人们的活动,展现当地的风情。请你围绕本地的某处景物(如小区、街道、广场、公园),写写本地人们的活动,展现本地的风情。

提示:

1.选择人物广泛,代表本地大众(如有男女老少,有不同职业,有个体有群体等)。

2.描写不同活动,展现本地风情(如或忙碌或悠闲,或轻松或严肃等)。

【练笔三】

作者紧扣小艇,将人们的活动与景色结合起来写,展现了威尼斯的风情。小艇是威尼斯的名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威尼斯不止小艇这一张名片,桥与人们的生活同样密不可分。在交错的运河上,一共有401座各式各样的桥。请你围绕桥,写写人们的活动场景,写写这里的景色,体现桥与人们关系的密切。(教师播放有关桥的视频)同桌合作写,一人围绕桥写人们活动的场面,一人由桥写景,展现威尼斯的风情。

(提示略,同练笔二)

【练笔四】

作者紧扣小艇,将人们的活动与景色结合起来写,展现了威尼斯的风情。小艇是威尼斯的名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马鞍山也有名片,比如本地特产茶干、景点雨山湖,都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上周也布置了观察任务。请你紧扣马鞍山的一张名片(如茶干、雨山湖),写写人们的活动场景,体现这张名片与人们关系的密切。

提示:

1.选择人物广泛,代表本地大众(人物在变,如有男女老少,有不同职业,有少数有多数等)。

2.紧扣名片来写,体现关系密切(语言在变,如走下小艇,在小艇里,坐着小艇,走上小艇)。

3.描写不同活动,展现本地风情(活动在变)。

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为常见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主表达当中去。“读”是“练”的前提和保障,“练”是“读”的反馈与巩固。“怎么写”已在阅读中做好准备,“练什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上述小练笔的设计来看,我们需要规避几个常见的误区。

规避一:不走“封闭僵化”的死路。

练笔一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本地出行方式来写。在文本中,“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作者围绕小艇来展示威尼斯的风情。于是,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依样画葫芦。这么一来,练笔的立足点不是文本的表达特色,而是“小艇”所代表的出行方式。首先,选择某种出行方式,并不能反映本地的特色,除非当地确实有典型的出行方式;其次,学生在“出行方式”里打转转,反而看不到能反映本地特色的代表性景物;最后,即使学生日后发现代表性的景物,也错失了当堂迁移的有效时机,能否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成了未知数。教师将学生推进了一条死路,学生的视野被封闭,学生的思维受限制,何谈将习得的知识融会贯通,乃至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规避二:不走“改旗易帜”的岔路。

练笔二中,教师意识到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某处景物来写。表面上看,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对比第一个小练笔产生了质的飞跃。可问题又来了,学生随意选择的“小区、街道、广场、公园”并不能反映本地的特色,这些景物处处可见,并不具备典型性。“将人们的活动与景、物结合起来写”的确是文本的表达特色,但并不是核心特色。《威尼斯的小艇》的核心特色是“借艇写城”,“小艇”是代表性的景物,“将人们的活动与景、物结合起来写”是建立在“借艇写城”的基础之上。学生的练笔只是停留在文本局部,并没有掌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师将学生推向了一条岔路,片面理解了文本的表达方法,于文本之外重新拉起新的旗帜,生生切断了“读”与“写”的连接点,何谈体现文本价值,巩固习得的表达方法?

规避三:不走“脱离实际”的邪路。

练笔三中,教师的目光重新聚焦文本的核心表达特色。这一次练笔,得到了不少教师的推崇。从整体看,这一练笔符合文中情境,与前面的阅读形成统一的氛围,让威尼斯的风情在课堂上肆意流淌;从局部看,这一练笔不仅可以透过桥写人们的活动,还可以透过桥写当地的景色,弥补了练笔二没有写景的遗憾。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很骨感。学生并没有在威尼斯生活的真切体验,仅凭转瞬即逝的视频,难以捕捉人们有特色的活动,难以描摹威尼斯独特的景色,要展现威尼斯的风情无疑成了空中楼阁。为了满足教师的愿望,学生只能睁眼说瞎话,全凭想象完成练笔,展现的是虚假的风情。教师将学生推向了一条邪路,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漠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全都化成泡影。

基于上述考量,“练什么”逐渐浮出水面,自有它内在的规律,并在练笔四中加以验证。首先要走“一通百通”的活路,挣脱文本的束缚,消除思维的定势,灵活地运用表达方法,比如寻找本地的名片,可以是本地特产,可以是代表性景点,还可以由此想开去;其次要走“旗帜鲜明”的大路,指向文本的表达特色,领会文本表达的关键,准确地运用表达方法,比如文本是“借艇写城”,我们可以“借茶干写马鞍山”,围绕城市名片将人们的活动同景、物结合起来,展现马鞍山的风情,在实践中掌握文本独特的表达方法;最后,要走“贴近生活”的正路,指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服务于学生的感情需要,合理地运用表达方法,比如学生不熟悉威尼斯,但熟悉马鞍山,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内心充满介绍家乡的自豪感。

教师循着正确的路径选择“练什么”,学生才能有点可寻,有法可依,有话可说,真正将“练”落到实处,有力提升自身的言语品质。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24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