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2016-12-06刘小滨
刘小滨
引言
中医药健康旅游既是改善人们健康状况的公共卫生事业,又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经济产业,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动下,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迎来了政策鼓励、市场看好、资本重视的良好局面。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医药资源、筛选满足旅游活动特点且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中医药资源,以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中医药旅游资源一方面应考量中医药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程度高低和规模大小,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并创造相应的旅游环境。
(一)专业性
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比,中医药旅游资源属于医学专业领域,中医药旅游资源的医学专业性较强,涉及医药安全,其评价和开发都需要在中医药相关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才能完成。
(二)功能性
除了休闲、放松、求新、审美等一般旅游资源能够实现的功能,旅游者对中医药旅游资源还有或治病或康体等医疗保健的功能要求。
(三)文化性
作为一门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性。现代医学只有几百年历史,而中国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早已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科学性或许仍有争议,其文化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而我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医学,共同组成了丰富的中医体系,体现着各自的民族文化。
(四)环境性中医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统一,有利于身心健康,更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精神,与现代人实际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大不相同,却令人向往,能够激发人的旅游动机,正如杨振之教授所说的旅游的本质是“诗意的栖居”。
二、中医药旅游资源资源分类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之下,形成了中医药资源的巨大宝库,虽无法在有限的篇幅内作详尽的梳理,但可以对中医药资源进行分类式的汇总,从而成为中医药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的基础。
(一)中医理论
中医不仅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结晶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广泛吸收春秋到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各个流派的思想,并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一门哲学化的医学,中医理论中的很多观念都不仅是医学观念,也是哲学观念,如源自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源于周易象数思维的脏象学说、源自儒家的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等。中医哲学主要包括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观念等,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体质学说、经络学说、六淫七情、正邪阴阳等,以及中医史及名人典籍。
(二)中医诊疗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四诊即望、闻、问、切,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诊断,主要指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以及病案撰写。
中医治疗方法可分为,内科治疗、外科治疗、中药、针灸。内科治疗主要包括解表法、清热法、攻下法、和解法、温里法、补益法、消导(消散)法、理气法、理血法、固涩法、开窍法、镇痉法;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洗涤法、外科手术(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中药治疗主要包括中药种类、中药采集与贮藏、中药炮制、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中药配伍应用;针灸治疗主要包括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耳针头针、按摩疗法、发泡疗法、熏洗疗法、敷药法、热熨法、贴药法、吹药法。
(三)中医养生
除了上述中医诊疗体系,在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下,还发展出了独特而丰富的中医养生法。与西方养生法基于营养学不同的是,中医养生不仅强调身体的保健,更注重身心的和谐,其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动静互涵、三因制宜、形神合一等基本养生原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身体保养,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民族文化、一种东方智慧和哲学。
主要包括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中医养生原则、精神养生、环境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药膳食疗、房事养生、运动养生(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娱乐养生、浴身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区域养生等。
三、中医药旅游资源的评价
中医药旅游资源的评价除考虑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规模、丰度、完整性等一般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之外,还应根据其特点从以下方面予以评价:第一,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考虑中医药资源所体现的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价值,;第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环境;第三,中医治疗、中医养生活动与旅游活动的结合程度。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