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锦秋建筑作品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

2016-12-06张锦秋

世界建筑 2016年11期
关键词:清华建筑师建筑

张锦秋建筑作品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

2016年9月25日下午,作为“一带一路”建筑发展论坛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弘扬与传播建筑文化的“张锦秋建筑作品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中建设计集团董事长毛志兵,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王小东、崔愷、刘加平、王建国、孟建民、肖绪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庄惟敏、梅洪元、张宇及陕西省、西安市各相关部门领导,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界代表及同行嘉宾200余人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中建设计集团,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及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土木工程学会、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总策划。本次展览面向大众免费展出一个月。

张锦秋是首批中国工程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是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张锦秋星”等奖项和荣誉的获得者,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的领军人物。

张锦秋院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世纪60年代扎根西安,半个世纪以来,张锦秋院士秉持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以及城市特色的挖掘与彰显,创作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融规划、建筑、园林为一体,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建筑、和而不同、多元并举”的建筑创作文化理论。其代表作品: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唐工程、钟鼓楼广场、黄帝陵祭祀大殿、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唐芙蓉园、天人长安塔等成为城市新的地标建筑,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本次建筑作品展以建筑模型、建筑作品实景图、航拍专题视频为主,辅以手稿、珍贵照片等资料重点展示了10组建筑作品。共计展出实景照片和图纸300余幅,原始构思草图几十幅,大型建筑模型30余座,涵盖了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绝大多数建筑作品,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都是第一次展示在公众面前,可以使观者深入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她的思考。2016年恰逢张院士在陕西工作50年,这次展览既是对张院士建筑创作的回顾,也为广大同行和公众提供了建筑交流与学习的契机,是一次难得的“弘扬建筑文化、激励创新精神”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之旅。展览结束后,全部展陈内容将移至西安市规划展览馆专题展厅进行永久展览。

在展览的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就这次展览对张锦秋院士进行了简单的访谈。

庄惟敏:张先生,您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优秀毕业生的杰出代表,这次展览也正好适逢我们今年清华建筑70周年,非常高兴今天我能够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来参加展览的开幕式,先请您谈谈这个展览举办的背景。

张锦秋:这个展览是由中国工程院、中建总公司和陕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一个潜台词就是张锦秋在陕西工作50年。我作为一名建筑师,非常感谢这3个部门。这个展览是我们院的年轻总建筑师赵元超带领着年轻的建筑师进行策划和布置的,建筑师会搞建筑设计,可没有搞过展览,所以他们也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可以说是日夜兼程地在准备。当然也有陕西博物馆的策展专家的指导,我对他们年轻建筑师们的这份心意非常感动。

我自己是前天到展览现场的,虽然还没有完成,但是我看了以后心潮澎湃,因为我看到这一个一个建筑作品的模型和照片,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好像时光倒流了,我跟年轻人一块儿在这些项目上奋战的往事都历历在目。这50年正好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的50年,最早是革命大批判;然后是世界上的流派纷呈,进入中国;再后来就是市场商业化的大冲击。一个大批判,一个大纷呈,一个大冲击,建筑师的心很不容易沉下来。我,用今天的话来说应该就是不忘初心,我在清华所接受的教育和我在清华树立起来的建筑理念,形成我现在的建筑观,就是一定要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必须沿着这个路子走。所以这次展览也是我50年设计生涯的回顾,看过展览以后我还是很欣慰的,在这样一个大批判、大纷呈、大冲击的浪潮之下,我还算是坚定地走过来了。

我另外的一个感触是,虽然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展也有很多,但像在国家级的博物馆拿出1000m2的展厅来做建筑作品展,我觉得在中国可能还是第一次。这说明我们的建筑文化已经融入了城市文化,建筑融入了城市的血脉,特别在西安,建筑文化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方面的领导、专家都给予了我们很多鼓励。

庄惟敏:张先生,您刚才说的非常好,这个展览不仅是您这50多年来建筑创作和建筑思考成果的汇集,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它确实是一次文化事件,它将建筑上升到这样一种城市、民众、社会的文化层面来思考。正如您刚才所说,在中国当下越来越多的各种流派纷争的情况下,您一直坚持着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创作,我们认为这对建筑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有深刻的意义。您能不能再谈一谈对当下中国建筑文化创作层面的一些看法?

1.2 “张锦秋建筑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3 展览现场

张锦秋:我在清华是建筑历史教研组里梁思成先生和莫宗江先生带出来的研究生,所以我看问题还是有自己的一些视角。首先我觉得看建筑要有一定的历史高度,不能就事论事。把设计院里的一个建筑项目,看成是一笔生意、一个产值,或者说是一个成名的机会,我觉得这些都不对。我们学建筑历史的,怎么看建筑,怎么评价建筑,都看它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艺术风貌以及它所反映的时代特色,中国的也好,西方的也好,都是这样的。所以在当下我们的建筑也不例外,实际上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这是我对建筑文化的一个基本看法,这个应该说是源于我做建筑历史研究生的基础。

另外,我还觉得我们不能就建筑论建筑,这也跟我受到的教育有关系。我研究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古典园林它涉及的面就很广,包括总体规划,建筑不同年代的形式,不同的艺术特色,特别是跟环境的关系等等。我觉得一名建筑师要从事建筑创作的话,必须要有全面的观点。刚才说的是历史观,现在说的是全局观,必须把建筑放在这样一个多维的视角下来考虑。所以我觉得评价一座建筑也不能孤立地评价,要有全面的考虑。

庄惟敏:要用历史的眼光。

张锦秋:另外,建筑要服务于社会,也就是说不像画家或者雕塑家进行的个人创作,我这个作品你们不欣赏,我自己很欣赏,可以在书房里挂着,在架子上摆着,都没有关系。但是建筑是一个社会财富的产品,所以它的社会性就决定了建筑文化服务于社会的程度,就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当然在艺术史上,有很多艺术作品在创作的年代不被认可,然而在后世获得很高的评价。我觉得建筑不能这样,建筑要服务社会就要服务当代,得到大众的认可,这也是我的一个看法。

庄惟敏:张先生,从您刚才说的我们也体会到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作为一个有深刻的文化思考的建筑师,您确确实实有自己的立场,而且您这50多年来的实践也一直是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所以才使得您服务在这样的一个城市里,对这个城市的整体风貌有所掌控,这其实在业界是非常有共识的。同时您也是我们清华建筑学院的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锦秋:很惭愧,我没有做什么事。

庄惟敏:您确实是指导了很多博士生、研究生。因为当下社会的开放,很多思潮不断地涌入,年轻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无论是书本还是网络,都可以

获得知识和信息,无疑西方的一些影响是会给他们的认知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在这一点上您能不能给我们的同学们讲两句。

张锦秋:我觉得是这样的,西方的很多好的东西是应该学习的。不能说我是中国建筑师,立足于中国、扎根于中国的土地,我就摒弃一些国外的先进思想,不是这个意思。中外的思想我们都要吸收,包括西洋古典、现代的、当代的,有很多值得学习。比如说,西方谈的场所精神,还有罗西的类型学,我觉得他们也是在探索,有些探索是比较深刻的。

庄惟敏:在方法论层面的研究。

张锦秋:它不是纯粹形式风格的变异,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些东西其实跟我们是相同的,但是用的术语不同。所以学术术语要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表述,让中西方的术语统一,把西方的规律学过来,看到它的精神,它的实质,我们的东西呢,也不能关起门来自我陶醉。就像在文学上,把中国的故事讲好,要让外国人听懂。在这方面高等院校、学院,像清华建筑学院,除了育人,在学术思想和理论方面,我觉得应该能够有所建树。因为我们这些建筑师都在忙任务,哪有时间研究这些理论问题,学术术语的问题,我们根本顾不上,也没有力量去探索和研究。解放初期,梁思成先生说的中而新,到现在仍旧适用,不狭隘,有包容性。所以我觉得当下的清华建筑学院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要提出能够反映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和中国智慧的建筑理论体系。这次我们在工程院的论坛上,就提出能够创造出源于自己属于世界的建筑文化。我希望咱们清华建筑学院在这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庄惟敏:谢谢张先生给我们提出的希望,清华建筑从1946年梁先生开始创办,到今年整70年了。回顾历史,梁先生在那个时代,我们说是第一次创建真正的中国建筑教育的基础,后来吴良镛先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们叫第二次跨越的话,现在也面临后30年迈向清华建筑100年这样一个契机,因为马上就要迎来我们10月份的院庆70周年,也希望张先生给我们一些寄语。

张锦秋:我觉得对于清华建筑学院,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清华校训的那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出自《易经》,是古老祖先的智慧,对于整个清华也好,对于建筑学院也好,都要发扬这样的精神。自强不息,就是说一个强者,应该有坚定的信念,要不断的探索,有这样的自信,也能付诸于行动,不断地攀上高峰,我觉得清华建筑学院应该继承这个自强不息的精神。像刚才你所说,过去梁先生对中国建筑界的贡献,在建筑历史理论、城市规划、教育、包括建设各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后来吴先生继承了梁先生在清华建筑学院的领导地位,在20世纪末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先生组织执笔的宣言《北京宪章》,在当时就回答了全世界建筑师共同的问题,这个贡献也是不小的。接着他在人居环境方面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这样的学说,并且这个学说一直在指导各个领域。所以我觉得清华就是不断地自强不息,不断地有所建树。正像你刚才说的,70年过去了,以后100年的建树就要靠新的一代,我还是蛮有信心的,到100年还有30年呢。这是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呢,建筑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像大地一样的温厚、包容,也就是说从建筑学院出来的建筑师走向社会,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团队,都要强调团队精神,无论大团队还是小团队都能够团结,刚才我们前面说的自强不息,有了奋斗目标,但是你要实现它,必须要通过团队才能实现。所以我觉得厚德载物很深刻的意义还在于扎根于人,扎根于所在的地域,一定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这样才有丰富的创作源泉,所以这个厚德载物也就是我们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我们有很好的团队精神来实现自强不息的目标。我想清华建筑学院会在新的领导班子下有很辉煌的前景。

庄惟敏:谢谢张先生。这次展览不仅仅是建筑界的一次盛会,像您刚才说的,是整体社会文化的一种提升,因为真正在国家级的博物馆里举办这样的建筑展,确实不容易,我觉得这是全民族建筑文化水平提升的非常重要的事件,祝贺张先生展览的开幕,这也算是清华建筑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Exhibition "The Architecture of ZHANG Jinqiu" Opened at Shaanxi History Museum

4 张锦秋院士与 庄惟敏教授

猜你喜欢

清华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