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16-12-06栏目主持叶扬
栏目主持:叶扬
改进建筑60秒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张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ZHANG TongAssociate Dean,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张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简盟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世界建筑》主编ZHANG LiAssociate Dean,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Founding Partner, Atelier TeamMinusEditor-in-Chief, World Architecture
从空气调节到空间调节:让绿色回归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概念,在中国被广泛提及已不止10年,在2016年它甚至被写入了国家的“八字建设方针”。绿色建筑似乎是我们在生存环境岌岌可危的今天突然间找到的一个法宝,然而开出的药方却大多不针对建筑空间自身,评价标准和技术策略更多指向设备、工具和材料。“绿色”成了技术的成色,却丢弃了它要定义的主体——“建筑”。
我们需要回到最朴素的认识。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也不是自证的审美对象,它从来就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建造活动的基本命题和智慧,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变环境,以最小的资源代价换取安全和舒适的合理获取;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在自然的生息中,建筑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
“绿色建筑”的目标无非是提高舒适度、减少能耗。在舒适和能耗之间,如果说设备工程师们的努力是在“供给侧”,即在能源供给和分配中减少消耗,提高效率,那么建筑师的工作则在“需求侧”,即如何在保证舒适度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空间和形体设计,减少对能量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一种与设备系统主导的环境性能“空气调节”(Air - Conditioning)相对的建筑设计“空间调节”(Space - Conditioning)策略,在建筑设计中通过有效的空间组织、合理的体型和构造设计,以空间本身的形态和组织状态来实现对室内外环境舒适度、能耗与碳排放的性能化调控。“空间调节”是一种以空间和形态设计为先导的,统筹各专业目标、方法和流程,以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理念与策略。
相对于把“绿色”添加到 “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原则中,我更倾向于将“绿色”视作对经典原则的当代诠释: 在“适用”原则中应加入“对所在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的适应”,“经济”则需体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使用者合理需求的性价比算”,而“美观”中则应包含“体现生态价值和可持续性观念的绿色美学”。一旦树立了可持续性的价值观念,建筑师的工作必然在根本上决定环境和建筑的生态质量以及节能性能,相对于工程师们改进设备的努力,其功效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对街头游戏很有兴趣,其中包含着许多智慧,比如,如何把人聚集在一起,如何聪明地使用有限的街道空间。我小时候玩过许多街头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我更了解我的朋友们,他们也更了解我,我们也由此了解了彼此的家庭。在街上玩的经历带给我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正逐渐失去街头游戏,转而把精力投入到电子游戏或者更标准化的运动上。由此,我们失去了一种社会化交流的机会。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也使这种情况更为恶化。这是我们希望能让街头游戏重现魅力的原因,我们也希望街头游戏能重塑我们的公共空间。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作者:汉宝德出版: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9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作者:[以]尤瓦尔.赫拉利译者:林俊宏出版:中信出版社,2014
建构建筑手册:材料、过程、结构Constructing Architecture: Materials, Processes, Structure, A Handbook编者:[瑞士]安德烈·德普拉泽斯/ Andrea Deplazes出版:Birkhäuser, 2005
建筑热力学与美Essays on Thermodynamics, Architecture and Beauty作者:[西]伊纳吉·阿巴罗斯,蕾纳塔·森克维奇/Iñaki Ábalos, Renata Sentkiewicz出版:Actar, 2015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是台湾著名建筑学者汉宝德先生诸多饶有趣味的学术著作之一。这本书中,作者以10封信的形式,向读者展开了一幅现实、生动的有关建筑的“画卷”。该书的看点有三。一是独特的表述方式,作者以给年轻人写信的方式,心平气和、无拘无束的道出了自己的思想和心声,他写道:“文字是人类发明的最有力量的工具,人与人之间不再以信件往来,在思想的相互启发上就贫乏得多了。”看点二,是亲切、平实的语言,除了“老弟”、“年轻的朋友”这些瞬间拉近读者心理距离的亲切称呼,作者讨论专业问题时也是“白话文”,例如,“何谓横向思考?就是扯关系。……胡思乱想,就是横向思考”。第三个看点,是“书信”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独到主张,如“学建筑是否需要过人的智力呢?并不需要,我们需要中等以上的理解力”;“范德罗(即密斯)也是沉不住气的现代大师……他曾是包豪斯的校长,却最早革了现代建筑的命”。作者的言论是不是过激了?事实上,汉宝德最具争议的观点莫过于他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质疑:“中国文化中缺少自然主义的本质……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是并不常考虑自然环境的。”然而,他的“大乘的建筑观”又与我们一致向往的“全社会的建筑学” “知识社会建筑学”异曲同工。难怪陈志华先生评价汉宝德是“一位探索的、挑战的、敢于走自己的道路的建筑学家”。也许,这才是该书最大的看点吧!(撰文:王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你想知道我们智人这个物种是怎么把地球上的其他许多物种,甚至其他人类物种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梭罗人等都赶出历史舞台的吗?或者为什么说“人”是地球上最致命的物种吗?
你知道吗,“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而金钱的价值“完全只是因为文化赋予而来”。“在金钱和帝国之外,宗教正是第三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
你有没有隐隐地觉得,我们这些现代人,其实都有着一颗“远古狩猎采集者的心”,和一个“远古农民的胃”,这是为什么呢?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上述问题的解答,还能够深入理解诸如主体间(inter-subjective)、综摄(syncretism)、想象的社群(imagined communities)等这些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概念的意义。
从这本书中,我们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农村乡绅社会的解体是多么地不可避免,因为这场由工业革命引发的“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社会革命”导致了全球的家庭和地方社群的崩溃。似乎我们也可以找到当下微信现象爆发的一些历史原因。
本书也提出了历史学研究的新方向——“人类历史究竟怎么为个人带来快乐或造成痛苦”?
作者最后提出,“我们真正应该认真面对的,是在于下一段历史改变不仅是关于科技和组织的改变,更是人类意识与身份认同的根本改变。这些改变触及的会是人类的本质,就连‘人’的定义都有可能从此不同。”并给人们抛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者水平很高,这个中文版很流畅、很易读;书中的推荐序写得更好,只是你不去翻开书是看不到的。我不能再剧透了,这本书,你值得一看!(撰文:冯铁宏,中建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一本极为纯粹的建筑书:脱去建筑所有形而上的外衣,将房子从纯建造的角度进行系统的阐述。整书的章节涵盖材料系统(模块、砌体、混凝土、木材、钢、隔热材料、玻璃),建筑元素(基础、墙体、洞口、楼板、屋顶、楼电梯),结构系统,建筑本身(通过具体的项目提出建造系统典型),直至最后一章,将建筑组成部分进行百科般的陈列。
此书不仅具备工具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主题的章节中,都编有相关的专题性文章,从学术高度进行系统性探讨。每一篇文章视角高度以及思维的广度都极具功力,阅读性强。除了建筑项目与建筑组成部分这最后两章的具体陈述外,材料系统、建筑元素以及结构体系这前三章都从建筑史的高度介入。以建造本身为关键词,参照了众多的横向先例以及纵向引用,深入深出,学术价值很高。这种将建造系统作为主线来叙述建造的历史,与我们所熟悉了的以时间或者思潮作为叙事主线的建筑史不同。这样不止把我们纵向带回了经典的建筑史的叙述框架,而且在横向上进行了建造系统的联系,会使读者的建筑史的知识架构更加完整并且耳目一新。虽然貌似一本建造手册,但确实可以作为建筑史的补充教材了。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MArch I专业也将此书作为核心课程的教材之一。
本书的观点多偏重于德瑞体系,因而对构造本身的理解也相当严谨与苛刻,这和整个工业体系以及施工体系对建造行为的制约是分不开的。反观现在中国的施工体系以及对建造的理解,与书中的标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当然这不是好与坏这么简单的评判。如果将建造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应该以学习与批判的态度阅读此书,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而不受其形式的羁绊。(撰文:鲍威,鲍威建筑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任何熟悉阿巴罗斯过往作品的人,在拿到《建筑热力学与美》这本书时,一定会感到诧异甚至不适。10年前在他作品中出现的纯净、抽象的几何体,典型的西班牙式手法已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某种怪诞的形式;连在书名中所使用的“热力学建筑”一词似乎也背离了经典建筑学的意味,这种思想上的转折同作品的嬗变一样令人费解。早年阿巴罗斯的合作者是胡安·埃雷罗斯,在合作的数十年中,不仅完成了包括马德里乌塞拉公共图书馆在内的重要作品,同样以展览、出版、写作、教学的多重身份活跃在西语建筑圈。
2002年,两人共同撰写《塔和办公楼》一书,对20世纪以来的办公楼建筑演变做了翔实的分析。作为一个实践主导的事务所,这本书的切入论点、历史梳理和建立起的有关建筑形式、技术与功能的宏观视野,显得独辟蹊径。或许从这本书开始,更易读懂阿巴罗斯长期关注的话题: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与由此崛起的一种全新文化,因此他如今对热力学建筑的转向也显得自然而然——一直试图以外部的视角去敲击与重塑建筑学科的边界,但又会以特定的方式或形式返回到建筑学本身。
2008年,阿巴罗斯和妻子森克维奇共同组建了新事务所,这预示了一段全新职业生涯的到来:在2013年出任哈佛GSD建筑系主任后,旋即将自己在西班牙尝试的热力学建筑带入美国和中国,试图为这个陌生的话语找到了新的落脚点。然而这些散发着时髦味道的用词与概念不应该被简单地等同于一种手段,寄希望以此来诞生刺激的新形式。这也是《建筑热力学与美》采用文章和作品混合编排的初衷,只有互文才能印证彼此的有效性,理论如此,作品亦是如此。而阿巴罗斯在文集中多次引用的哲学家和建筑师们足以证明一件事:他关心的始终是建筑经由的现代性本身。
(撰文:周渐佳,上海冶是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青山周平
Shuhei Aoyama
B. 1980,广岛,日本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东京大学硕士
北方工业大学讲师
B. 1980, hiroshima, Japan
PhD Candidate, Tsinghua University
M.Arch., Tokyo University
Lecturer, North China Univerisity of Technology
白晨
BAI Chen
B.1981,北京,中国
天津大学学士
多相工作室建筑师
B.1981, Beijing, China
BArch., Tianjin University Architect, duoxiang studio
柯尔斯顿·鲍尔
Kirsten Bauer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硕士
澳派景观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MArch., RMIT University
Director, ASPECT Studios阿里沙拉·差格德拉农(音)Arisara Chaktranon
洋葱建筑事务所
曼谷,泰国
Onion
Bangkok, Thailand
西里裕德·蔡安内(音)Siriyot Chaiamnuay
洋葱建筑事务所
曼谷,泰国
Onion
Bangkok, Thailand
陈屹峰
CHEN Yifeng
B.1972,中国
同济大学硕士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B.1972, China
MArch., Tongji University
Founding Partner, Principal Architect, Atelier Deshaus
朵宁
DUO Ning
B.1978,北京,中国
AA建筑联盟协会学校硕士
度态建筑设计合伙人
B.1978, Beijing, China
MArch.,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Founding Partner, dot Architects
房木生
FANG Musheng
B. 1972,广东,中国
清华大学学士
房木生景观设计(北京)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B. 1972, Guangdong, China
B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Director, Farmerson Architects
米克尔·弗罗斯特
Mikkel Frost
B.1971
毕业于奥尔胡斯建筑学院
CEBRA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B.1971
Educated at Aarhu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artner, CEBRA Architecture
卡斯滕·普里姆达尔
Carsten Primdahl
B.1970
毕业于奥尔胡斯建筑学院
CEBRA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B.1970
Educated at Aarhu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artner, CEBRA Architecture
柯利亚·尼尔森
Kolja Nielsen
B.1970
毕业于奥尔胡斯建筑学院
CEBRA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B.1970
Educated at Aarhu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artner, CEBRA Architecture
郭屹民
GUO Yimin
B.1974,上海,中国
同济大学博士
东南大学副教授
B.1974 Shanghai, China
Eng. D. Tongji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Southeast University
埃里克·霍韦勒Eric Höweler
B.1972,卡利,哥伦比亚
康奈尔大学硕士
霍韦勒与尹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B.1972, Cali, Colombia
MArch., Cornell University
Principal, Höweler + Yoon Architecture
尹梅珍(音)
Meejin Yoon
B.1972,首尔,韩国
哈佛大学硕士
霍韦勒与尹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B.1972, Seoul, Korea
MArch., Harvard University
Principal, Höweler + Yoon Architecture
胡恒
HU Heng
B.1972,湖北,中国
南京大学博士
南京大学副教授
B.1972, Hubei, China
PHD., Nanjing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Nanjing University
(Portrait by KT Auleta)
比亚克·英厄尔斯
Bjarke Ingels
哥本哈根,丹麦
BIG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Copenhagen, Denmark
Founding Partner, Bjarke Ingels Group (BIG)
(Portrait by Flemming Leitorp)
凯-乌韦·贝里曼
Kai-Uwe Bergmann
BIG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Partner, Bjarke Ingels Group (BIG)
贾莲娜
JIA Lianna
B.1978,甘肃,中国
清华大学硕士
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B.1978, Gansu, China
M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Founding Partner, duoxiang studio
(Portrait by James Moriarty)
阿西夫·可汗
Asif Khan
B.1979,伦敦,英国
AA建筑联盟协会学校文凭
阿西夫·可汗有限公司负责人
B.1979, London, UK
Diploma,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Director, Asif Khan Ltd.
利亚纳·勒费夫尔
Liane Lefaivre
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教授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Vienna
(Portrait by Grant Delin)
罗伯特·莫里斯
Robert Morris
B.1931,堪萨斯城,美国
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硕士
艺术家
B.1931, Kansas City, USA
Master, Hunter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rtist
青锋
QING Feng
B.1977,四川,中国
爱丁堡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副教授
B.1977, Sichuan, China
PHD., Edinburgh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Portrait by Aurélie Cenno)
尼古拉·拉德利科维奇
Nikola Radeljković
B.1971,萨拉热窝,波黑
毕业于萨格勒布大学
Numen/For Use创始合伙人
B.1971, Sarajevo, BiH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of Zagreb
Founding Partner, Numen/For Use
斯文·容克
Sven Jonke
B.1973,不莱梅,德国
毕业于萨格勒布大学
Numen/For Use创始合伙人
B.1973, Bremen, Germany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of Zagreb
Founding Partner, Numen/For Use
克里斯托夫·卡茨勒Christoph Katzler
B.1968,维也纳,奥地利
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硕士
Numen/For Use创始合伙人
B.1968, Vienna, Austria
Master,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Vienna
Founding Partner, Numen/For Use
雅各布·凡·里斯
Jacob van Rijs
B.1964,阿姆斯特丹,荷兰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硕士
MVRDV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B.1964,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MArch.,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irector, MVRDV
仙田满
Mitsuru SENDA
B.1941,横滨,日本
东京工业大学博士
环境设计研究所会长
B.1941, Yokohama, Japan
PHD.,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irman, Environment Design Institute
西夫·海伦妮·斯唐厄兰
Siv Helene Stangeland
B.1966,斯塔万格,挪威
毕业于巴塞罗那高级建筑艺术学院
海伦与哈德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B.1966, Stavanger, Norway
Educated at ETSAB Barcelona
Partner and Founder, Helen & Hard Architects
赖因哈德·克罗普夫
Reinhard Kropf
B.1967,格拉茨,奥地利
毕业于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
海伦与哈德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B.1967, Graz, Austria
Educated at AHO Oslo
Partner and Founder, Helen & Hard Architects
克劳斯·图斯特鲁普
Klaus Toustrup
B.1971,奥尔胡斯,丹麦
AA建筑联盟协会学校文凭
C. F. 默勒建筑事务所合伙人、首席执行官
B.1971, Aarhus, Denmark
Diploma,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artner, CEO, C.F. Møller Architects
汉斯·韦尔默朗
Hans Vermeulen
B.1977,荷兰
硕士
DUS建筑事务所首席执行官、创始合伙人
B.1977, The Netherlands
MArch.
CEO & co-founder, DUS Architects
马丁内·德威特
Martine de Wit
B.1977,荷兰
硕士
D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B.1977, The Netherlands
MArch.
Partner & co-founder, DUS Architects
黑德维希·海因斯曼
Hedwig Heinsman
B.1980,荷兰
硕士
D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B.1980, The Netherlands
MArch.
Partner & co-founder, DUS Architects
王莹
WANG Ying
B.1986,哈尔滨,中国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B.1986, Harbin, China
D.S.S., Tsinghua University
Lecturer, 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
梅森·怀特
Mason White
B.1973,美国
哈佛大学硕士
横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B.1973, USA
MArch., Harvard University
Founding Partner, Lateral Office
洛拉·谢泼德
Lola Sheppard
B.1972,蒙特利尔,加拿大
哈佛大学硕士
横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B.1972, Montreal, Canada
MArch., Harvard University
Founding Partner, Lateral Office
袁野
YUAN Ye
B.1975, 阜新,中国
清华大学博士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副总建筑师
B.1975, Fuxin,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Deputy Chief Architect, Chin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张若诗
ZHANG Ruoshi
B.1993,银川,中国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B.1993, Yinchuan, China
PHD Candidate, Tsinghua University
庄惟敏
ZHUANG Weimin
B.1962,上海,中国
清华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B.1962, Shanghai,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De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Head, Chief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庄子玉
ZHUANG Ziyu
B. 1983,武汉,中国
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德国RSAA建筑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B. 1983, Wuhan, China
MSAUD, GSAPP, Columbia University
Partner, Principle Architect, RS associated architects GmbH
米歇尔·基尼
Michele Zini
B.1964,摩德纳,意大利
佛罗伦萨大学学士
ZPZ事务所创始建筑师
B.1964, Modena, Italy
BArch, University of Florence
Architect Founder, ZPZ Partners
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