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杨和明书画简论

2016-12-06朱万章

国画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书法作品书画书法

朱万章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杨和明书画简论

朱万章

在20世纪上半期的广东画坛,“岭南画派”和“广东国画研究会”是一直分庭抗礼、相互交融的两种主要绘画潮流。无论是以革新面貌出现,还是以传统画风示人,基本都不离两派左右。但到了20世纪下半期,这种格局显然已被多元化的绘画取向所取代。在两种绘画潮流之外,出现了一批不从属于任何一派,但却在绘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非典型画家。这类画家,或者以僻居一隅而专意绘事,心无旁骛;或者肩负美术行政事务,兼擅书画;更或者以其他行业而涉足画坛,与专业画家相较,未遑多让……各种类型的书画家比比皆是。而长期从事画院行政工作、未尝荒疏画笔的杨和明便是这些书画家中的重要一员,成为广东现当代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杨和明的艺术历程

杨和明(1924—1996)为广东普宁人,自幼喜爱书画。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杨和明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从事书画艺术的积累。20世纪80年代所编撰的一份小传这样描述杨和明:“自幼研习书法和中国画,潜心古典诗文。其书画创作,师古不泥,创新不妄,博采凝精。”1显示出他的深厚艺术素养与学养。

杨和明在青年时期主要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1948年入中华音乐院学习。1949年后,长期在文化行政部门从事行政领导工作,1978年4月调任广东画院,担任副秘书长,一直到1984年退休。杨和明长期在行政岗位上为广东的美术发展、文化事业奉献着自己宝贵的时间。在其本行广东画院副秘书长的职务外,杨和明还历任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会长、越秀书画会会长、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评议员、全球汉诗诗友联盟总会名誉理事、石涛艺术学会理事等,曾于1988年参加中国文联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无数的社会任职和荣誉中,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后来称“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是其最为看重的头衔,在多次的个人宣传资料中,这个头衔都被提及,反映出他对书法艺术的看重。

行书刘逸生诗 纸本 68cm×40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杨和明一生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书法与绘画方面。由于工作关系,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几乎没有机会(或者说没有时间和精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1984年,他从行政岗位退休后,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活跃在书画界的艺术家杨和明的形象:1984年7月,作品《兰花》被选入“广东省经济文化展览”,赴日本神户展出;8月,作品《兰》和《兰竹》参加“第六回日中交流美术展”;同年在广州、汕头举办“杨和明书画作品展”;1985年,赴新加坡参加“新粤乙丑诗人节雅集”并主讲《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与发展》;同年底,赴泰国访问并展出书画作品,书法作品入选“中国襄阳米芾书会”和“国际书法展览”;1986年,作品《荷花》被选入“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赴泰国参展;同年,书法作品被齐齐哈尔书画院收藏,书法作品参加“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外书法家作品展览”;1987年,绘画作品参加“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展”;1988年,在韶关举办“杨和明书画展”;1990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杨和明国画兰花集》;同年,作品《兰》参加“国际潮人书画展”并被汕头画院收藏,其名被录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书法作品参加“’90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博览会”;1991年,随广东省政协赴澳门参加书画交流访问;同年,在珠海举办“杨和明书画展”,其书法作品三件和国画两件被广东省文化厅选送至日本展出,书法作品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七十周年暨中国书协成立十周年中国书法作品展览”,绘画作品参加首届世界女足赛体育界书画界书画展览并被广州市体育总会收藏;1992年,作品入编香港汉荣书局出版的《华夏千家书画集》;1993年,其名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1994年,其书法作品入选浙江桐庐严子陵钓台碑林;1995年,其书法作品被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院收藏;1996年7月29日,广东电视台播出专题片《书画家杨和明》……从这些书画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杨和明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成就几乎都集中在退休后的晚年岁月。作为一个传统型的书画家,正反映出他愈老弥坚的艺术品质。

二、诗画合一的四君子画

廖冰兄(1915—2006)在一篇画评中写道,杨和明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不少人看到他那传统功夫深厚而又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大有出乎意料之感”2。的确如此,浏览杨和明的书画,是无论如何与他繁忙的行政工作联系不起来的。反而是一个具有深厚艺术功底与内在修为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杨和明擅画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其中以兰花最擅长。岭东地区文化底蕴深厚,19世纪以来,涌现出一大批文人画家,这些画家大多以兰竹最为擅长,反映其高逸的文人情怀,像孙裴谷(1891—1944)、孙星阁(1897—1996)、郭笃士(1906—1990)、刘昌潮(1907—1997)、范昌乾(1908—1985)、孙文斌(1915—1999)、王兰若等均属此类。杨和明受乡贤影响既深,同时在骨子里受传统文化浸淫亦深,因而在其画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不流于时俗的画风。

雍容大方图 纸本设色 55.5cm×100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杨和明的兰花,以水墨写意为主。所写兰叶,飘逸灵动,形断而神在,墨韵明净,清新自然。《芥子园画传》中谓画兰为“文人寄兴,则放逸之气,见于笔端”3,在杨和明的兰画中,不仅能找到这种注脚,他更将这种放逸之气发挥到极致。他所画兰花,极为随性,寥寥几笔,即将兰叶之动感、花蕊之偃仰、茎苞之淡雅……描绘于纸上。尤为重要的是,无论是笔墨的浓淡,还是竹石之衬托,或是大量的留白与恰如其分的题句,都能达到和谐一致,颇具古韵,尽显一种文人之气。所以,刘昌潮在题杨和明《兰花长卷》中说:“淡中见厚,艳中见古,学问中见格。”4这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画兰,杨和明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曾专门写有《赏兰与画兰》,谈到所写兰花的“秘诀”:“要求刚健含婀娜,线条中有丰富的内涵;风格崇尚清新、淡雅;境界要求旷达、空灵,没有市井气;构图(章法)要求以简洁的笔调,表达蕴藉的诗情画意。”5这正是杨和明对自己画兰的总结。

杨和明所写墨竹,也和其兰花一样,以水墨写意为主。他擅以墨的浓淡深浅和形的似与不似来表现墨竹的各种情态。在竹叶的刻画方面,他喜以浓墨渲染,而竹笋或竹干则多以淡墨衬托,画面清新脱俗,不染尘埃。他在一幅《竹》扇面中题道:“爱竹贪晨起,露湿琅玕翠。领略造化功,写尽潇湘意。”6将墨竹的诗情融进画意中,彰显其文人的笔情墨趣。在另一首《题画兰竹》中,杨和明写道:“素心劲节两相知,涧谷疏林乐所栖。留得一方净土在,贞风正气醒人思。”7则是托物言志,别具怀抱,与郑板桥(1693—1765)的咏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有异曲同工之意。

杨和明所写梅花,在水墨写意之外,则辅之以淡赭色,将树干的老辣、苍劲与不畏严寒的气格表现出来,很有“扬州画派”名家金农(1687—1763)的遗韵。

其他所写菊花、荷花、果蔬、牡丹等,大多与兰竹梅花相类。无论造型如何变化,也无论笔墨如何运用,都在画中流露出一种典型的文人气息。杨和明从小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擅诗词,因而一出笔,便折射出丰富的内在修为。特别是在晚年,他心无旁骛,潜心赋诗作画,书画练达,渐臻化境,因而造就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杨和明书画形象。这种格调的书画不是通过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达到,而是长期的文化积淀方可升堂入室。在老一辈的书画家中,杨和明与其乡贤佃介眉(1887—1969)、王显诏(1902—1973)、郭笃士、刘昌潮、孙文斌等人一样,都属于这种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文人书画家。

隶书苏轼词轴 纸本 93cm×47.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三、恬淡自适的书法

杨和明是一个诗书画兼擅的文人,在其别具一格的绘画之外,书法亦是其重要的艺术专长。

杨和明书法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画笔入书,书中有画。他的行草书,纵笔处极似兰叶,转折处则类墨竹,在跃动中显现出书画同源的真谛;其隶书则秀美而飞舞,很有一种兰叶玉柄袅风的神态。当然,这种以画笔入书的技巧并非没有法度。事实上,杨和明早年勤于临池,博采众家,深探前贤堂奥。在其书作中,不仅可以看到杨和明自己的风貌,也不时可看到唐宋以来书家的影子。杨和明曾说:“师古不泥方得古,创新有本堪为新。”8在这些洋溢着浓郁个性色彩的书法中,可以看出其将“师古”与“创新”合二为一的艺术取向。这也正是杨和明书法的成功之处。

和其绘画一样,杨和明的书法特别强调个性的发挥。在无拘无束中,肆意用笔,进入无我之境,方能进入书艺的真正境界。他说:“挥毫时,是积平时所习之功于斯役,应该解衣般礴,驰毫骋怀。若下笔时还萦怀于某字某人是如何写的,势必神迟笔滞,不能气贯终始,字必写不好,更谈不上写出个人风格了。”9正是这样没有任何束缚的艺术创作,使得杨和明的书法形成一种根底深厚而率性十足的独特风貌,成为当代广东书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因为有着内在的修为,再加上长期的文化积淀,杨和明的书法中有一种恬淡而祥和的气息。他用笔不紧不慢,温文尔雅,笔势平和,并无乖张习气。他将自己的书斋起名为“恬庐”,显示出他崇尚恬静、安宁、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这种人生理念融入书画中,自然也就在不自觉中,凸显出恬淡冲和的气韵。很显然,这不是从临池中所获得的。杨和明经常书写的一副对联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10这既是杨和明书画气韵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四、余论

在20世纪后半叶的广东书画史上,能够融诗、书、画于一体的艺术家并不多见,在书画中又能展现出独特个性的艺术家就更为少见。杨和明正是这样一个“少见”的、秉承传统艺术学养的艺术家。廖冰兄在一篇怀念杨和明的文章中写道:“余曾向书法家吴丈蜀请教书法,吴曰:一是靠学养,二是靠功力。无学养功力固不足以言书,有功力欠学养者其书也难超卓。其理与画同。在杨和明的书画创作实践中,我以为恰好印证了学养与功力的辩证关系。诚可为书画后学者借镜矣。”11这是对杨和明书画的最好注释。

由于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等原因,杨和明的书画在相当一段时期并不为人所熟知,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一个作为书画家的杨和明。很幸运的是,他的家属近年来不断整理其遗存作品,并将其大量艺术佳构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这些包含生命意志的艺术精品。

经过搜集及挖掘杨和明资料和艺术成就,笔者深深感到:作为一个学艺双修的艺术家,杨和明以其深邃的学识与艺术涵养,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内涵。在绘画上,高扬了一种离我们现代文化语境越来越遥远的古典情怀,这种古典情怀在现今浮躁的美术环境中,重新提倡显得尤为必要,甚至是迫切需要的;书法上,不以法则取胜,无法而法,在无我中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他几乎没有参加过全国性的美术大展,更没有获得过全国性的美术大奖,但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实际上早已超越世俗的价值观,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可圈可点的珍贵回忆。因此,我们在阅读杨和明的书画时,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渐渐远去,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重拾传统文人的心境与情感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当我们在追求美术作品的高大宏远、纵横捭阖的气势而受到视觉震撼和冲击时,这种小桥流水式的文人写意书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有着杨和明们的存在,使得中国美术史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注释:

1.《新粤乙丑诗人节雅集》宣传资料,新加坡文化艺术协会主办,中国广州诗社协办,1985年6月17至25日。承蒙杨和明家属提供影印件,特此致谢。

2.廖冰兄《杨和明的画》,《广州日报》,1990年10月20日。

3.王概等《芥子园画传·画兰浅说》,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下),112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4.《杨和明兰花长卷题跋录》,发表书刊不详,承蒙杨和明家属提供文稿影印件,特此致谢。

5.杨和明《赏兰与画兰》,发表书刊不详,承蒙杨和明家属提供文稿影印件,特此致谢。

6.杨和明《竹》扇面题识,载《杨和明扇面书画选辑》,出版时间不详,承蒙杨和明家属提供资料,特此致谢。

7.杨和明《乙亥诗草》,广州诗社主办《诗词》,1996年2月第3期总第287期。

8.蔡仰颜《空灵淡雅,洒脱不拘——略谈著名潮籍书画家杨和明的艺术》,《汕头日报》,1996年4月19日第八版。

9.杨和明《学书之道》,新加坡:《新明日报·中华书艺》,1990年12月7日。

10.古锦其《写在“杨和明书画展”开幕之际》,《珠海特区报》,1991年9月13日第四版。

11.廖冰兄《兰韵犹存——悼杨和明》,广州:《南方日报》,1997年1月12日第七版。

猜你喜欢

书法作品书画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作品选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书法欣赏
小小书画廓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