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筑牢第一道防线
2016-12-06田灵燕董明锐
本刊记者 田灵燕 董明锐
为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筑牢第一道防线
本刊记者 田灵燕 董明锐
长江流域地表水水质监测站分布图
丹江口库区,凉水河水质自动监测站,一组小鱼正在一台透明容器里来回游动。它们在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着水库水质,通过对这些生物的运动学行为或生理生化特征进行解析,能够第一时间确定水体是否安全。
生态安全,是长江守护者心中一个共同的敏感词,也是当前关于长江的一个。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6亿人口,面积约205万km2,GDP占全国近半壁江山。作为中央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的一步精彩“落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2016年1月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重要论述,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如何抓好大保护,确保长江生态安全,成为有关部门面对的新命题。
作为长江水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行政职能部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水资源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转变思路,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同时,强化水生态环境容量刚性约束,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新时期护水新思路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长江经济带定位于“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刚刚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位列首位。
“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王方清坦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紧迫感,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理清思路,以问题为导向,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应对措施。”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保证长江生态安全。何为生态安全?王方清认识深刻:“水是生态之基,保证长江生态安全就是以长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毛泽东同志1927年春在黄鹤楼写下的著名词句,生动地描摹出长江奔腾不息的气势。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9958亿m3,占全国的35%,千百年来,万里长江作为母亲河,润泽了沿江几十座重要城市,养育了亿万儿女。近年来,为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流域水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2014年《长江流域水资源公报》显示: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达到338.8亿t,对于水体自净能力较差的部分支流水系,超负荷排放对水质的影响尤为突出。严守纳污红线、控制水污染无疑是长江水资源保护的重点。
事实上,为了维护母亲河的健康,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自1976年正式成立起就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根据最新的《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年度报告》及相关资料统计,长江流域全年期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比例已经增加到77.4%,其中干流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河长比例从2000年的67.4%逐步增加到目前的90%以上。
王方清介绍,目前长江流域水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干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但不合理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还将逐步显现,不少问题仍不容忽视,比如废污水排放量的增幅虽然在降低,但绝对量还在逐年增加,局部城市江段和部分支流污染依然严重,重点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未得到根本好转,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水质型缺水、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破坏等问题,让一江清水持久地滋润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出:严守“一条红线”、强化“两个管理”、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四个建设”,即全面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制度,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管理,着力加强重点水域(省界水体、三峡水库、丹江口水源地和长江口水域)水质管理、生态水量管理、河湖健康管理等三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进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管理体系、监控体系、工程体系四个方面建设。
“目标是什么?就是要逐步建立起以纳污红线监督管理为核心、统筹‘水质-水量-水生态’的综合管理体系,切实守好流域生态安全第一道防线,推进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王方清说。
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忧患意识,加强长江水资源保护的战略行动从理念到实践路径已逐步清晰起来。
开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省界缓冲区监督巡查
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丹江口水库 摄/杨飏
以监测为基础支撑构筑流域安全防线
守好流域生态安全第一道防线,就是确保流域“生态功能不退化、水资源水环境不超载、纳污红线不突破、水安全不失控”。看似简单的几句话,用实践来诠释却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为实现这一目标,长江守护者们加快了创新实践的脚步。
监测在水资源保护中担任“哨兵”角色。为更好地掌握流域水质状况,除了不断加强日常监测,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每年利用监测船对长江干流、重点支流、重要入河排污口及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两次监督性巡测,也和环保部所属的督查中心开展过联合督查监测。监督性巡测每次从重庆至上海一趟一般历时两个多月,工作任务紧急的时候,不论严寒酷暑,检测人员连续多天吃住在船上,加班加点,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藻类作为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情况。在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生物室,一台台显微镜下,被检测的水样中各式水藻清晰可见,形态各异。“长江流域常见藻类千余种,为预测水华的发生及确定水华的优势种,我们每年要检测5000多个水样。”生物室工作人员介绍。
较之传统的水质监测,藻类监测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因此作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藻类监测广泛应用于长江流域,为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短板之一。如何守住流域供水安全防线?监测依然是基础支撑。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监测中心积极探索微量有毒有机物监测方法,开展了多样生物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TOC、ICP-MS、GC-MS室,工作人员在操作台前,通过仪器对刚刚采集的水样进行着检测。“这是总有机碳测定仪,这是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这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人指着这些设备如数家珍,“借助这些先进技术和设备,目前在丹江口水库及部分长江干流重要城市水源地已经实现了109项全指标水质监测。”
1. 与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开展联合督查
2. 实验室水质分析
3. “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项目”示范基地
4.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监控中心摄/董明锐
5. “长江水环监2000”水环境监测船
6. 鄂豫省界凉水河水环境自动监测站部分在线监测仪器摄/田灵燕
7. 携带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仪的遥控船摄/董明锐
8. 移动实验室摄/董明锐
在刚刚投入使用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大屏幕上的长江重点区域水质实时信息一目了然。据介绍,长江流域现已初步建立了固定监测与移动监测、人工监测与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同时,通过与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和部分重要省界断面的地表水水环境自动监测站及部分入河排污口监控设施联网,监控中心初步实现了流域机构对重点区域水质和部分入河排污口的实时在线监控。
新思路下,长江水资源保护实践已经开启新的征程,成为统筹解决流域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流域“水质-水量-水生态”综合管理体系的构建,为长江水资源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提供了能量。
站在丹江口水库陶岔引水闸边,库水碧波荡漾,浩淼明净,一江清水就从这里永续北送,让沿线居民共享绿色生态发展红利。新时期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不仅为促进长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发挥着更大作用,也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着深度融合。
以科研为依托助力长江绿色廊道建设
在丹江口大坝左岸的羊山库湾,有一处植被类型丰富的“生态园区”,竹柳、香根草、狗牙草等植物在不同高程上错落有序分布,与周边布设的提水风车、组合生态塘、生态透水坝等工程设施相映成趣,构成一道怡人的风景。这里便是“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项目”示范基地。
“项目区移植了40多种适合丹江口库滨带生长环境的植物,不仅为丹江口水源地库滨带植被恢复提供了种质资源,也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科普教育基地。”据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水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尹炜介绍,该项目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库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重大招标项目,其中示范工程包括“库滨带生态屏障构建技术体系及综合示范研究”和“丹江口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程技术示范研究”两个课题,通过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适合丹江口库区的库滨植被缓冲带构建技术、陆源污染阻控技术、入库支流污染控制的河岸带技术和库湾富营养化控制的库岸带技术,形成了一套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程技术体系。
“示范工程总面积有7万多m2,除了为丹江口水库及上游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支撑,以后还可以开发成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透过工作人员的语气,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充满了热爱,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份信心,不仅仅因为他们为之付出并取得收获的项目,创造着不可计量的社会价值,还因为他们预感未来将有更大的舞台施展拳脚。
按照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编制完成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十三五”规划,下一步,他们将推动出台水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等流域规范性文件,推进流域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管理,开展河湖健康评估,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研究探索在赤水河等重点区域的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协调推动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与水污染防治规划之间的衔接机制建设,推进生物监测预警技术在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开展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从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已经绘就的蓝图中,我们看到了更多未来,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生态廊道正蜿蜒绵亘于一江清水之边。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就是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保护和改善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王方清表示,“只有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促进长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