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2016-12-06赵云营魏沧波
左 信 赵云营 魏沧波
社会信用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左 信 赵云营 魏沧波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的需要,更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营造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基础;大学要重视诚信教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个诚信教育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实现失信惩戒守信褒奖的制度环境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举措。
社会信用 诚信 教育
我国已于2014年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明确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诚信理念,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就是要通过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并通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约束机制的建立,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的诚信意识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短,各项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各类市场主体不守信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一些市场主体缺乏信用理念,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同时全社会信用体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失信的市场主体缺乏应有的惩戒。其结果是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使那些不守信用的市场主体自身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也给整个国家市场体系发展完善带来了负面影响。“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要在全社会培养诚信意识,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信用意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信用建设。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大学期间的持续、有效的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这对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基础性工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方式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在诸多方面。在学业方面,主要是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考试时,挖空心思作弊,利用各种手段抄袭。可悲的是很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种随意抄袭、不诚实的危害,他们甚至认为考试作弊不是什么大事。在经济方面,国家为了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出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大学生助学贷款、助学金等,需要大学生出具一些家庭困难证明,一些家庭并不是特别困难的大学生出具虚假证据谋取助学贷款,还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拒不还款,成了没有信用的“老赖”。求职方面,一些大学生为了获取理想的职业,不惜简历造假。本来求职简历是一个大学生大学期间学习以及各方面表现的客观体现,是各类用人单位借此录用人才的客观依据。然而,一些大学生大学期间不努力锻炼自己,却在简历上大动脑筋,于是乎,简历上个个都是班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各类自己从来没有获得的荣誉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简历上,这种虚假简历大大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给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党的十八大概括提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包含诚信。古人认为诚实守信是人立身处世以及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然而见利忘义不守信用的现象屡屡出现,诚实信用的美德逐渐被人们忘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其中特别要培养诚实信用的传统美德。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是整个国民诚信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国民的诚信意识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针对我国大学生整体诚信意识不高的现状,教育部已经考虑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通过诚信档案建设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以及对守信行为的鼓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的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时,由于家长的溺爱,没有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不利于孩子以后诚信品德的形成。更有甚者,一些家长在人际交往中不讲信用随意毁约,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都对孩子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身教胜于言传,家长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的一个失信的行为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迹。因此,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失信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然而一些市场主体在追逐利益的时候却忘记了诚信这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为了利益不惜搞假冒伪劣,为了利益不惜掺杂掺假,经济交往中随意毁约。国务院曾在2011年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指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以及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可见,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任何市场主体都不会长久的存在,但是由于我国法治不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对失信行为缺乏足够的惩戒,一些不守信用的市场主体没都得到应有的惩罚,反倒还是能继续在市场上存在,这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全社会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不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一方面,老师课堂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另一方面,社会上却失信连连,毁约欺诈不断。信息时代,大学生们以迅捷的速度接收着社会上的各类信息,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们的冲击力远远超过了老师课堂上说教的力量,外部环境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诚信教育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的教育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时效性。在教学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确实可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在诚信教育的内容上,有过于政治化、空洞化、抽象化,让大学生感觉讲授内容高高在上,远离社会现实,使大学生无法找到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契合点。从教育方法来看,高校还是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灌输的方式,不能很好的结合社会现实去讲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很难让学生自觉接受,更无法使诚信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大学无论在教学还是日常学生管理中都没有形成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守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褒奖,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戒,这样的校园环境不利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形成。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因为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对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影响深刻。目前,我国整体的社会信用环境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也没有完善的守信激励以及失信惩戒的体制机制。全社会的诚信意识不高,经济交往以及其他社会领域失信现象时有发生,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是大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要从改善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着手,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全社会都要重视诚信品德的培养,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对诚实守信行为的宣传报道,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要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确保我国征信业健康发展,提高全社会对信用的认识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虚拟资本,拥有良好信用的市场主体能够赢得资金赢得市场,相反失去信用的市场主体将被市场抛弃。只有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社会信用意识的不但提高,才能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针对大学生目前的信用状况,高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渠道。要深入挖掘诚信教育的资源,要针对大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真正让诚信教育取得实效。“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诚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教学内容紧扣大学生关心的诚信热点话题,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1]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活动,让大学生意识到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美德,更是大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只有恪守信用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足。其次,高校要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中去,采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手段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这更易于学生接受,使诚信教育深入学生思想,指导学生的行为。”[2]最后,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联动,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形成失信惩戒诚信褒奖的体制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育中,高校还应该尝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实现诚信教育的制度化。诚信档案对大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奖惩情况、学费缴纳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进行记录。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实现对大学生信用状况的客观评价,并作为评优、评先、保研以及推荐就业等的依据。“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就是把诚信教育具体化化为一种制度。有了诚信档案,学生在校期间的与诚信相关的思想、言行都一一记录在案。这一制度的设计,以档案的形式加大了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促进学生重承诺、守信用,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诚信品质的塑造。”[3]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融入到了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使得诚信教育更具有规范性和时效性,有利于高校形成系统化的诚信教育管理机制。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实现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规范化的约束,由于失信会被记录并对自身未来产生不利影响,诚信档案会时刻警示大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信用状况。可见,通过诚信档案制度化的约束机制能够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以及诚信品德的形成。
[1]赵建云.浅析大学生诚信问题与诚信教育机制建设[J].高教学刊,2015(7):84.
[2]李新伟.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和方法[J].人民论坛,2016(03):155.
[3]廖俊清.刍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价值功能及其建设原则[J].兰台世界,2014(10):58~59.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信用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问题研究》(HB16MK014)。
左信(1969-),男,河北隆化人,蒙古族,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