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2016-12-06

长江丛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实效性思政

陈 磊

高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陈 磊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是一个常变常需,常研常新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从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方面入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可以丰富知识,又可以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自身素质。重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学生树立、提升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对进一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严重制约了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发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新生入学面对的第一门思政必修课,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等各方面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但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甚至包括一些高校教师仍对思政课存在偏见,没有认识到思政课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思政课抱有负面评价,或者认为大学思政课与中学的政治课没什么两样,机械、枯燥、抽象,致使很多新生还没上课就对本是贴近大学生生活、指导实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产生了本能的排斥和抵触。所以学生们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上课过程中“抬头率”相对较低,很多学生上课时都在做一些跟课程无关的事情,看英语或其他书籍或者玩手机等。到最后快要考试的时候,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完全是应付差事式的学习和考试。这些既是令思政课教师头疼的难题,也是高校思政教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思政课教师要注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改变当前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则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学生对教师往往敬而远之。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90后大学生的要求和兴趣,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和提高,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思政教师首先要努力的方向。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育人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进行点拨和指导,而不是事事包办,更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成长。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开展“我行我SHOW”活动,每一小节课前3-5分钟,是学生展示,大家听的环节。这一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展示自己的平台,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发表其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同学们展示的形式各异,有演讲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互动的方式,还有以诗歌、小品、情景剧的方式将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接地气,让同学们在平等、灵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在此类实践活动中,既改善了学生们的学习风貌,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潜能。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小火山,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点燃。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程目的,而且它所产生的积极的“晕轮效应”给其他后续要开设的思政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丰富了思政课的实践和内涵。

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

目前,各门思政课使用的都是全国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体现了普遍性要求,但很少兼顾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的特殊需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框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简单照搬它的内容体系,学会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

另外,思政课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如何选取其中对学生有益的知识点,如何选择更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知识,如何把思想理论知识与学生切实的利益和发展结合起来,这也是思政教师需要认真琢磨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把理论知识与当今的社会实际、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空洞的理论说教,在价值多元化趋势的今天,已经无法对90后的大学生产生吸引力了。思政教师不但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善于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以学生为主体,善于以生活为主题、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第二章关于爱国主义情操的教育,教师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如同学们关心的“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香港“占中问题”等结合起来。如讲“第二章做忠诚的爱国者”这一问题时,结合有关钓鱼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理性爱国和偏激爱国的图片,向同学说明捍卫国家利益义不容辞,表达爱国热情,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违法的爱国不叫爱国,而是“碍国”、“害国”。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就能了断。引出爱国应该坚守一定的底线,要智慧,要理性,不让极端情绪蔓延到无辜者的身上。爱国应该是一场正义的较量,表达的应该是对历史的尊重,所以同学们就需要清晰和明确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的历史法理依据,引出钓鱼岛的前世今生。通过讲解,让同学们认同面对国家的各种外部“骚扰”,大家要冷静看待、冷静思考、冷静解决,选择更多的手段、更新的思路去化解当前存在的危机,而不是使国家陷入外交被动的局面。只有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三、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空洞的理论说教,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学心理,甚至产生逃课、旷课等现象。“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单方面的讲授和说教,不但无法将知识激活,触及、陶冶学生心灵,无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无法实现由“知”向“行”的蜕变。所以,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下苦功夫。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学生法律实践、体验教育活动。可以与当地未成年犯管教所建立大学生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带领同学们参观,营造了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还可以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模拟审判,使同学们亲身感受庭审程序,感受法庭的庄重和尊严,提高学生学法的热情,促进学生法律规范上的知行统一。为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成果,还可以举办道德模范进课堂等实践活动,或者加大讨论、辩论方式的比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围绕教材第三章内容可以开展“为别人活着更快乐VS为自己活着更快乐”为主题的辩论,围绕第五章内容可以开展了“我的爱情观”等主题演讲比赛。这些方式都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的理解度、领悟性和转化力,寓教于乐,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收获知识,深化思考,升华思想。

总之,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发动学生、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和知行统一的蜕变。以上几点思考,仅供同行参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1]罗国杰,王小锡.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7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

(作者单位:1.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高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研究和思考”(项目号:13DJZX004)的研究成果。

陈磊(198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实效性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探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