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沙僧的招牌形象
2016-12-06陈思呈
★文/陈思呈
撕开沙僧的招牌形象
★文/陈思呈
一
沙僧的“忠厚老实”形象,很大程度是拜电视剧《西游记》所赐,电视剧中给他安排了挑担的任务,从此,他挑着担子的敦实的背影、黝黑的面孔、粗大的手掌、木讷少言的表情、好脾气的憨笑,就成为他的招牌形象存在于老百姓心目中了。
实际上,原著中的沙僧并没挑担的任务。唐僧收了沙僧为徒之后,他们仨是这样分工的:“老孙只管师父好歹,你和沙僧,专管行李、马匹”——也就是说,猪八戒挑担,沙僧牵马。
据猪八戒称,那担子还不轻,但是当猪八戒抱怨担子重的时候,孙悟空自然不伸以援手,貌似忠厚的沙僧也装聋作哑,没有帮忙分担。
取经团出发的常见表述是:请师父出了门,上了马,八戒挑着担,沙僧拢着马,径投西路而去。最后佛祖的鉴定也是说猪八戒“挑担有功”,沙僧没有此功。
总而言之,解除这个“忍辱负重”的挑担形象,再来看沙僧,也许会发现另一个他。
二
沙僧话少,给人讷言的印象。但只要形势所需,他的口才并不差,这一点,唐僧心里是有数的。孙悟空第二次被驱逐之后,唐僧遭假猴王抢去行李关文,猪八戒要去花果山找人,唐僧劝阻了,说猪八戒不会说话,还是让沙僧去吧。
唐僧的决定很正确,沙僧来到花果山,见到假的孙悟空,他是这样说的:“上告师兄,前者实是师父性暴,错怪了师兄,把师兄咒了几遍,逐赶回家,一则弟等未曾劝解,二来又为师父饥渴去寻水化斋。不意师兄好意复来,又怪师父执法不留,遂把师父打倒,昏晕在地,将行李抢去。后救转师父,特来拜兄。若不恨师父,还念昔日解脱之恩,同小弟将行李回见师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之深,不肯同去,千万把包袱赐弟,兄在深山,乐桑榆晚景,亦诚两全其美也。”
对这番话真不得不赞一声。先说师傅的欠妥之处,解释自己未曾劝解的原因,先顺顺孙悟空的气。然后给出两种选择:一种是孙悟空如果能原谅,那咱们一起回。如果是你不能原谅,那也把包袱还我,你在这里乐在深山,也不错。
这里面除了条理清晰,还有情有理,错也认了,机会也给了,帮你把各种选择都想好了,又有情义,又够严密。
再说沙僧的能力。他在取经全程几乎很少主动出手,但他的实际能力未必真低。还是真假美猴王这一回,沙僧看到六耳猕猴弄出冒牌取经团,他挥手就打死了假沙僧,这也是《西游记》中明确提到沙僧打死妖怪的唯一一次。
须知“假行者”就是六耳猕猴,连孙悟空都打不过他,他率众猴来围,都能被沙僧冲出重围,可见沙僧功夫并不低。
沙僧见到假的沙僧那么愤怒,说明在沙僧心目中,自我的分量很大。他看重自我,才不能忍受假冒伪劣的自己存在。
三
取经师徒四人,悟空重名,八戒重利,唐僧追求一个慈悲向佛的自我形象。沙僧追求啥呢?看起来好像他无欲无求。
这是有原因的。取经路对他来说,就是一条赎罪之路。被流放的人,走完取经路,他的刑罚才到头。赎罪的人,谈什么追求,讲什么风光。
沙僧本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玉帝把他打了八百杖,贬下界来,变成妖怪模样,流放流沙河。
卷帘大将是玉帝的贴身秘书,仅因在大宴会上打碎了琉璃盏就要受这么大的刑罚,这不免让人猜疑,会不会卷帘大将曾经无意中得罪过其他要职呢?打碎琉璃盏只是一个小契机而已?
必须指出,沙僧的天性也是比较谨慎的。被流放流沙河的经历,又加倍地加深了他谨慎的性格特点。
他在取经路上,低调得甘被忽略,老实得近乎窝囊,也许是过往经历教会他的,只有把自己藏得好些,越低调才越安全。
四
但如果一味地懦弱,也不是全面的沙僧。取经团这十万八千里路,孙悟空多次被唐僧念紧箍咒,猪八戒也被呵斥过,只有沙僧,未曾受唐僧一詈辞,这不可谓不归结为沙僧的高情商。
在适当的时候,他也懂得“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比如在碗子山波月洞那里,百花羞公主告密被发现,黄袍怪暴怒,沙僧就赶紧救场。他看得清形势:反正都被暴怒的黄袍怪绑在这里了,横竖是个死。在这种情况下,百花羞公主倒是他唯一的机会。“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拼死救百花羞公主,是值得的。
他这种善解人意,与他在机关待过的工作经验有关。在领导旁边当卷帘大将,没有一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的能力,是混不下去的。
他在人情世故上最冷静。红孩儿那一节,孙悟空一听说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便大喜过望,要去认亲。沙僧却在一边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哪里与你认什么亲耶?”结果正如他所言,孙悟空和猪八戒兴冲冲地上门去,吃了红孩儿一番三昧真火回来了,猪八戒差不多变成了烤全猪。
(摘自《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