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措施探析

2016-12-06柏潇凯

长江丛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军民国防融合

柏潇凯

湖北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措施探析

柏潇凯

湖北省是军史、军工、拥军“三军”大省。作为“三军”大省,湖北工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突出,高新技术及产业比较集中,省内各军事单位、军事院校及军事科研院所林立。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机遇难得,潜力巨大,大有可为。针对湖北省的特点,本文从组织领导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国防科技工业、教育科研资源、教育科研资源和国防动员建设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湖北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措施。

湖北 军民融合 措施

湖北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湖北大有可为的黄金机遇期,要紧紧抓住这个黄金机遇期,推动本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黄金机遇期”的关键字是“黄金”,紧迫点在于“机遇”,“十三五”于湖北之所以珍贵,在于有利条件多重累加、前所未有,发展时机相互交织、千载难逢,多项优势综合发挥,大有可为。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及新要求,切实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军地双方必须高度重视,紧密结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发展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以有效汇聚本省各种优势资源和发展创新要素,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一、组织领导体系军地联合建立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涉及范围广、牵扯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必须建立科学权威的领导体制,从组织领导上加大“统”的力度,切实解决军地双方各自为政、多头领导和分散管理的问题,破除军民二元结构。

(一)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领导协调小组

由省、市长或一名副职领导兼任领导协调小组组长,由各驻地部队的主要首长兼任常务副组长,成员包括军队和地方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领导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职能委员会和专业组织机构,由军地双方各有关部门共同派员参加,全面负责省、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领导协调工作。

(二)建立军民联席会议制度

由发改部门牵头,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驻地军事机关派出代表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对接本行政区域内军事任务需求,听取意见建议,加强交流沟通;研究制定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度规定和规划计划;研究解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

(三)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

由军地双方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对重大决策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分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经常性地总结梳理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有益做法,定期向军民联席会议及领导协调小组做出报告。

二、基础设施建设军地一体布局

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搭载国防功能,军用基础设施平时军民合用,充分发挥军地基础设施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交通设施军地兼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在机场、码头、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统筹兼顾军用与民用,完善国防交通路网和大型军事装备通道,构建军民兼容共享的国防交通体系,提高国防交通保障能力。本省新建或扩建重大交通项目或设施,必须将军事用途纳入其中,如武汉新港规划建设、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荆门爱飞客镇项目等;一些军用道路、机场、码头,平时军民合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减少资源闲置浪费;深入挖掘城市轨道交通的军事投送潜力,实现营区与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码头、火车站和高铁站等运输结点之间的快速对接;利用武汉辐射全国的“米”字高铁网系,采用高铁战略投送新模式;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国防交通系统信息化改造,加强部队与本省铁路、水路、公路和航空交通运输部门调度指挥系统的衔接,实现部队和省市交通运输有关部门信息通畅。

(二)重要目标防护设施建设军地同步

将军事设施建设与保护纳入湖北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人防工程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实施,结合城镇拓展和人口增长实际,加大人员掩蔽工程和疏散地域配建比例,推动警报设施向城镇新区拓展,省内各市全部建成地下人防指挥所和地面机动指挥所;做好防空阵地的预留工作;加强重要目标防护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特别要加强三峡、武汉等核心目标的防护工作。

(三)信息通讯设施军民兼容

把军用移动通信系统建设与使用纳入湖北省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之中,确保地方在建设基站和网点时充分考虑部队需求,兼顾安全保密和性能要求;以推进“宽带湖北”为契机,依托地方光缆通信网系,采用共建或租用的方式建设升级军用网路,军队提出需求,地方承担建设,共同负责维护;根据军地需求广泛开展军地协同测绘和卫星通信合作,采用直接租用、资源置换、共同建设等方式,做到资源共享、布局优化、消除盲区,减少资源闲置,实现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国防科技工业军地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国防科工生产研发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传统的军工生产模式难有大的作为。湖北需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整合军地企业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军地企业的比较优势,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与军工企业发展,释放市场经济活力。

(一)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是要加强军工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鼓励军工企业合理利用市场手段,与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科技型企业签订合资合作协议,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或是通过并购、重组相关的军地企业、科研院所、工厂以及开展海外收购等方式,对分散的资源进行专业化整合,在经济扩张的同时完成军工企业自身的产业升级;二是要创建军民融合高科技技术产业园区。将武汉光谷产业园、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和襄阳航空航天实验基地等打造成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吸引大量国内顶尖的军工集团、优秀民企和科研院所入驻,做长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本省优势产业光电子、汽车、船舶、航天科技等为牵引,通过搭建平台、政策扶持等措施,充分发挥军地企业的科技实力和经济活力,推动产品市场化和通用化,提高全省军民结合产业销售收入,激活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创新的内生动力,增强军工投入的“乘数效应”。

(二)搭建军地企业信息交流对接平台

一是建立权威的军地企业信息交流网站,为军地双方提供一个可以发布需求信息,进行招投标,展示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积极引导和推动军地双方向各自实际需要的领域聚焦用力,调整供需关系,实现军地科技资源的融合配置最优化。做好“国家军民融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军队“武器装备采购需求信息平台”两网的互联工作,更好地搭建军地企业信息交流对接平台;二是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各类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为军地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政策咨询、资格认证和纠纷调解服务;三是采用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各类信息数据库,尤其是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数据采集,做到数据库数据军地共享,成果互惠。

(三)吸引地方科研机构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入国防科工领域

军地双方共同设立军民融合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扶持发展前景好的军民结合型企业,给予它们资金、税收、场所支持,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军民结合型科技企业。并通过不断壮大民用科技工业,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四)鼓励民营资本“参军”

军工企业要大胆引入市场化机制,完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消除“双重准入”等政策壁垒,减少民营资本“参军”成本;推动本省军工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在股票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使得民营资本可以通过购买股票、收购股权等形式,成为股东参与上市军工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科研;根据市场需求,拓宽民营资本“参军”渠道,鼓励民营资本以技术、土地、厂房、知识产权等形式投资入股。

四、教育科研资源军地综合利用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民教育与军队人才需求的结合日趋紧密。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及科研生产体系都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湖北省有着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应充分利用。

(一)依托国民教育体系,为部队建设输送优质兵员

军地双方要适应军队职业化改革方向,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拓宽兵源征集渠道,由以社会为主向学校拓展,以高中生为主向职业技术院校、高校延伸,优先选拔军队适用的电子、机械、医护、驾驶等职业技术院校、高校适龄青年应征入伍;适应军事院校调整精简的新形势,赋予省内高校培养更多专业国防生、士官生的任务;特招地方优秀大学毕业生入伍,提升兵源素质。

(二)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推进军地交流合作

军民融合发展,必须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和交流合作这个“关节点”。要整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军事经济学院等一批高等学府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学术交流、专家互聘、学分互认,做好军地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借助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推进科研合作,例如,由滨湖电子牵头,空军预警学院和武汉大学作为主要建设单位,建立了雷达系统综合实验与测试基地,基地可以对各种雷达技术和系统进行实验,获取实验结果,验证技术和系统方案,服务于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和产品应用测试,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特聘部队转型发展急需的信息、工程、装备等专业的专家教授为预备役军官或军事院校的教员,并积极开展“科技专家部队(院校)行”活动,为部队(院校)解决高新技术装备操作维护或基础理论等疑难问题。

(三)强化军队教育,为军地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让官兵在军队这座大熔炉里锻炼成才,培养他们过硬的思想品质和身体素质,以及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忠诚服从意识;鼓励军官、士官通过在职自学、业务进修、参加函授教育等方式获取学位或技术职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建立与地方人力资源部门联系对接机制,让退役军人回到地方发挥个人特长,人尽其才,成为地方经济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五、社会化保障军地逐步拓展

社会化保障改革的关键是借助社会力量,利用市场资源,通过军地逐步拓展,达到精简相关保障机构,不断提高军队保障能力的目的。真正做到依托社会办后勤,依托市场搞保障,建成军民一体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一)生活饮食保障社会化

由军人服务社承担的商业服务保障任务交由社会承担,利用地方商业服务企业保障官兵日常生活用品所需;对部队机关、医院、院校等伙食单位,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用几家地方饮食公司进行伙食保障,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伙食保障质量。

(二)油料保障社会化

将军队油料储备融入地方油料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地方油料储备潜力与优势,提高油料保障效益;远离军队油料供应点的单位,与当地油料公司签订油料保障协议,实行就近就便保障;驻大中城市军队机关、医院和院校等非作战部队用油,可实行货币化计量,通过地方加油站加油。

(三)物资储备社会化

对通用性、消耗性强、周转快的物资器材,通过与社会生产或仓储企业签订合同,探索直接存储于市场的“零储备”方式;对与物资储备相配套的物流进行服务外包,建立健全军队物流管理体系。强化军事物资生产储备外包合同管理,使得军事物资生产储备更加规范与切实可行。

(四)医疗保健社会化

部队与驻地医院签订有偿医疗保障协议,对部队卫生部门或医院不能诊治的伤病员,实现就地医疗,确保驻鄂部队伤病员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对患急症需紧急抢救的伤病员,可联系“120”急救中心就近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往部队或地方体系医院治疗。

(五)军人保险社会化

建立与军人职业需要相适应、与地方社会保险体系相接轨的市场化军人保险体系,与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协同开发军人团体保险业务。凡与地方普通劳动者差别不大的险种,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军人享受到与地方普通劳动者同等的保险服务;将义务兵的社会保险、未就业随军配偶的社会保险及非现役文职人员、军队职工的社会保险统一纳入原户籍所在地或部队驻地政府统筹安排。

六、国防动员建设军地共同推进

国防动员既是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重要途径,又是联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纽带和桥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注重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一)积极推动国防动员中心建设

联合地方财政、交通、通信、能源、医疗卫生等部门,加强人民武装、国民经济和装备动员中心建设,抓好重大战备项目和重要战略物质预储预置工作的落实;做好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国防教育等系统的动员工作,充分发挥省内各领域的动员潜力。

(二)深入抓好国防后备力量整合优化

采取成建制编组、专业化选编等办法,对民兵预备役部队、国防动员专业力量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编组,实施共同指挥。其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国动委主要负责实施民兵应急、核化救援、交通战备、经济动员、人防等行动,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则主要承担起抗击自然灾害、水电气抢修、工程抢险、卫生防疫、医疗救护、装备物资器材保障等专业任务。

(三)严密组织国防动员联训联演

军地定期组织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国防动员联训联演,使各级各类人员熟悉职责任务、熟悉方案计划、熟悉程序方法,提升“双应”能力;军地双方采取请领购置、抽调租用、旧装改造等方式,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配备先进适用的装备设施,提高联训联演质量,切实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

[1]黎琳,张远军.基于军民融合的军地企业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研究[J].长沙:国防科技,2015:9~13.

[2]韩磊.结合军地实际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内容[J].北京:中国商界,2009:327.

[3]闫雪,梁樱露.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经济研究导刊,2015:67~69.

[4]郦斌,孟永军,吕联渠.融合拓展强军路_江苏省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国防,2014:69~70.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军民国防融合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国防小课堂
融合菜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国防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