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哲学的身体注解——观林怀民舞作《水月》有感

2016-12-06罗雪婷

长江丛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林怀民舞者哲学

罗雪婷

传统哲学的身体注解——观林怀民舞作《水月》有感

罗雪婷

2016年8月底至9月初,云门舞集《水月》在北京、广州、上海、青岛四城进行巡演,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之作,到如今已是第18个年头,自2007年在北京演出后,暌违9年,这部作品终于再次在大陆巡演。“镜花水月皆成空”,这部灵感来自于佛偈的作品,之所以能使观众沉吟玩味,尽得“净”“静”之妙趣,应该说是得益于其对传统哲学的深邃理解和灵妙表达。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水月》这部作品进行了美学的品鉴和分析。

水月 云门舞集 林怀民 传统哲学

云门舞集的创办者林怀民曾说:“传统文化,不管是民间故事,文学经典,或书法美学,都是我的眷恋。”他的这部舞蹈作品《水月》便体现了他对东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深味和热爱。这种对传统的眷恋,形成了作品的底蕴,所谓静水流深,传统的美学精神已经融入到这个舞蹈的每一个节奏、每一次律动、每一寸空间中去。笔者将这部舞蹈作品中所浸润的传统艺术之美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不施不设美在精神

对于习惯了舞台上炫彩斑斓、声光电音的普通观众而言,《水月》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舞者素净无华的装扮——男舞者上身赤裸,女舞者身着肉色紧身衣,一袭飘逸宽大的白裤,烘托出远离尘嚣、清风道骨般的神韵,此外再无任何赘饰,可谓简约至极,朴素得让人讶异。

一束追光下,伴着大提琴醇厚而低沉的调子,舞者开始动作,波澜不惊,舞的韵律融进了太极拳法,动作的由丹田出发,重心低沉,下肢稳定,上身松弛,开合挪移仿佛都由气主导,随着舞者的意识自由流转,缓急动静自然交替,这种刚柔相济的律动方式,不正是与“水”的意象相匹配吗?老子说“上善若水”,水也是至刚至柔的呀。而大提琴那绵长、舒缓的音调,在此刻正好也与舞者那延绵不绝、周而复始的呼吸和律动相协调。太极与大提琴、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便这般奇妙地融会在一起,如此地不露痕迹,“如盐融于水,有味无痕”。再看舞者的神态,是那样的纯净专注、内敛安详,仿佛淡远于尘寰……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强大的镇定磁场,让观者的心渐渐沉静下来。

于是,我理解到了编者于这简约朴素的外观之下的良苦用心,即不施不设,除去外在的一切浮饰,回归纯粹,回归本真,引导观众更着意于动作本体,并促使观众向舞蹈精神层面去开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水月》则是通过对服装及舞美因素的淡化,突出其别具一格的动作之“器”,由此激发观众去把握舞蹈的内在美和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二、若虚若实灵气往来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舞台上在动作以外、从一开始便笼罩在舞者周围的大片虚空的黑暗。无论是一个、一对还是一群舞者,自始至终都是以这种仿佛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为底色。然而这黑暗并不使人感到沉闷或沮丧,反而让人更为清醒。因为这黑的底色不是以填满的方式使人感到压抑,而是一种“空”,是允许生命力流通的空间,让人仿佛可以用感觉在期间描画出舞者气韵流动的路线。

比如在一开始那双人的对舞中,舞者分别在舞台对角线的两端起舞,二者间虽无身体的接触,也无具体的情感交流,但却能让人鲜明地感觉到,在那黑暗的底色中,仿若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游动的气和虚幻的力在将二者拉近。二人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慢时快、时分时合,这不正是太极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身体写照吗?

在这里,舞台上那一大片黑暗,作为舞者实之外的虚的空间,恰似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计白当黑”,它不仅给舞者的动作留出了气韵流动的空间,也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去充分感受由舞者的“实”的动作所生发出来的无限的虚灵意境。这正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三、亦真亦幻妙趣无穷

《水月》中最令人称妙的,是编导对“镜”和“水”的运用。当舞台的天幕中的镜子反照出台上舞者流动的身影,当泼了水的地面上倒映出舞者安详的纯净的面容,舞台空间也瞬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原有的常规空间被开辟出了上中下以及不同角度的多重空间。同时在这里也点了题,镜花水月,若有若无,虚幻缥缈,横生无穷妙趣。正如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袁禾在《中国舞蹈美学》中说:“凡此种朦胧缥缈的玄冥之美,就是舞蹈的‘妙’”。这也不由得让人想到宋代的严羽所形容的那种空灵诗境:“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尤其是在舞蹈接近结尾处,地面上水中幽幽浮动的倒影,天幕上镜中迷离模糊的幻影,因舞者跃动而飞溅起的水花,水中渐渐洇开的白色波纹线,一圈圈扩散的涟漪……这一切,如同中国水墨画,虽只有黑白两色,却由于墨法的浓重清淡以及空间层次的多变,给人以丰富的色彩感,满眼繁华之感。

水中光、镜中影,如梦似幻,让人于倏忽间辨不清孰假孰真,如庄周梦蝶,分不清真实与虚幻。此情此景,也不正是曹雪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生动展示吗?

只有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精神有着深入的认识,才能厚积薄发,以舞蹈之象显之。阴阳、气韵、有无、虚实、形神等等这些传统哲学中的抽象理念,在《水月》里,都以美的形态给人以直观的启迪,召唤着内心瞬间的顿悟。在这样的启迪之下,相信很多观众也会和笔者一样,走向书架,重新翻开那本《中国哲学史》……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林怀民舞者哲学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菱的哲学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云门掌门人林怀民最后的谢幕
小包哲学
林怀民:一不小心走遍了世界
林怀民说《稻禾》:乡愁通世界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云门舞集的两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