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2016-12-06李校瑾
李校瑾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李校瑾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对原始石器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六个典型阶段的分析,总结出古典园林发展对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 发展 山水画
一、萌芽
(一)石器时代、殷、周处于萌芽时期——原始的囿与台
最早载入史册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主要建筑物是“台”。殷、周时期奴隶主、诸侯所经营的园林可称之为“贵族园林”,有文献记载最早的两个园林是殷纣王修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灵囿起着狩猎游玩和礼仪的作用;灵台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有利于观察天象、气候以及一些祭祀行为;灵沼是园中养鸟养鱼的池水洼地,它的寓意就是体现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思想。囿台主要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并且加以美学成分。
(二)秦汉时期处于生成阶段——皇家园林出现
秦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在此,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开始出现。秦汉园林以山水为主,其代表作是上林苑的“阿房宫”。阿房宫首先在苑囿中建立朝宫,集游赏、居住、朝政等活动为一体,促使了具有宫苑式的特征的“园”的形成。皇家宫廷园林主要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宏伟。
汉代开始把中国园林称为“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布置了园景供皇帝游憩、处理政事。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二、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处于转折期——自然山水园林开始萌芽
由于受当时政治思潮的影响,士大夫们归隐田园,所以当时的造园活动进入全盛时期,并且初步确立了美学思想。
这个时期对于皇家园林的设计开始把目光集中在细部。私家园林也较前代逐渐增多,东晋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并且运用了再现山水好似自然的手法。园林形式从描摹自然转为应用自然,从中汲取元素因地制宜,但这样也无不在变现自然。
(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写意山水
唐太宗和唐玄宗将中国封建王朝推向了高峰,而画家张躁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客观现象变为艺术形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这个理论也影响到了造园艺术,成为了创作思想之一。
到了隋朝皇帝骄奢淫逸,促进其艺术发展使之很快进入强盛时期。亭台楼阁极为华美,而一些达官贵人也在自己的宅邸修建可以就近游玩的园林。因此私家园林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当时绘画艺术也进入顶峰时期,一些文人墨客不仅引用其意境到园林的设计上,甚至还用现成的底稿来造园,所以后来的造园艺术逐渐从山水式园林过渡到写意式园林。
(三)宋朝进入成熟期——意境园林出现
因为宋代经济发达而国力下降,人们都开始追求享乐主义,大兴土木广造园林,造园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而受民间的影响,皇家园林也将其面积减小精度提升。宋朝轻武重文,这也表现在了造景手法上,并且发展了“园记”这种文学体裁,将它与楹联以及建筑结合可使整个环境高雅诗意,耐人寻味。
宋朝还将“小隐”转为“大隐”,在城中修建园林,出现了大量的人工造水和假山,这也成为宋代造园的重要元素。艮岳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大亮点,集中反映了我国众多的山水特色,成为后代的借鉴典范。
(四)元、明、清进入兴衰期——园林风景名胜出现
元朝由蒙古人建立,对汉文人实行歧视政策,文人墨客郁郁不得志只能寄情山水,加之民族矛盾尖锐,这种压抑的政治局面使得造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直至明朝。之后明代废除宰相制,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君主集权更加严重,为了突出气派的皇家园林将规模重新扩大,康乾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造园艺术重获新生,写意式的自然园林形式又重新回归。
私家园林受当时经济和社会阶层的影响逐渐世俗化和精湛化,形成了江南风格、岭南风格以及北方风格三大风格的对峙,都反映了当时的艺术成果,而这其中江南风格影响最为广泛,其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与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齐名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而到了清末国门被强行打开,八国联军侵华使得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所建的园林也受到了摧毁,在此期间园林创停滞不前,闻名中外的中国古典园林由此由兴转衰,并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结束了它的光辉进程。
三、结语
政治决定艺术,如今对于园林的建造画家和文人已渐渐退出,更多的是专业的具有技术性的工科人士,而这些人不仅要有严密的造园逻辑还得培养对中国文化以及美学的认知,才不至于被世界文化所冲击。而今中国园林如旧时王谢堂前燕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已成为一种大地景观艺术,而尊重自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却又反映了中国造园的本质思想。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东.崔延子.中国美术通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李校瑾(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