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生态水体景观设计初探

2016-12-06王雅慧

长江丛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驳岸水体景观设计

王雅慧

乡村生态水体景观设计初探

王雅慧

乡村水体景观的营造必须要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恢复的前提下进行,要探讨能促进乡村综合发展的景观设计方向。在综合考虑了审美价值、经济发展、社会人文价值、文化价值等诸多要素的前提下,满足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提供审美需求、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发展乡村旅游业等,让居民生活的舒适、幸福。本文从设计上结合多学科整体分析,共同研究,以期实现乡村水体景观的生态化发展。

乡村生态 水体景观 设计概况

一、乡村水体景观设计概况

(一)乡村水体景观设计的原则

生态性。乡村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生态系统,未受人工干扰的水域处于最自然平衡的状态,它表现出来的形态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状况、植物生长等各个自然物理要素密切相关,他们相互作用,相互牵制,改变其中任何一个点,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致使水体景观的变化。所以,在设计上我们首先要确保水的自然形态不被破坏,对水际边界的塑造要与水体边际生态特征相符,在辅以人工造景时,要符合地貌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保持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平衡。在进行乡村水体景观设计时,如何利用水体的自净功能将环境的生态价值发挥到最大,是设计者们急需考虑的问题。最后,还要从整体出发,与乡村的农田景观、村镇建筑聚落等相协调,将水与自然合理的融合起来,以水为脉,串联起居住、休闲、娱乐空间。

亲水性。水是充满生机的自然元素,不同状态、不同地域的水域周围不同的环境搭配可以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对于生产生活型水岸,我们就应从生产、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更加便利、安全的环境。人的亲水性决定了水岸空间设计的重要,我们应充分利用近水的优越性和水景的吸引力,设置不同的观景节点和体验设施激起人们的艺术感受,引发人们的愉悦感。

文化性。水的文化性是人赋予的,这不仅因为它是生命之源,而且造园理水等设计手法是随着历史发展衍生形成的,在我国也是中华民族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象征。文化包含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演变,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乡村的文化是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我们应该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唤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使乡村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纯朴。

审美性。乡村水体景观的审美特性需要依靠各种艺术手段和自然相结合得以实现,原始的水体景观虽然纯朴但也单一,自然风光确实令人心旷神怡但也比比皆是,而且某些乡村水域只是重视生产生活用水的方便,却忽略了景观的艺术审美特性。所以就要适当的穿插进一些人工的手段,将景观合理规划、重点突出、功能明确。只有这样,才会打动游览者的心,让人流连忘返。

(二)乡村生态水体景观的营造模式

景观的保护:原有的乡村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环境、水利生态设施等等这些地方环境系统,对自然生态的平衡、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审美需求等都有积极作用。我们在设计规划时应大量减少人工干预,并将原有的自然景观作为景观设计的基础,对特色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景观的修复: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对乡村原生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各种“现代化”的景观改造打破了原有景观的生态感受,还有村民环保意识的缺失都对自然水循环系统造成了破坏。我们需要科学的设计手段对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进行修复,尽量拆除水体底部的硬质铺装,让水循环系统得以重新运作,对于建有大坝防止水土流失的河岸可以改为选择植物的固沙作用,也能起到缓和视觉、增加美感的作用。

景观的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完善,在乡村景观设计中我们同样要与时俱进,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大潮。在水体景观设计上,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根据地方特色进行设计,杜绝生搬硬套,对可以利用的当地景观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和改造,让民俗文化融于自然景观,将地区景观优势发挥到最大。

二、乡村生态水体景观的构建

乡村生态水体景观的设计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与时代感相结合,在遵从历史文脉、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在对乡村水体景观进行设计时,要先对当地环境进行调查,要调查好原有环境的植物、水、土壤、居民对水体景观的研究、游人的旅游需要等等。这些都是构建一个良好的乡村生态水体景观的前提。

(一)生态水系的构建

乡村生态水体景观的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水系的合理规划设计,我们要在保护乡村水资源的前提下对水体的清洁性、特异性、观赏性进行设计。我们需要借鉴相关案例,可利用自然的河流、池塘等建立湿地等污水处理系统,经过处理的污水再重新导入河流,这样既能保护当地水环境的循环利用,又能节约排污成本,形成具有生态美的自然水景观。

(二)乡村滨水区驳岸的处理

为了满足村民们的休闲、生活需要,生态驳岸的产生恰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适度变化、富有层次的驳岸还使靠近岸边的水系形态有些微改变,这些边界的模糊感使得从岸边到水体可以安全的过渡;凹凸有致的岸边形状对水的流向和流速也产生了影响,丰富了水体景观。驳岸只是构成水体景观多样性的一种元素,在进行设计时要分清轻重,驳岸的景观设计需要迎合水体大环境的需要,我们将驳岸融入景观时,应该充分调查,以整体的和谐为目标,不光在形式、结构方面寻求平衡,还有环境功能方面都应予以考虑,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生态化。

滨水区域护岸的设计应尽量避免传统、单调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尽量采用生态的设计方式,注重自然生态感与亲水性,推崇生态的驳岸景观。可以充分考虑到水体本身的循环网络,在兼具景观功能的同时确保水岸的抗洪强度。对于一些水流量大、水位变化明显的较为规整的水体,可以用石料、砖或混凝土稍微休整;一些小型、水位稳定的水体常采用自然式驳岸,沿缓坡种植植被,根据地形特点合理配置。

驳岸是起到防护作用的人工构筑物,基础要牢固、稳定,有些要选用大块的石料作砌块,有的则要在断面增加灰土层,驳岸在其上叠加建造。一般的驳岸常用块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做基础,再用条石、防水砂浆和各种堆砌山石作墙体,最后用山石或植被等加盖,有些地区还用经过防腐处理的竹板、木板铺设。

(三)乡村生态水体景观绿化设计

乡村水环境的绿化设计必须要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将乔木、灌木、花卉、草本、水生植物合理分配,在一个生态链条中互不侵犯,相互依托。在进行植物搭配时,还要做到主次分明,层次多变、色彩协调,也让喜阴、喜阳、耐旱、耐寒等各种植物各得其所,组建成一个交互配合的立体植物景观群落。

(四)植物配置原则

在配置时先要弄清植物本身的特性,确保当地的环境气候状况适宜植物的生长。其次,为了不破坏原本环境的生态网络结构,要尽量保留原有植物品种,最大限度地寻求景观的地域特征,花草、地被、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的组合和层次,应尽量符合滨水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某些敏感性的滨水堤岸引入天然植被,恢复自然林地,创建湿地型景观区,这不光有利于当地环境系统多样性的恢复,而且还能促进传统地域风格的继承。最后,在选取植物品种时,可以优先考虑一些耐旱、水生,半水生的经济耐活品种,这样可以减少人工的管理成本,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建立人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滨水景观带。

(五)植物配置方式

我国滨水地区喜爱种植垂柳、羽杉、水杉和小叶榕等,这几种树木线条温柔可以起到修饰构图的作用。但乡村地区岸边植物的设计要避免过于规整或过多修建,应保留植物原始形态,选取能将枝叶悬在水面的植物品种,以求增加水面的形式美。

水中若设有亭台、水榭等建筑设施时,可搭配荷花等水生植物,增加建筑与水体的连续性。但水面植物的配植也不能过于拥挤,要疏密有致,留出足够的空间增加视觉的通达性。

(六)乡村水岸景观道路设计

景观的整体感受不光来源于景中不动的“固体”,还离不开其中活动的物体,就像运动的人。我们的水体景观设计也需要将人的运动过程列入考虑的范畴,把握空间的变迁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其中,浏览路线的组织、规划就是完善空间整体性的一种要素。水边道路除了供人行走、运输和消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游览观景。人们按照道路的规划流向完成游览过程,道路的设计就给人们观赏景观提供了指向性,想要完整清晰的体验自然风景,需要道路的配合,需要在设计上考虑道路设置对植物和水体的影响。

常见的水体空间环境中的道路包括沿水步行道和水上桥梁。沿水步行道又分为外部交通体系和内部交通体系,外部交通体系是宽一些的,可以供车辆通行,为游人提供便捷的交通,将他们吸引至水边的道路,四周常结合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各种艳丽的花卉等降低机动车行驶时产生的噪音污染。内部交通体系则比较封闭、道路较窄、禁止车辆通行,一般只供游人步行通过。道路铺装采用天然的砂石铺设,搭配草皮砖、木栈道、青石板等,材料的选择与当地风格相统一,与滨水建筑相协调,有时几种不同材料的混合使用还能丰富道路造型。

水上桥梁与周边道路相连接,它不仅承载着交通功能,还自成风景。桥与水密不可分,水体的美常要通过桥的划分才能彰显。常见的乡村中桥梁种类有平桥、拱桥、曲桥、廊桥还有汀步等。总之不同桥梁虽然本身就具有审美性,但设计上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进行搭配。

(七)乡村生态水体景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农业水体景观的设计是以农业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水利工程学以及设计美学等学科知识,将农业资源与水体景观设计联系起来、将农业生产模式与旅游观光业结合起来,是一种融合了农业生产、生态观光、度假、娱乐等内容于一体的景观综合园区。

(作者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驳岸水体景观设计
茂名市小东江滨水区驳岸景观更新设计
城市公园驳岸设计研究
——以临夏市东郊生态公园为例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功能分区的城市人工湖景观驳岸生态设计
——以中山市逸仙湖为例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