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风新韵——论中国古诗词合唱在合唱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

2016-12-06

长江丛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作曲钢琴伴奏技法

李 伟

古风新韵——论中国古诗词合唱在合唱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

李 伟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伴随着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在与我们渐行渐远,学习古诗词合唱艺术的语言、作曲技法、伴奏、审美等,能为帮助当代大学生重拾经典文化遗产、回溯历史与传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也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古诗词 合唱 教学

我国的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历史悠久,精彩纷呈,也成了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素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和审美需求正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古诗词能否适应现代化潮流,这已经出现了传承的危机,因此传承和发展古诗词艺术是高校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它到底具有哪些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

一、语言方面

古人云:“望文知义,因义生情,以情引气,随气出声,用字行腔,声情并茂”,可见要把握古诗词合唱作品的情感和内涵,首先要“望文知义”即对作品语言也就是歌词进行反复研读加以把握。然而,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往往受到“唯声乐技术至上”思想的影响,从一接触合唱作品注意力就很大程度上都在声乐技巧上了,从而忽略了古诗词语言的意境和韵味,结果常常导致咬字吐字不清,情感诠释不够、甚至没能正确表达作品的音乐风格。当然,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注重声音的技术训练本是无可厚非的,主张通过不同的元音、辅音等练习,使学生声音在高、中、低声区过渡自然,在开口音、闭口音的咬字、吐字上追求一致等都是理所当然。但由于这种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演唱合唱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只唱声音”而“不唱音乐”的惯性,导致了合唱教学中所谓“唱字不唱乐”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如果不加以提前纠正和引导,往往会把合唱演唱产生“有声无乐”的状况。很多古典诗词语言不像近现代作品歌词那样直白通俗。如合唱作品《阳关三叠》中的一词“载驰骃”,由于用词比较生僻使得一般同学开始不明白含义,造成理解上的被动,以至于唱完了还不知道歌词什么意思。它其实是指马拉着车飞驰前行,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感到依依惜别的情感。可见,“望文知义”是唱好古诗词合唱作品的基本前提,它不仅是表现这种古诗词合唱作品本身的需要,这也是在作品有别于其他音乐风格的一个明显特征。因此,我们要加强语言把握来引导学生建立对古诗词语言的重音、语气、情感、声调、气韵、神态等体会。

二、作曲技法方面

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作曲技法进一步弥补了古诗词“言有尽”的不足,能更好地发挥古诗词的价值。古诗词与作曲技法的结合可以更加丰富它的表现形式,拓展它的传承方式,赋予了它更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具体而言,作曲技法的功能首先体现在旋律上,因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作为民族音乐风格的中国古诗词合唱作品,旋律的民族性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古诗词合唱作品的旋律多注重于诗词的声调相协调,古诗词讲究平仄四声变化,为此,作曲家们往往会采用润腔的手法加以追求旋律音调与语言声调的协调统一。其次在调式方面往往会采用对比调式,利用调性的转换和民族调式的色彩音以形成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黄自先生作为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利用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古诗词结合的先驱者。他曾指出:“中国自己的音乐必须由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而又有西洋作曲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出来”。①他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叙事诗创作的大型清唱剧《长恨歌》,其中的合唱部分不仅保留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也充分展现了民族音乐调式的韵律美,再加上利用西方乐器钢琴伴奏,这种中西结合的艺术表达成为后人的音乐创作楷模。

三、钢琴伴奏方面

钢琴被誉为世界上的“乐器之王”,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几乎能为所有人声和乐器伴奏,对音乐可以起到很好的造型和补充作用。因此钢琴伴奏成了作曲家们为古诗词合唱伴奏的主要形式,其创作技法和伴奏织体等饱含了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构思,再加上演奏者的二度创作,可以将古诗词合唱艺术中的“词和曲”,“吟和唱”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能很好地体现出“诗乐相溶”的效果和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和”的特征。钢琴伴奏音响的和声色彩是需要把握的重点,它除了为音乐奠定基调外,还能对演唱者音准产生重要影响。因为钢琴伴奏的和声与人声的和声色彩是否步调一致将直接影响到音乐整体的协调统一,特别是古诗词合唱作品,和声色彩的转换是演唱者音色、音高改变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另外,钢琴伴奏还是演唱时呼吸变化的基本参照和音乐形象塑造的重要支撑。这些因素就不仅要我们仔细研读伴奏织体,还需要我们对钢琴伴奏反复磨合和体会,直至合唱人声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一气呵成。歌曲《花非花》是黄自先生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创作而成,后经过当代合唱指挥大师杨鸿年先生改编同名合唱以后,民族风格得以继续保持鲜明。这首曲目古朴典雅、短小精悍,伴奏音型相对简单、节奏平稳,带有怀旧、伤感的色调,体现了作者对世间人和物的追忆和惋惜。为配合歌词“来如春梦”、“去似朝云”的朦胧缥缈意境,钢琴伴奏尤其要注意控制音量和音色,注意“度”的把握,且要多运用手指贴键的连奏技术来保证弹出柔和的音色,营造出非花非雾、亦真亦幻的意境。

四、审美方面

古诗词与合唱艺术的结合是中西合璧、珠联璧合,歌词拥有深邃的意境和内涵,合唱音乐具有无与伦比的气势和感染力,两者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知它的自然美,品味音乐美,进入意境美,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合唱的独特审美境界。古诗词合唱作为一种文人音乐一般追求古典的含蓄美。古代文人通过赋比兴等手法来加以抒情、言志等,因此要求演唱者注重文学和音乐修养,才能表达出那种含而不露的境界。具体而言,从内到外、从声音到表情都要突出文人音乐的高贵和典雅,艺术表现要张弛有度、温文尔雅,声音不能像唱歌剧类合唱那样的大共鸣、大颤音表现,而是要注意声音的柔和、婉转和雅致脱俗。另外,意境是具有中国古诗词中的一个主要要素,它根植于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并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唯有将意象把握以后才能掌握古诗词的内涵,进而才能了解艺术形象和审美。例如,当代作曲家戴于吾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同名诗改编的合唱《江雪》,教学时我们可以一方面启发学生先从宏观上想象领会作者怎样借在被贬之地永州江边的雪景和借描写“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和失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习领会诗中“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寒江雪”等用词的独到匠心,仔细领会作者主观感情与当时客观环境、凄凉音乐综合产生的凄凉的意境美。又如另一种意象,合唱作品《大江东去》是根据豪放派诗人苏东坡的同名词创作而成,作品表现起来如同朗朗上口,起伏跌宕,也成功地再现了作者追古昔今的情怀和感慨。再加上旋律的妙用,多声部和声的烘托,张弛有度的节奏支持,再现了一副苍凉悲壮、雄浑辽阔的壮观画面。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文中“意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加以明晰以后才能正确演绎作品和进行审美。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韵律美、意境美是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

总之,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伴随着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在与我们渐行渐远,学习古诗词合唱艺术的语言、作曲技法、伴奏、审美等,能为帮助当代大学生重拾经典文化遗产、回溯历史与传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也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注释:

①上海音乐学院《黄自遗作集》编辑小组编.黄自遗作集(文论分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56.

[1]陆晓燕.陈怡混声合唱曲《春晓》研究[J].中国音乐,2009(04).

[2]任志宏.黄自的中国古诗词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0(10).

[3]李伟.中国合唱作品的民族性分析[J].中国音乐,2015(02).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李伟(1977-),男,汉族,湖南永州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合唱与指挥等。

猜你喜欢

作曲钢琴伴奏技法
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运用
逐梦
水彩技法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实践
手绘技法表现
钢琴伴奏的多元化思维和综合素养*
那一天
George Gershwin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伍光辉作曲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