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的几点思考

2016-12-06

长江丛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吐温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周 丽

对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的几点思考

周 丽

“人性的自我表达”是文学最为原始的初始状态,而当人性的自我表达经过不断地演变,逐渐将情感和一些表现手法融入进去之后,“人性的自我表达”被隐藏起来,需要人们通过文学的表达形式,对人性的本质深层次地挖掘以及反思。自古以来,“文学”同“人性”互相促进,使得文学不断发展进步,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人性本质的体悟。以上便隐含着英美坚持的创作观点,即“文学即人学”。本文首先将对人文主义、人文精神进行简单介绍,然后谈谈对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的几点思考。

英美文学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

一、人文主义概述

“人文精神”代表的是对人类自我的关切,也就是保持人类的尊严、寻求人类的价值、关注人类的命运,人文精神非常珍惜和重视人类自古传承下来的各色各样的精神文化遗产,充分肯定并试图塑造一种各方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周国平教授曾将“人文性”划分为下面三个层面:(1)人性,不断追求人的幸福以及尊严,这便是广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2)理性,执着追求真理,这便是广义上的科学精神;(3)超越性,努力追求生活的意义。简而言之,人文主义便是“关心人”,特别是关心人类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特别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意义。

英美文学中体现的人文主义便是这种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其基本的宗旨便是“解放人性”。英美的人文主义从古希腊文化时的“人本主义”中萌发,随后经历黑暗的中古世纪,于文艺复兴时期重新得到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以神为本”转变为了“以人为本”。然而,不得不说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美世界中,人文主义思想达到一种几乎疯狂的状态,人们极度赞赏人,极度自豪于人类的力量,甚至认为人类可以征服一切,包括自然。发展到现在,现代人文主义的思想精华仍然是“以人为本”,但却是通过纯洁无瑕的“爱”和与生俱来的“善”去寻求人类文明最大的福祉。

二、对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的几点思考

了解了“人文主义”是怎么一回事后,接下来本文将谈谈对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的几点思考。首先是对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演变的思考,其次是对美国文学中人文意识的思考,最后是对中西文学差异的思考。

(一)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的演变

1、古希腊古罗马,人文主义的萌发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时代最原始的文学形态,产生于希腊文化的幼稚时期。在古希腊神话中,最初始的人本位意识已然融入到文学作品中,而且这种融入在以后演变成希腊文化中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文化因素。

回顾人类进化史,自从人类开始能够直立行走后,由于人类的生存能力仍然低下,单个人无法保障自己生活下去,于是群居生活出现了。在这样的群居生活下,人与人联系了起来,有了人与集体、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联系便是“人本位主义”的体现,即人本位主义保障和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人类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在此种文化状态下,古希腊文学是以一种释放欲望、张扬个性的姿态出现的。大家不难发现,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或者半身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敢爱敢恨,恣情纵欲,为所欲为,完全不是中国文化中普度众生、品德高尚、无欲无求的神仙形象。所以说古希腊神话真实地映射出古希腊时代人们热切的人本位主义,即宣扬人类意志、放纵人类情欲。比如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作为万王之王,拥有七位妻子,里面甚至包括宙斯的姑姑,也就是说他们的婚姻不受辈分、地位的约束,充分展现出希腊人们对人类个体命运价值的追求以及希腊人民张扬的个性。

古罗马文化将古希腊文化继承下来,因此古罗马文学中反映出的精神状态中仍然有“人本位主义”的存在。而正是因为人本位意识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才能深刻影响着后来英美文学的诞生和风格的形成。不过,这种“人本位主义”遭遇了黑暗的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洗礼,那时期的教派主义一定程度地打压了人本位意识,然而人文主义的种子并没有从此消失,它在中世纪悄然沉睡,等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再次爆发出来。

2、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盛

“文艺复兴”,指的是复兴“西方古典文化”的运动,其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为光复古典时期的“人本位主义”,因此人们通常把人性的解放叫做“人文主义”。文学方面,“英国现实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学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它凸显出文艺复兴时期整个西方文学的卓越成绩。作家方面,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非莎士比亚莫属,莎士比亚是英国(甚至是整个欧洲)最伟大的处在资产阶层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文学作品非常有价值,其艺术水平代表着整个西方文学的高度,可以说想要了解当时的西方文学,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可以了。莎士比亚的众多文学创作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文学创作中的巅峰作品,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哈姆雷特》这个小说来窥探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表达一些思考。

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下被创造出来的、完美的人文主义奉行者。《哈姆雷特》刻画了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思的冲突,以此来映射那时期英国社会中存在的尖锐矛盾;同时,该作品运用了一些故事情节,如宫廷政变、新政的黑暗统治等,以此来呈现社会的黑暗。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与其他许多进步角色相同,他对科学和理性特别崇拜,对迷信嗤之以鼻。如在《哈姆雷特》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哈姆雷特遇到父王的魂灵时,仍然可以非常理智地思考问题,不断提点自己需要找寻出的是“切切实实的证据”。

我们能够从哈姆雷特这位才华横溢、拥有艺术细胞的王子身上,从他的各种行为和言语中清楚地知道“人文主义”的优缺点。当哈姆雷特在个人成长历程中遭遇到不幸时,他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普遍存在的人生苦难;当哈姆雷特眼见混乱的宫政治时,他把自己的复仇使命提升到“复兴国家”的层次,展现出哈姆雷特渴望改变世界、修缮世界的热切愿望,这些就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反映。此外,在哈姆雷特进行复仇计划的使命过程中,“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哈姆雷特拥有着与生俱来的思想者的气质,他注定没能拥有能够作为一个合格的王子及外来国王的胆识和气量,由此导致他的复仇计划不断地被拖延,多次与绝佳的机会失之交臂。比如当克劳狄斯在进行忏悔时,这是一个哈姆雷特杀死罪恶国王的非常好的时机,但是他没有,他觉得克劳狄斯正在向神灵忏悔,在此前的节骨眼上杀他显得不够宽容,显得很卑鄙,肯定会遭到神灵的唾弃和谴责,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在此暴露无遗。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面对如此黑暗浑浊的朝堂,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一般美好的生活愿景彻底幻灭了,然而人文主义的思想却永远停留在他的心中,从来不会被任何东西所抹去,也正是心中坚持的“人文主义”思想给予他“为国奋斗”以精神支撑。哈姆雷特始终认为自己的使命注定是改变这个极其混乱的国家和世界,他把这当成是自己的一项责任和义务,而哈姆雷特的这种想法正是“人文主义”高尚理想的展现。除了对哈姆雷特主线的描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还展现了其对于社会底层阶级困苦人民的关怀以及同情,对于上层社会无限贪欲以及残忍行为的抨击与嘲讽,这正是“人文主义”中自由、平等、博爱及反对封建腐朽思想精神的体现。

(二)美国文学中的人文意识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欧洲的移民运动,“人文主义”的种子播撒在美洲大陆上,并慢慢地开花结果。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人文主义的萌芽,中途遭遇中世纪教派的挤压;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的兴盛时期,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想要扩张的想法愈来愈明显,战争行为也愈来愈激烈,“人文主义”又受到了“极端主义”的打击。想要思考和探寻美国文学中的人文意识,不得不读读美国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很好地展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剖析《竞选州长》这部经典作品,认识到马克·吐温想要传达的人文主义思想,思考到其揭露的现实本质:冠冕堂皇的“民主选举”,事实上不过是“资本的比拼”。

《竞选州长》中主人公的名字叫马克·吐温,主人公的故事是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马克·吐温作为独立党的候选人热情参与到纽约州州长的竞选活动中,而在整个准备和最后竞选的过程当中,他对自己形象的体察发生了由“信心满满”向“困惑不解”的转变。马克·吐温在刚开始竞选的时候是对自己是很有自信的,那是因为和他竞争的对手早已名誉扫地,而自己一直是大好人的形象,所以他非常有把握自己能够获得胜利,然而可笑的是,各种意料不到的麻烦在竞选的过程中接肘而至。他的竞争对手子虚乌有地给他戴上了各种罪名,诽谤他是小偷、酒疯子、讹诈专家、舞弊分子等等,使得他大好人的形象破灭;此外更荒唐的是,九个刚会走路的、拥有着不同肤色的、衣衫褴褛的小孩突然冲到民众大会的讲台上,紧紧抱着他的双腿,齐声喊着“爸爸”。最后,马克·吐温的名声被硬生生地搞毁了,只好无奈地退出竞选活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善于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痛快地披露和嘲讽这种假民主,将西方资本主义“人文主义”的本质揭露了出来。

(三)中西文学的差异

说到中西文学的差异,恐怕令人感触最深的是“人文主义”。西方文学以戏曲和小说为主,并且特别重视对“人生”的描写,西方文学作品中透露出的是对人生热切愿景的赋予,或是对人生深层的嘲讽,它往往能够引导着人生向前趋近。但中国的文学不是这样,中国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而且并不喜欢对人生进行描写,中国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大多是发愤报国、离愁别恨、亲友赠答、吊古伤怀等等,与西方那种宏伟壮观的主题、对整个人生和社会的描写截然不同。

三、结语

总而言之,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的意识是非常强烈和明显的,其文学作品中所要传达出来的人文思想非常人性化,所以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需要非常注重人文意识的探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情感诉求,最终收获到文学赏析所带给的审美享受,与作家的精神相通,产生共鸣。

[1]龙星源,梁荣敏.探析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J].北方文学旬刊,2014(7):25~26

[2]刘惠霞.人文领域下的英美文学研究[J].芒种,2012(18):176~177

[3]龙星源,覃锋.英美文学的人文精神探析[J].鸭绿江月刊,2014(9)

[4]靳名.英美文学人文意识初探[J].群文天地,2012(8):272~273.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周丽(1971-),女,湖南长沙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翻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吐温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王子与贫儿(上)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