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九八四》—极权统治下个体主体性的丧失

2016-12-0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温斯顿奥威尔大洋

王 菲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一九八四》—极权统治下个体主体性的丧失

王 菲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小说《一九八四》展现了一个在极权统治下,个体丧失了主体性、人已不能称之为人的可怖世界。本文试从小说中极权统治对人破坏的三个阶段来研究个体主体性的丧失。

极权统治;权力;主体性

1 引言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纽约书评》曾点评道:“任何想要了解二十世纪的人都必须要读奥威尔。”奥威尔于1903年出生于印度,次年随母亲定居英国。奥威尔曾出任过五年的大英帝国驻缅甸的殖民警察,其间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人民的迫害以及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1941年,奥威尔开始在BBC东方部担任讲座节目制作人。BBC的工作经历,为他后期创作《一九八四》提供了素材。奥威尔的最后一部小说《一九八四》于1948年完成,1949年一经出版,就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轰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也是经久不衰,即使在今天,《一九八四》也始终保留着其巨大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极权统治对人的破坏的三个阶段来探寻个体主体性是怎样逐步丧失的。

2 极权统治下个体主体性的丧失

关于何为“主体性”,哲学史上众说纷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被概括为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正是因为有了主体性,人才可以凭着主观能动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一九八四》描述了这样一个可怖的情境:全球只被划分为三个国家: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故事情节以大洋国为背景。大洋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老大哥,他无处不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大洋国的政府按照职能分为真理部、和平部、友爱部和富足部。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等事务,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维持法律和秩序,富足部管理经济事务。“事实上,和平部负责的是战争,真理部制造谎言,仁爱部负责拷打,而富足部在制造饥饿。”大洋国政府的标语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在大洋国,四处张贴着的老大哥肖像画时刻表明 “老大哥在看着你”。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个人空间,无处不在的电幕和麦克风没有一刻不在严密地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思想警察无孔不入,他们随时可能出现抓取犯了思想罪的罪犯。人们生活在没有自由与隐私的监视下,人的主体性被大幅度削弱。

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认为,极权政府必须要通过对人的破坏和毁灭来使极权统治变得可能。“极权统治努力组织无限多元和无限区别的人,似乎将全人类只看作是一个人,只有每一个个人的各种反应可以降低到一种绝对不变的一致,使每一组反应能够与另一组反应随意互换,才能使极权统治成为可能。”换言之,极权统治的目的就是剥夺个体的主体性,使人变得千篇一律,失去自由的思想,从而对极权政府无条件地服从。“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不是改变外部世界,或者社会的革命性演变,而是改变人性。”阿伦特认为对人性的毁灭是从三个方面完成的:取消人的法律人格、摧毁人的道德人格、毁灭人的个体性。《一九八四》中的极权政府正是这样一步步毁灭了人的主体性。

“通向极权统治之路上重大的第一步是取消人的法律人格。”阿伦特如是说。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一旦法律人格被取消,公民将会失去法律的保护,最终法人身份将被剥夺,犹如没有公民权利一般。取消法律人格,是通往极权统治的必经之路。在大洋国,没有什么会被定义为合法或不合法,因为 “在大洋国是没有法律的,那些一旦被查到就意味着肯定被处死的行为并未写明是在被禁止之列,而持续不断的清洗、逮捕、拷打、监禁和蒸发这些惩罚手段并不是针对那些实际所犯罪行而使用的,而只是为消灭那些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犯下某种罪行的人而使用。”在大洋国,并没有其他具体的罪名,思想罪就是涵盖其他一切罪行的基本罪行。思想罪永远无法掩饰,一经发现,就会遭到逮捕并被彻底从历史中抹去。思想罪成了极权政府任意逮捕的借口,这种权利的实施使民众没有反抗的可能。在没有法律、没有犯罪的界定、更没有公民权的“非人”世界中,个体为了求生只能选择按照极权政府为其规定的角色生存下去。

极权统治对人进行毁灭的第二步是摧毁人的道德人格。在《一九八四》中,极权统治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割裂来实现对道德人格的摧毁。极权统治有意识地淡化家庭观念,破坏人伦亲情,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揭发罪行。大洋国组织了少年侦察队,从人的孩童时期就对其进行洗脑,鼓励儿童监视自己的父母,并培训他们特定的监听技巧及使用监听工具,如用扩音设备从锁眼里面偷听父母的言论,一旦发现任何端倪,立即向思想警察告密。通过侦察队的规训,儿童被系统地改造成了父母难以管教的“小野人”。小说中,一向忠于党的帕森斯却因为七岁女儿的告密而被捕。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时刻提防着孩子的监听,孩子也时刻视父母为潜在的异端分子,这种情况下的家庭生活早已失去了正常的人伦亲情氛围。在极权统治的淫威下,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恐惧、猜疑和背叛,友情亦是如此。“朋友”一词在大洋国几乎不需要存在,因为 “人们如今是不会有朋友了,只有同志,但是跟有些同志在一起比跟其他同志在一起愉快些。”在某种意义上说,塞姆可以算得上是温斯顿的朋友,但是,温斯顿深知 “只要塞姆发觉他的 —温斯顿的— 隐藏的思想,哪怕只有三秒钟,他也会马上向思想警察告发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奥布兰,温斯顿曾认为奥布兰是他的挚友,相信他们“终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他对奥布兰怀着真挚的友谊,但最终对温斯顿进行审讯、体罚和思想改造的也是奥布兰。

除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管制,大洋国还禁止男女之间产生真正的爱情。“党的目标不仅仅是阻止男人和女人形成相互忠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党控制不了的,党真正的也是没有讲明白的目的是让性行为完全没有快乐“不要爱得过分,因为性欲是敌人。”在大洋国,结婚只是为了延续后代的政治行为,夫妻之间没有真正的感情和欲望,温斯顿的妻子凯瑟琳就是一个例子:温斯顿每次一碰到她,她的身体就僵硬起来,“即使她的胳膊仅仅地搂住了他,她似乎仍在使劲推开他”。凯瑟琳把做爱称作“对党的义务”。在大洋国,欲望就是思想罪,即使是对配偶产生欲望也会受到制裁。“大洋国的男女之间即使存在情意,最后也会走向背叛”。在极权统治下,人们不知良心为何物,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被摧毁,人的道德人格也不复存在。

“一旦道德人格被消灭了,仍然能阻止人被变成活死人的,只有个人的差异化和他的独特性。”极权统治的最终目的就是泯灭人的主体性,消除个体差异,使每个人的反应完全与他人一致。个人的差异化和独特性是最难摧毁的,所以极权统治渗透到了大洋国公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在的电幕织成了一张密密的权力网络,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对电幕前的人进行监视;此外,电幕作为传播极权政府思想意志的载体,无时无刻影响着人民意识形态的形成。新语的发明使词汇量迅速减少,失去了语言的准确表达,思想范围也被大规模缩小,人的独特性就这样被逐步扼杀。温斯顿的个体独特性在一〇一室面对他最怕的老鼠时彻底土崩瓦解,他大喊“去咬朱莉娅!”此刻,他背叛了二人的爱情,被极权统治彻底洗脑。他将不复存在,也从未存在过。

3 结语

大洋国的极权政府通过对人的法律人格、道德人格、个体性的摧毁,完成了对人的全面统治。最终,极权政府取得了对人性进行改造的重大胜利。温斯顿对极权政府的反抗虽以失败告终,但奥威尔仍为世人敲响了警钟,极权统治与人性相悖、靠扼杀人的主体性产生作用,并导致社会畸形,无疑是值得抨击的。

[1] Orwell,George.Nineteen Eighty-Four[M].England:Penguin Books,2013

[2] 李锋.从全景式监狱结构看《一九八四》中的心理操控[J].外国文学,2008(6):68

[3]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4] 汤卫根.论《一九八四》中的权力运行机制[J].当代外国文学,2006(3):89一93.

王菲(1992—),女,满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I712

A

1672-5832(2016)05-0053-02

猜你喜欢

温斯顿奥威尔大洋
悬浮屋
美食与爱,皆不辜负
五行真经(6)
美味盛宴
前往大洋深处
第十章 前往大洋深处 (上篇)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特型”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