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大山人:寂寥精神家园的守望

2016-12-06唐臻科

吐鲁番 2016年1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纪念馆情怀

唐臻科



八大山人:寂寥精神家园的守望

唐臻科

午后的南昌郊外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秋阳静好,煦暖的阳光温柔地铺洒在大地上,一阵阵秋风吹拂着湖岸垂柳,这灵动的柳叶轻轻划过湖面,荡起层层涟漪。而沿着马路旁边缓缓而流的溪水,将两旁落入水面的柳絮飞花带向了远方。所到之处无不是一副江南水乡的秋日风景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就掩映在这幅风景秀丽的山水画之中。

漫步于通往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曲径小道,江南特有的曲水流觞、亭台楼榭以及回行长廊,让你有着曲径通幽的神秘感。尽管管理方将周围的空地,栽植了许多新的植被,一些秋日的花木植物正绽放着鲜艳的花朵,引来蜜蜂和蝴蝶翻飞期间。远望山人纪念馆周围那古朴苍劲的古樟树,依然让你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八大山人纪念馆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旁山邻水而建。青砖灰瓦白墙,墙壁飞檐翘角。走进馆内,一种典雅幽静的文化气息迎面扑来。馆内建筑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多数房屋为木质榫卯建构,各屋建造错落有致,圆柱木壁支撑,花格窗棂装饰。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天井,给幽暗的庭院增添许多光亮。天井里栽植桂花树,一阵阵馥郁的桂花香,飘逸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里。进门圆柱上一副楹联:“我瞻四方、谁接千载”。为当代著名书画家范增所题,字体飘逸且端庄俊秀。楹联喻指八大山人环视四海,心忧天下苍生的博大襟怀,同时也道出了华夏五千年文脉传承的呼唤,隐含着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的寓意。

穿过时空的隧道,三百年前一位名叫朱耷的明朝皇室后裔,在家国沦陷,壮志未酬,心情极度郁闷时,来到这里寄情于山水之间,以他那落寞的悲悯情怀,在此结芦而居,把书法、绘画作为毕生追求,慰藉他那寂寥的心灵,并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自身精神家园。他在书法、绘画的艺术世界里匠心独运,刻意求蹊,从而开创出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领域,并形成一座座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晦涩的生活际遇以及苦难的生存环境,使得他在书法、绘画的艺术境地里,不能直抒心意,只能将自己的家国情怀与个人趣好,寓寄于一些造型各异的画面之中,从而营造出只有他自己才能读懂的如雾似幻的精神世界。他以精炼放纵的笔墨,表现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大气磅礴,感人心脾。并以此来悬壶济世、抨击时弊。

八大山人的精神世界是寂寥的,但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又是一位情感放纵且又细腻丰厚的主宰者。他在这里“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尽管身居斗室之间,但作为前朝皇室后裔,他依然心存放眼四海的责任和担当,然无奈世事炎凉,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绵薄的个人力量,他无法走出内心世界的悲戚心里,同时也无法以个人的力量,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面前进行抗争,来冲破世俗的压力,为前朝雪耻国恨。于此,他只能将这种悲悯情怀诉诸于笔端,在方寸之间用心血解读世像酸甜苦辣与冷暖,给自己建筑起思念前朝国破家亡的精神家园,并坚定成为这个家园的精神寂缪守望者。

踏着岁月的脚步,我们追寻山人在此生活的场景。那些因时局变幻而带来的苦难岁月,年青的朱耷为了躲避当权者清朝贵族对明朝皇室宗亲的政治迫害与罹难。他辗转于南昌郊野,一度装聋作哑,隐姓埋名于江湖,在嘈杂的街坊酒肆里,以卖画为生,开始了他以后的书画艺术之旅。因他的书法与绘画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表现手法上又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因此用现代流行的话讲就是十分的接地气,故而他的作品广泛地得到市民的认同,并争相购买。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书法与画作一度洛阳纸贵。但由于性情孤傲,他并没有被眼前灯红酒绿的生活所迷醉,也并没有满足于做一个市民需要的那种普通画匠,以了却残生。相反他从容入世,清淡出尘,以言为心声,画为心境的艺术追求独步画坛。尽管当时现实政治环境的压迫,于他既有着心灵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打击,同时也给予了他进行书法绘画艺术孤心造诣的良机。于是,他随即遁迹于空门,在古刹天宁观里,他晨听钟声,夜闻暮鼓,在袅袅的梵音声中,一盏青灯伴随他度过了一段漫长而又清冷的道观生活,尽管日子过的敝衣粝食,但他在一张张洒满墨香的宣纸里,纵横捭阖,挥洒着他的苦乐年华。并以此作为他的精神寄托,来追寻他心中永远深埋着思念故国的情怀。

良好的皇室教育和艺术氛围的熏陶,使得他于书画艺术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底蕴。随着亲人的相继故去,再加上长期的奔波与漂移,他开始厌倦于都市嘈杂与喧嚣,那些为生计而隐姓埋名的日子让他痛苦不堪。于此以后,他逍遥于物外,用一管毛锥在方寸之间抒写春秋,并沉醉其中,在看似随性的书画创作中,却有着构图在法度之内又常出法度之外的洒脱。坎坷的生存环境使得他进入花甲之后,开始使用八大山人这个有些让人费解和难以考究的名字。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厚,再加上他自幼近师董其昌,远法米芾、黄公望等诸大家,并皓首穷经,遍览古圣贤书,在不断的书画艺术砥砺中,他将艺术创作融会贯通中国古文化的儒、释、道家思想的精髓,践行“意境审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画同源”的艺术规律。他沿袭古代书法、绘画艺术风骨,但又不蹈袭古人。用纯朴圆润的笔势、灵动多变的线条写意、简明深刻的意境构造。将中华文化中的书法、花鸟画、水墨山水画推向了极具特色的艺术巅峰并独步古今。他一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古代书画史上,有着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并以此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后来者包括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享誉世界的大师,对他莫不推崇备至,而心追手摹,影响所及三百年来领袖群伦,让人高山仰止。

在纪念馆二楼,八大山人的真迹保存馆。一道厚重的防盗钢门徐徐开启,我们走进了八大山人用心血构建起来的艺术世界里。能够近距离观赏八大山人的真迹,于我等来说十分有幸。

馆内珍藏着八大山人生平简介及近八十余幅真迹。静心仔细观赏这些艺术珍品,每幅作品是那样地简约而唯美绝伦,让我们在静谧的环境里,尽情地享受着来自山人艺术世界的饕餮大餐。尤其是他那随性写意的山水画笔致优美,简约跌宕。即有静穆之幽寂,也有疏远之旷达。格调冷逸虚灵,意境悠远,表达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情怀。而花鸟画则以水墨为主,花鸟画中的动物绘画简明剀切,但视觉冲击感极强,简约的画面中,却有着画里画外的无形张力。往往一两笔简单勾勒,便能扑捉到动物行动之初的瞬间表情,或惊恐或倦怠或畸形,尽管极为夸张却毫无脱离现实感,虽神态稚拙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又在细节的处理和描绘上力透纸背。在他的绘画中始终坚持以极少的笔墨勾勒出画面的各种物状,同时将自身当时的生存处境隐含其中,寓意深刻而简明。看似漫不经心,随手描摹,但整幅画面干湿浓淡、疏密虚实、远近高低,笔笔无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而治印和题画诗素练质朴,风格清淡、隐晦练达、诗意超逸,他往往以诗言志来抒发心胸,留下了“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那令人幽涩难解如迷如雾般的诗句。山人的书法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意尽笔止,有冷僻孤傲之情态和清新脱俗之格调。

探寻历史的脉络,关于故国情怀以及民族气节,近年来有许多不同的历史观点。古老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上下五千年来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各朝更替,腥风血雨,在文化的演变与传承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激烈的碰撞过程,这种波澜壮阔的演变史,最终铸就了中华文明的魂魄。因此,一个朝代的没落与新朝代的建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古老文明进步的标志。单从政治的角度看,八大山人的这种故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我们很难界定。但是,作为前皇室后裔的八大山人,在复杂多变的政治漩涡里,采取隐晦的生存状态,避开当朝统治者血腥镇压,自始至终坚定本民族气节,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凛然之气,依然能够彪炳史册,让后世敬仰。何况,在古代书法、绘画史上,他集书法、绘画之大成的八大山人,一生阅尽人间疾苦与辛酸,但他置身于江南风景如画的梅湖湖畔,梅湖的优美景致以及江南风景入画的灵性。给予了他创作的源泉,他俯仰于苍天寰宇之中,沛乎于天地山川之间,他笑看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用江南山水的灵性与他的道风仙骨和超脱俗尘的卓越天资,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稀世瑰宝。同时影响着一代代人的艺术探索之路。他的艺术作品像一盏启明星,照耀在中国古文化的艺术殿堂里,是那样的熠熠生辉而历久弥新。

走出纪念馆的大门,门前西南面的梅湖在秋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数点秋荷在湖面飘逸。穿越时空,我们似乎看到那位形态清霍的孑然老者,依然衣袂飘飘地徜徉于湖畔,孤寂地行走在他独自构建的精神世界里。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纪念馆情怀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萧军纪念馆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高冷人设的八大山人作品价值连城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