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6-12-05乔巍强伟纲邹晔
乔巍+强伟纲+邹晔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急需突破,国内各高校陆续建立起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探索这种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本文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我校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积极构建学生综合服务体系,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也发现了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 现状分析及对策
学生事务一词源于欧美,与学术事务相对应,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的总称。美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成立一站式的学生事务中心,经过不断的发展,其工作职责、范围、使命、理念不断走向成熟,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才传入我国。紧接着,伴随着国内高校的大扩招,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也逐渐个性,现有的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明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国内各个高校陆续开始建设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学习国外的学生事务中心管理模式,本文拟通过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为例,对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我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现状
我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自2011年4月份成立筹备组以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为指引,进一步落实我院学生的家园的办学理念,该中心秉承强化教育、科学管理、突出服务的工作思路,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学院党委、行政领导的关心下,于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
该中心汇集全院涉及学生事务的职能部门在事务服务大厅设立服务窗口,长期驻扎及流动的校内单位有学生处、财务处、教务处、党办、团委、保卫处、后勤服务公司、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信息化中心等10个管理部门,直接面向全院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自成立以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优质的服务工作,随着不断推动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各部门的支持和学生的肯定,为切实实现“一站式”的学生服务平台,中心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作方式、延长工作时间、拓展服务内容、加强工作宣传,提高服务质量。
二、学生事务中心服务优化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一)进一步认清高职院校90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的事实,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高职院校的生源由于录取分数远低于本科院校,而学习成绩很大程度跟学习的习惯有关,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特点是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相比本科院校,自我管理能力也有所欠缺。我校作为第一批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全国近20个省份进行招生,以2015年的生源为例。各地区的分布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2015年各省份生源比例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校2015年江苏生源比例高达78.61%,但是其他省份总的占比也达21.39%。这1/5余的生源由于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生活习惯、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同时,随着校内基本都是90后生源,90后一代属于互联网的原住民,对网络等新鲜事物比较敏感,掌握水平较好。但是自我约束等能力稍弱。自我意识强,合作沟通少。
因此,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应该深入把握学生的现有特点,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始终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进行学生服务工作时,不能以一味的靠管来约束学生,对学生实行硬性的管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把学生管死,引起学生的反感。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服务的角度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多走进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制定切实有效、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机构,可以考虑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努力:
1.充实服务队伍。目前参与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的学生由原来主要是大二学生担任逐渐变为由大一、大二及本科班学生担任,这样参与服务的学生面广,服务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
2.增加和延长开放时间。开放时间在以前的每天下午开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两个上午半天,同时,考虑到同学们上课的情况,在下午上课17:00结束后顺延30分钟。
3.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一方面,充分与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定时定点到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办理各项业务,加强对中心学生服务工作人员的指导;另一方面,中心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职能部门加强联系,了解他们工作开展的情况,这样有利用进一步强化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4.加强各类各级的宣传。服务中心在增加和完善服务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类各级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为学生开展服务。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实现校园信息服务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
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容易受到各种思潮、舆论的影响,因此,新型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通微博、建立微信群、建设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各类服务信息。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作为现有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有效补充形式,可以覆盖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全过程的服务管理工作。
我校从2016年开始,入学的新生报道时,只需要携带手机,登陆系统,输入身份证号码和录取通知书编号即可完成网上预报到;班主任和辅导员通过微信扫描或者手持扫描枪扫描新生录取通知书上的二维码,即可完成新生的正式报到;各分院的书记、院长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报到信息等相关数据进行查询和统计,实时动态了解报道的情况。
学生进入学校正式学习期间,可以将现有的教务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学生通过一站式服务网络平台中的学习模块可以查询在校期间的各类学习情况,比如说各学期的课程的考试成绩、重修情况、四六级报名、奖惩情况、学分绩点排名等信息;还可以将后勤服务系统、财务系统、图书系统和现有的学生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学生的宿舍设备报修、一卡通消费查询、图书借阅情况查询、学费缴纳情况查询、重修费用缴纳等。
学生毕业时,可以将学籍系统嵌入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学生的自助毕业申请,毕业资格查询、双证获取情况查询、学分修补情况查询等。
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开放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嵌入以下几个模块:结业证换领手续办理模块、结业补考办理模块、学籍卡打印查询模块、个人档案查询模块等。
总而言之,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极大扩充现有的线下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立体服务体系。
(三)高效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进一步明确事务服务中心的具体职能,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为核心的领导小组,以学生处为中心的工作小组,学校对于现有学生事务中心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学生事务工作繁杂,牵涉到众多领域和职能部门,这就需要在学生服务大厅团队内部和不同的部门之间建立紧密合作的协同工作机制。
第一,根据与学生接触的频度分为常驻单位和流动单位,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公寓管理处等在学生事务中心设置常驻单位,而其他部门可以设置流动窗口,实现工作人员流动办理业务。
第二,根据学生服务工作的季节性现象,在学生入学、开学、放假、毕业等各阶段加派各部门人手,这样在现有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为同学们提供各类校内服务。
另外,在组织结构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使得各项工作真正有效的开展,值得进一步研讨。中心应督促、协调各职能部门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纳入到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月度、年度工作计划中并按此实施。
同时,中心应当加大力度整合校外的各类资源,譬如,学生考会计证、导游证等需要办理暂住证,那么可以邀请辖区派出所定时定点派驻人员;学生的疾病医疗补助申请需要邀请辖区卫生所进行相关手续的办理;引入出行相关的公交卡办理,汽车、火车票等票务办理服务;在服务中心同时设置一些银行的ATM机器,这样,整合外部资源后,学生为了办理校外业务四处奔波的现象一去不返,真正实现学校就是学生温馨的家园的目标。
图2 高职院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架构图
(四)加强辅导员及班主任管理队伍的建设,择优纳入学生服务事务中心管理团队
我校自1999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学生管理团队的建设一直以专业教师带班,辅导员作为年级组长的角色来进行统一管理的,近两年,随着学校整个发展策略的改变,管理观念的转变,目前统一由辅导员带班,每位辅导员带6个班级或300人,而专业教师作为班级导师的角色来进行辅助的专业教育,但当前的辅导员的能力参差不齐,工作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班级导师的职能发挥的不够充分,因此,急需加强班主任及辅导员这支队伍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得他们对学校的相关政策、管理制度有全方位的了解,树立统一的思想,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业务水平,使得他们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对表现突出,工作有方的辅导员或班级导师,可以统一纳入学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管理团队。
参考文献
[1]何晓春.“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在高校的实现与优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128.
[2]沈君,吴立新.高校学生服务中心的探索与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87-89.
[3]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1.
[4]雷体洪,韩旭,张洋.大学生事务中心的功能及文化载体特征探讨——以三峡大学大学生事务中心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2,02:87-90.
[5]吴铭,林海霞.中美高校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04:96-1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美院校学生服务体系对学生发展借鉴研究”(批准号:2013SJD88005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乔巍(1982-),男,江苏盐城人,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电子商务;强伟纲(1973-),男,江苏无锡人,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研究;邹晔(1974-),男,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