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精准输出的构建策略

2016-12-05曾冬白

时代金融 2016年2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曾冬白

【摘要】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已提到议事议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精准输出、企业合理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接着从互惠互利机制、合作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精准输出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精准输出机制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过程中,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机制构建尤为值得我们注意,不仅应当选取与办学定位相符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要使专业与产业精准匹配、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优化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力争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来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持。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当是最贴近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只有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满足经济社会对用人标准的需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对高职院校本身还是对于企业来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本身来讲,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技术技能的人才,这些技术技能人才应当是最贴近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只有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够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所输送的人才才能最贴近市场和符合实际经济需求的多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高职院校与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最高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对于企业本身来讲,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更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实施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等,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用人标准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脱节的问题。同时,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企业择优录用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充实企业技术岗位,在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岗位技能标准的实际需要,分岗位、分层次、系统性、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实用性和综合运用能力。所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也有利于企业容易寻找到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符合新时期经济建设要求和实现校企的同步发展。

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精准输出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互惠互利机制

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利益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其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高职院校积极性非常高,而企业积极性非常低,如何才能使双方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呢?除了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外,就要靠以支持求服务、以贡献求发展,通过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让企业得到甜头,才能调动企业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好处的事谁都不愿意干,没有利益基础上的靠关系、一头热的校企合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长期进行合作。知彼知己、互利互惠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的优势和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和需求,通过提高自己为企业的服务能力,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导企业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例如:为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员工技能等级提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接受企业生产加工的委托和进行产品的研发工作,让企业在毕业生中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等等。当企业从校企合作模式中获取了利益,就会产生长期合作的动机,从而愿意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所以,必须把企业的发展跟高职院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合作双方才都能有较高的积极性,才能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同步发展。

(二)构建合作运行机制

通过互惠互利机制的构建,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中分别获得了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彼此具有了互相依赖关系,从而调动了双方的合作积极性,为长期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仅有良好的长期合作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行顺畅的合作运行机制,才能使合作长期、深入的开展。首先,最好成立一个校企合作理事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负责人、高职院校负责人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关专家学者所组成,校企合作理事会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区域高职院校布局,研究高职院校的错位发展和办学定位,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岗位技能人才需求,确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向,并负责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其次,各专业要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职院校主业带头人及有关专家学者所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商议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确定课程内容。第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跟高职院校教师相互融合,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大师可以担任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由高职院校颁发聘书,企业兼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可以到企业兼任科技人员,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等。最后,企业生产设备和高职院校实训设备相互融合,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环境和指导教师,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生产环境和承担一定量的生产任务,并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养、技能鉴定等条件。

(三)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现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后,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如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精准输出?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要突出企业文化特色、人才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其次,要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典型工作过程,校企共同设计专业课教学内容和开发符合岗位用人标准的校本教材;第三,校企共同实施对学生的培养,高职院校负责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企业负责专业课和顶岗实习指导,并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特点,双方探索出一种适合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阶段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和企业准员工),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实现精准输出的长效机制。就目前状况来看,企业参与教学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企业用人标准,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唱的调高、落实的不到位,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必须通过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真正落实国家文件精神,以良好的服务,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精准匹配和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

(四)构建考核评价机制

高职教育既然应该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之路,高职院校就应该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具有代表性的骨干企业合作,这即是国家文件的精神,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高职教育服务企业能力尚显不足,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不高,使得校企合作基本上是高职院校一头热,为了能有合作企业,甚至为了跟风病急乱投医,对合作企业的资质和专业对口情况选择能力不足或缺少更深一步的考察,使得合作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资历不好的企业,也有一部分是专业不对口的企业,这对于整体的教学效果是十分不利的。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服务企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对合作企业的要求应该得到提升,应该把专业对口和大中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依托和主要合作对象,并对现有合作企业的资质和专业对口情况进行评估,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保证合作企业的质量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对合作企业进行评估的同时,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应当进行评估。当下不少高职院校为了所谓的生源和好听的名号,单纯通过挂靠企业进行合作作为吸引学生的噱头,而在实际教学方面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建议科学的考核方式和方法,主要以学生进步、作品、职业素质等为考核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取得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以引导学生重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毕业时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五)构建约束机制

校企合作应该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本找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而不应该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简单帮助和支持,那样也不会长久。既然是双方自愿合作,就应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形成文本(协议)对双方进行约束,文本内容要尽量规定的详细一些,例如:学校承诺在某个时间段内派遣多少学生去顶岗实习,企业承诺提供多少岗位、安排多少指导教师,实习过程中发生意外如何处理,违反协议规定如何解决等。文本内容一定要依法制订、双方严格准守。当一方因特殊情况无法履行协议时,尽量友好协商解决或严格按协议规定解决,尽量不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框架下,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而促进合作长期顺利开展。

(六)构建管理机制

为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对校企合作项目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以达到双反合作的期望,让双方满意。目标管理是指校企双方都要围绕合作项目,在各自的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到各个人员,都要围绕合作项目的来进行工作目标的确定,确定行动的方针、策略与进度。由于目标管理是静态管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所以目标有可能达到也可能达不到。所以,只有目标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过程管理相配合,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过程管理是指对目标实现的途径、时间节点和阶段性成果的管理。只有把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才能够保证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并达到预定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必须与产业精准对接,必须校企共同实施对人才的培养,必须使毕业生精准速出,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为社会发展共享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立新,杨静娟,宋建军.解读新时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邓志良,宋建军.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3]魏崴.校企结合的复合型职业教育的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