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性陷阱”现象探究及其应对
2016-12-05徐铭鸿胡中立
徐铭鸿+胡中立
【摘要】日本曾深陷“流动性陷阱”而遭遇“失去的十年”。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企业有流动资金而不进行投资。可以说,中国企业陷入了某种形式、某种程度上的“流动性陷阱”。本文从“流动性陷阱”理论出发,分析我国目前“流动性陷阱”现象的表现、危害,在借鉴美、日两国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对“流动性陷阱”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一、“流动性陷阱”理论概述
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假说认为,当一定时期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会变得无限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此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货币政策失效。
二、我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体现
一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表现。第一,需求严重不足,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其投资和消费都大大减少。第二,利率已达到最低水平,甚至为零或是负利率。第三,货币需求理论弹性趋于无限大。
从我国实际看,自2015年10月以来,M1增速超过M2且其剪刀差不断增大。我国GDP在下滑,6、7月民间投资增长以跌为负,但单位活期存款却在上升,说明央行发出的货币变成了企业的活期存款,并没有投入实体经济。从央行公布的企业家信息指数、企业景气指数看,均不太乐观,中国企业开始遇见“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偏低、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较高,大量的钱投到了房地产,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流动性陷阱。
三、“流动性陷阱”的危害
(一)内需不足、市场萧条
“流动性陷阱”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均持悲观态度,企业不投资、居民不消费,内需严重不足,市场萧条的同时,失业率也会攀升。
(二)利率失去调节作用
“流动性陷阱”下,利率将失去调节投资和消费的杠杆能力,货币当局也将丧失通过进一步下调利率来刺激经济的空间和能力,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使经济复苏。
(三)政府投资挤出私人支出
政府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对企业、私人支出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挤出甚至替代。其次,政府支出的扩大可能加剧资源配置扭曲的局面,从而降低社会总效用。
(四)资本短期炒作或迎来黄金时代
“流动性陷阱”下,实体经济沉浸在冬天。股票、黑色期货、白银等作为资本短期炒作者追捧的热点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资本会像蚂蚁一样疯狂涌上,然后又快速撤退,加剧经济不稳定性。
四、日本、美国应对“流动性陷阱”的经验借鉴
(一)日本
日本所谓“失去的十年”即(1992年~2001年),就是日本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10年。日本经济长期衰退根源于日本政府为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过度提供流动性,导致资产泡沫迅速膨胀,随后其货币当局又急剧地紧缩银根,刺破资产泡沫,最终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衰退阶段。
通货紧缩形势下,日本政府通过设定通货膨胀目标政策、进一步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在公共事业中所占的投资比重、实施永久性减税的财政政策等鼓励、加快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在金融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长期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多次降息,到1999年2月,日本名义利率实际降为零。另外,为了克服银行体制方面的缺陷,日本将财政与金融在行政上分离,彻底消除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保护作用,确保其能自由公平竞争。
虽然日本对宏观经济和金融货币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但并未有效缓解通货紧缩压力,走出经济衰退的预期效果。
(二)美国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市场遭受重创,流动性严重不足。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持续下调,最终下调至0-0.25%区间,然而美国货币市场的信用紧缩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美国货币金融体系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
在传统货币政策失效情况下,美联储在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按照其作用可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向借款人和投资者提供流动性。如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便利(AMLF)、货币市场投资基金便利(MMIFF)等。
二是向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及非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如可调整期限拍卖工具(TAF)、一级交易商信贷支持(PDCF)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
三是拓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范围,增加购买长期证券,借此帮助信贷市场恢复其功能,减少风险溢价的同时,降低长期利率水平。
从实际效果看,美联储采取的这些政策及时避免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对提振市场信心,恢复金融市场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我国应对“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政策建议
从日本和美国应对“流动性陷阱”的经验和教训中,并结合我国经济实际,可以得出,我国要避免进入“流动性陷阱”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减税降费,切实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目前实体经济低迷,企业投资资金不足,盈利低下。在此背景下,通过多方式的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的成本,提振其信心。
第二,摆脱“房地产化”经济,开放垄断行业,拓宽企业的投资领域。在项目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了大家争相追捧的热点,资金汇集房市,经济呈现房地产化趋势。因此可适当开放垄断行业,拓宽企业投资领域。
第三,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中介指标。逐步推进存款利率改革,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的定价作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第四,通货膨胀预期目标要有适当的缓存区间,其缓冲幅度不应低于1%。另外,正确认识、应用通胀预期的动态特征,即当通胀低于预期目标时,一方面,货币政策的选择应该更为激进,且货币政策的选择、调整必须得到市场的充分理解。
第五,货币当局应促进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与运用。次贷危机后,央行创新出了多种期限的借贷便利,但总量方面,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仍不足,因此要继续拓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及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传统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并用,量价双管齐下,推行曲线、定向的量化宽松政策。
作者简介:徐铭鸿(1991-),女,山西临汾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胡中立(1993-),男,山西长治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发展、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