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朗普当选:风暴下的暗流

2016-12-05雷墨

南风窗 2016年24期
关键词:希拉里民主党共和党

雷墨

美国人普遍不相信政府,更倾向于支持来自普通公民而非职业政客或律师的候选人。政党政治极化的同时,特朗普的崛起可能会打破甚至重塑目前的政党联盟。

希拉里还没有创造历史就成了历史,特朗普还没有入主白宫就掀起了风暴。11月9日美国总统选举尘埃落定后,全球股市、汇市一片震荡。这位“现代历史上最缺乏准备的当选总统”(《纽约时报》社论语),给国际社会造成的不确定性,如同他不着边际的话语风格一样让人不放心。特朗普曾放话要撕毁“伊朗核协议”,放任日本、韩国发展核武器对抗朝鲜;曾扬言要废除《北美自贸协定》,甚至退出世贸组织;还曾威胁放弃对北约盟国的安全承诺。如果特朗普一一兑现,无异于在全球刮起政治风暴。

风暴还未来临,暗流已在涌动。“我来这里是为了释放恐惧。”一位参与反特朗普游行的美国男子这样说。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上,很少有当选总统能像特朗普这样,给其反对者投下巨大心理阴影。有一些大学教授难受得不想去课堂,不少美国人甚至在考虑移民加拿大。

眼下全球股市、汇市经历震荡后已恢复平静,美国多地出现的反特朗普游行也终将平息,但这次总统选举的非同一般之处在于,它就像地震一样在地表撕开了几条裂缝,使隐藏于其下的真实政治生态更加清晰可见。美国政治走向何方,这次大选很可能是一个关键节点。

非典型大选

这次美国总统选举,不像典型的民主党与共和党的“驴象之争”,更像是“一个人的战斗”。

2015年6月16日特朗普宣布将竞选总统时,很多人以为这位亿万富豪、脱口秀明星在开玩笑。共和党内也没有多少人觉得他会是一骑绝尘的“黑马”。随着特朗普在共和党初选中获胜,共和党内传统政党精英,对他从忽视的态度转变为排斥的行动;给他捐款的富豪寥寥无几,连传统上支持共和党的媒体有的也转而为希拉里背书。大选前最后几个月,包括前共和党总统、国会议员等在内的数十位大佬,公开表态不支持特朗普,并建议把竞选资金用在国会选举上。然而讽刺的是,共和党的竞选机器不围绕特朗普运转,特朗普却用个人魅力征服了全国近半数选民。

民主党方面,希拉里的党内初选进程远比特朗普坎坷,但她自始至终得到了民主党的强大支持。民主党内“黑马”桑德斯,与希拉里“厮杀”到最后,还是忍痛呼吁其支持者转向支持希拉里。桑德斯“顾大局”维护民主党的团结,与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众叛亲离”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联邦调查局临近大选投票之际重启对与希拉里“邮件门”相关的调查后,奥巴马总统甚至不避嫌地暗批他一手提拔的局长科米“不讲政治”。可以说,民主党的竞选机器,一直为希拉里服务到大选投票日。声称“不在乎共和党是否团结”的特朗普,似乎是凭一己之力击败了民主党。

这次大选的另一个“非典型”在于,很大程度上不是执政能力与政策优劣的竞争。媒体的聚焦、选民的关注,不再是传统的贸易政策、外交政策、恐怖主义、医疗改革、气候变化等政策问题。有美国学者做过统计,美国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每天晚间新闻时段,在民主、共和两党全国大会期间,对上述政策问题的报道,平均只有32分钟。而2008年总统选举期间,这个时长是220分钟。反而是对希拉里的“邮件门”、“黑历史”与特朗普的花边、丑闻的报道,远多于对他们政策辩论的关注。

哈佛大学学者托马斯·派特森牵头做的一项研究—在民主、共和两党全国大会期间,对美国十大主流媒体的报道进行追踪—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该研究显示,对希拉里单个政策议题的报道内容,不到对她本人报道的1%,对她全部政策的报道也仅占4%。商业媒体在乎收视率,它们的报道不会与受众关注偏离太远。选民不关注政策问题,这对希拉里来说可不是好事。特朗普竞选网站上,对政策的阐述只有7条,总数不到1万字。希拉里竞选网站上的政策阐述多达38项、近12万字。“政策优势”显然没有转化为希拉里的竞选优势。

整个竞选期间,“邮件门”如鬼魅般萦绕希拉里,维基解密爆出的“黑材料”如同扔向希拉里的一颗颗炸弹。特朗普多年前讲荤话的陈年旧事曝光,登上各大媒体头条,这位亿万富豪涉嫌偷税漏税,也被舆论穷追猛打。大选期间竞选对手互相揭短、抹黑并不鲜见,但各种丑闻成为选民的“主菜”,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特朗普把竞选变成了真人秀,如鱼得水。美国一位评论人士写道:真正的丑闻是,不太重要的事情主导了美国总统选举。但选民对“不太重要事情”的关注,折射的却是美国政治生态的重大变化。

涌动的暗流

希拉里生不逢时。作为成熟老练的职业政客,作为政治建制派的“完美”代表,她遇到了一个美国选民最不相信政府、最反建制派的时代。

皮尤调查中心去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只有19%的美国人信任政府,位列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在所列的8个信任群体排序中,军人高居榜首(79%),民选官员位居末尾(27%)。另一组数据显示,民主党及其支持者(68%)与共和党及其支持者(78%)中的大多数,都不相信选举出的官员代表了公众利益。“政治是肮脏的”,说这话的特朗普无官一身“净”。丰富的从政经历,反倒成了希拉里的劣势。

特朗普能在共和党精英的围剿中崛起,桑德斯能从默默无闻成为民主党初选中的“黑马”,很大程度上都与他们的反建制色彩有关。在美国东北大学学者威廉姆·梅耶看来,特朗普比桑德斯要幸运。他认为,对政府权力以及掌握这些权力的人的怀疑,一直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主题,“有大量证据表明,共和党内的反政客情绪要比民主党内强得多”。福克斯新闻网去年5月一项民调显示,高达82%的受访者,更倾向于支持来自普通公民而非职业政客或律师的候选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特朗普的“随性”,比希拉里的“正统”更有吸引力。

政党政治的极化,是近年来美国政治的一个趋势。皮尤调查中心今年6月所做的民调显示,55%的民主党人认为共和党令人“担心”,49%的共和党人对民主党“担心”,这是1992年做这项调查以来比例首次接近和超过一半。此外,有27%的民主党人把共和党视为国家“威胁”,持相同观点的共和党人比例为36%。民主、共和两党对对方的负面态度,在现实政治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国会僵局。国会两党领袖见面谈政府预算问题,气氛的紧张程度,堪比当年美苏领导人交涉如何解决古巴导弹危机。

政党政治极化的同时,选民的政党忠诚度也在提高。根据有关调查,在1970年代,22%自认为有某个党派倾向的选民,会在大选中“背叛”而转投其他政党,这一比例自2008年以来降到10%以下。此外,1970年代,25%的选民会“分散投票”,即在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中,把票投给不同的政党,2012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1%。

与此同时,美国选民总体的政党倾向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皮尤调查显示,1992年,倾向于民主党、共和党、中立的比例分别是36%、29%和32%。2016年,这一比例基本未变,分别是33%、29%和34%。

选民的政党倾向相对均衡,加之选民“政治化”程度升高,给美国政治生态的变化创造了可能性。2016年的大选已经表明,虽然民主、共和两党的党际界限泾渭分明,但两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都出现了明显的分裂。

成功击败反建制派桑德斯的希拉里,没能成功迈向白宫。被“正统”共和党压制的特朗普,却笑到了最后。在加州大学学者盖瑞·雅克布森看来,2016年的大选无疑会使选民更加“极化”,但这个“极化”的轴心,可能不会再像近些年那样整齐地以政党为界限。他认为,特朗普的崛起可能会打破甚至重塑目前的政党联盟,这也会给国家政治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草根之怒?

“政治门外汉”特朗普击败“政治精英”希拉里,被很多人认为是草根对精英的胜利。美国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今年7月发表在《外交政策》杂志上的文章,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美国的民主终于对大多数人感受的不平等恶化与经济停滞做出了回应,“如今社会阶层问题回到了美国政治的中心,超越了种族、民族、性别、性取向、地理等界限”。这类观点有一定道理,特朗普的支持者中,有不少正是受全球化冲击最大的蓝领工人和底层民众。但这并非事实的全部。

有民调显示,以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来看,特朗普的支持者大约是7.2万美元,这个数值高于美国全国的平均水平5.6万美元,也高于希拉里支持者的6.1万美元。也就是说,支持特朗普的群体,并不都是底层的矮穷矬,更多的是过得还不错的中产甚至较为富裕的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乔纳森·罗森威尔的一项研究显示,特朗普的支持者中,“经济不安全感指数”普遍高于其反对者,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支持者表现得尤为明显。特朗普赢得大选,是草根之怒的表达,也是中产担忧的体现。

“我们的一些主要城市,外国人比美国人多。最危险、最腐败的旧世界的部落,已经入侵了我们。”这段“很特朗普”的话,是美国历史上民粹主义领袖托马斯·沃森在1910年说的。特朗普声称要驱赶境内1100万非法移民,要监控全美的穆斯林,与百年前托马斯·沃森的话遥相呼应,形成了历史的回响。特朗普被贴上“民粹主义”的标签,表面上是因为他个人的民粹风格,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政治中的民粹基因。托马斯·沃森说那话的1910年,正是美国国内、国际局势深刻变动的时代。或许,特朗普是选战中唯一把准时代脉搏的候选人。

但特朗普的胜利,并不能证明是精英的失败(有学者认为,特朗普现象的本质是伪装成平民主义的精英主义)。某种程度上说,精英政治与民粹主义,是美国政治史中的一对孪生兄弟。一方面,美国政治长期以来被精英把持,已经建立起了一道隔离墙,阻挡大众的汹涌民意对根本体制的冲击;另一方面,精英们也审时度势地从民粹浪潮中汲取能量,推动制度的自我变革。

“政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共和党总统里根这话表达了草根之怒,但他成功地把美国引向了新自由主义,为后来数十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特朗普会否是另一个里根,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猜你喜欢

希拉里民主党共和党
变色啦!
共和党
参考译文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