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要求”“不苛求”或许能让孩子更成功

2016-12-05洛浦

现代家长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叶学习成绩效应

洛浦

很多家长为让孩子早日成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生怕自己一旦放松要求,孩子就会坐着滑滑梯下来。其实,这种教育观念是非常错误的。严苛地要求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对成才不利。如果家长能够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掌握好下面两个“效应”,对孩子低要求、不严苛,可能更利于孩子的发展与成才。

“登门槛效应”:

先提一个较低要求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接受过高、过难的任务,因为这既费时费力,又难以获得成功。相反,人们乐于接受一些难度较低、容易完成的任务。奇妙的是,在完成较容易的任务之后,人们就能慢慢接受较难的挑战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登门槛效应”。

国外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积极性不仅来源于他所要实现的目标的价值,更取决于实现目标的概率。也就是说,他越是认为完成某件事情的概率大,就越容易完成某种事情。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在为孩子制订学习目标时,如果把目标设置得高一些,那么即便孩子暂时实现不了目标,那也不会离目标太远。具有这种心理的家长常常不切实际地把孩子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设得很高。事实上,如果学习目标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就很可能导致孩子不断冲击目标却不断失败的结果。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经验传授:让他先赶上前一名

明明上初二时,一天回家后他低头不语。妈妈看到后问其原因,原来明明的语文考试只考了70分。妈妈没有大发雷霆,而是问明明:“你前一名的同学考了多少分?”“72分。”明明小声地回答。“儿子,别灰心,咱下次考试的时候争取超过他,好吗?”妈妈试探着问。这时,明明毫不犹豫地说:“行!”明明想,区区2分,我肯定能赶上!

从此以后,明明果真下了功夫,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再考试的时候明明的语文考了83分,远远超过妈妈当初给他定的标准——超过前面的那个同学。结果,通过妈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功跨过了这道“门槛”,还给了妈妈一个惊喜。

一学年很快过去,上了初三的明明已经和初二时完全不一样了。妈妈表扬并充分肯定了他的进步,并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不断鼓励他。初中毕业时,明明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高中录取。

可见,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可充分运用“登门槛效应”——先对孩子提出一个较低的要求,等他按要求做到了,马上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这样,既能使孩子享受奋发向上所带来的巨大快乐,也能在成绩的稳步提高中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

注意事项:

1.目标要留有余地。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如果孩子这次考试考了40分,你强求孩子下次考90分是不现实的。目标设定得低一些,让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轻松达到,在不知不觉中跨越一道道“门槛”,然后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新的挑战,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2.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有的家长喜欢用最优秀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同别的孩子一样优秀,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们不妨跟孩子说,不要跟别人比,只跟自己的过去比,只要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进步了就是胜利,那么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向着更远的目标前进。相反,如果你总拿孩子去跟比他优秀很多的同学比较,孩子会越比越没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反而容易滋生出“反正我不如别人”的心理,从而破罐子破摔。

3.让孩子参与目标的确定。在确定目标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这样不仅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还可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激发他的奋斗欲望,使其发现自身的价值。如果实现了目标,孩子会有自豪感;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孩子则会自觉地分析原因,想办法补救。

小贴士:

考试的时候,可以传授孩子这样的经验:先解答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这样会产生“旗开得胜”“势在必得”的心理,从而促使思维及时进入最佳竞技状态,从而取得好成绩。相反,如果一开始就做难题,结果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容易导致信心的丧失,让本来可以轻松解答的题目也变得棘手起来。

“第十名效应”:

不要对成绩过于苛求

什么是“第十名效应”

1989年,杭州市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受邀参加了一次往届毕业生的聚会。聚会中,他暗自吃惊:那些担任教授、经理的学生,小学时学习并不十分出色;而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现在却表现平平。

这个现象引起了周武的好奇,他开始关注学校毕业班的学生。经过10年时间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他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生随着就读年级的升高,会出现成绩名次波动的现象: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比例为43%;相反,小学时成绩排在6~15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名次往前移的比例竟为81.2%。

很多老教师也都有过这种教育经验:那些在中小学被老师看重的优等生,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并没有保持优势,也没能取得突出的成就;而那些在班里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的学生却爆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潜力,他们在大学时期脱颖而出,在工作岗位上建树颇丰。这种后来居上的现象便是“第十名效应”。

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周武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跟踪调查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一味追求第一、第二的人,知识面相对狭窄,因为他们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上,所以虽然成绩优秀,但平时很少接触书本以外的知识。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功课学得不错,同时又有空闲了解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知识面更丰富,知识结构更完整。

第二,一味追求第一、第二的人往往缺乏个性。他们为了追求好成绩,花去了所有时间,很多活动都不参加,本来具备的一些特长也不敢发挥。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往往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都会参加,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强,他们到了工作岗位上就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影响力。

第三,一味追求第一、第二的人,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参加工作后往往体弱多病,胜任不了繁重的工作;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一般在校期间比较活跃,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课外拓展,进入社会后也能承担繁重复杂的工作。

第四,一味追求第一、第二的人往往心理素质不够好,经不起挫折、失败;而第十名左右的人不在乎名次,一次不行下次再来,有抗干扰、抗挫折的能力,承受能力强。人走上社会后,不免要遇到狂风暴雨,如果没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就难以适应,更难以成功和成才。

爱因斯坦和比尔·盖茨都是属于“第十名效应”的人。他们在学生时代成绩并不出色,可是后来分别成了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和成才,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全面素质,即品德、知识、能力和身心健康,缺一不可。所以,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家长千万不要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应让孩子全面、均衡地发展。

经验传授:不对成绩过于苛求

小叶上大学时,他的成绩并不突出,很少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小叶报考了研究生,读研时他也表现平平。但在找工作时,小叶却成了香饽饽——很多有实力的大企业都想聘用他。

小叶的同学对此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小叶没有出类拔萃的成绩,却在劳务市场大受欢迎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因为这类人的综合能力往往比别人强,更能适应社会。小叶进入社会后,可以在任何一种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办法,然后付诸行动。如,他知道如何有效地应对面试,如何与同事和睦相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有序地完成工作。他还知道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事不该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小叶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非常注重对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协调力等。这些能力都是应试考试无法考察的,而这些综合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来说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经常考第一名的孩子,其综合能力不一定强。因此,家长不要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从长远角度看,综合能力强的孩子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注意事项:

1.家长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很多孩子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学的,他们平时学习不主动,对学习没有期望和目标。从内心讲,他们并不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反而更在乎家长对分数的反应。如果你家的孩子是这样,作为家长的你就应该对自己的家教理念和方式有所反省了,因为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与家庭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

家长需要考虑的是:

首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而不是抱着望子成龙的想法做一些让孩子害怕、逃避学习的事。比如,平时对孩子爱护有加,一旦孩子学习上有个闪失就立刻暴跳如雷甚至惩罚孩子,这会使孩子将不快乐的体验与学习联系起来,导致学习兴趣锐减,把学习当成满足家长要求的事。

其次,孩子遇到学习问题时,家长应像朋友一样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同时鼓励孩子发挥潜能攻克难题,而不是马上给孩子答案。在孩子没有弄懂时,家长也不应发脾气,而要耐心地教他。

2.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是对孩子上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检测,家长可以用学习成绩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帮助孩子找到前进的方向,但不要以成绩来评判孩子是该受奖励还是该受惩罚,更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就认为自己很没面子而拒绝参加家长会,失去和老师沟通的机会。

3.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考试前,很多家长会以不同的形式给孩子“加油”;考试后,不少家长见到老师总会先问孩子的具体分数,再问其他方面。事实上,家长只问分数,孩子会觉得你对他并不是真的关心。

小贴士:

“第十名效应”并不是要否定学习名列前茅的孩子。事实上,很多杰出人物,如诺贝尔、富兰克林、孙中山、胡适、茅以升、杨振宁等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第十名效应”的价值在于它能让社会、老师和家长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很多杰出人物,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拜伦、巴尔扎克、雨果、黑格尔、华罗庚等小时候都曾因学习成绩差而被老师评价为“差生”“笨蛋”“劣等生”,但最后他们都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小叶学习成绩效应
画与理
兄弟让举
名落孙山
田鼠号汽车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
掐断欲望的引线
和司机抢饭碗
马老师的家访
五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