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晚:最好的教育是中西合璧

2016-12-05小单

现代家长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图书馆家长孩子

小单

【陈晚简介】

留美医学生物专业女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自由撰稿人,美国《同声》杂志主编。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新快报》《手机报》《侨报》等中美大型华文报刊发表多篇海外生活文章。著有教育畅销书《用创造力成就孩子的一生》《美国妈妈这样做》、海外作家散文集《美国男女》等。

长期以来,中国和美国基础教育的对比是教育界热衷的话题,也是家长关心的问题。在各种场合的讨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误会和一厢情愿的想象,使家长们莫衷一是。那么,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究竟在何处?美国教育体制能否在中国复制?美国教育有哪些可取之处?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留美博士陈晚女士。陈晚女士在美国生养了三个孩子,对美国基础教育有全面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所著教育类图书广受欢迎。

美国教育能复制吗?

记者(以下简称记):关于中国和美国基础教育对比的讨论由来已久。许多家长羡慕美国孩子无升学压力的学习状态,呼吁尽早在中国复制美国的教育模式。基于在美国多年的生活体验,您认为这有可能吗?

陈晚(以下简称陈):在中国复制美国基础教育的模式,在我看来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根本实现不了。

记:何以见得?请结合您在美国的见闻详细谈谈。

陈:好的。比如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非常灵活,中国学校就做不到。美国中小学校每个班级只有25名左右学生,中国学校的班级人数恐怕是美国的两倍以上,这种状况短期内不可能改变。美国课堂学生少,老师就有可能和学生有更多的互动机会,课堂教学也就相应地灵活起来了。而在中国,一个老师面对50多名学生,一节课就那么点儿时间,老师和全班同学互动起来,就没什么时间讲课了。中国学校的课堂设置,决定了教学只能是填鸭式的,美国学校的灵活教学法,在中国根本就行不通。

记:听说美国中小学没有固定的教材,是这样吗?

陈:是的,美国中小学没有固定的教材,老师布置作业,经常要求学生去图书馆借书、找资料。美国学校对教材的大撒把,和形形色色的美国图书馆有关。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全美约有各类图书馆12万个,平均每2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8956个、大学图书馆3793个、学校图书馆98460个、特别图书馆7616个(包括公司、医学、宗教、法律、财经等图书馆)、军事图书馆265个、政府图书馆1006个。在美国,各类图书馆就是学生读不完的教材和百科全书。即使老师不用统一的教材,学生也可以在图书馆找到答案。请记住这个数据:平均每2500个美国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这个数据要在中国复制,短期内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社区图书馆的不普及,藏书有限的中小学图书馆又不能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需要阅读的书籍,这就决定了中国学校必须要有统一的教材。

记:美国孩子普遍喜欢运动,而中国孩子的课外运动时间却很有限。造成中美学生在运动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学习压力不同吗?

陈:不完全是。首先,不可否认,与美国中小学生相比,中国孩子的作业量较大,这就决定了中国孩子在课余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应付作业,换句话说,中国孩子没时间进行课外运动。其次,美国孩子喜欢运动,与美国社区公园的设置有关。在美国,公园不仅是消遣散步和看花观草的地方,还是孩子们参加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比如我的孩子们就在社区公园学过打网球、划船、踢足球。这种社区公园的课外活动,离家近,学费低廉,注册方便。社区公园的各种体育活动,一年四季都有专门的活动预告和介绍。在报名前后,课外活动的小册子会及时寄到每个居民的家中,供家长和孩子们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社区公园,并不是美国大城市的专利。在我居住的小镇,孩子们就能享受到社区公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中国,能有多少这样的社区公园?又能为孩子们提供多少离家近、价格低廉的运动场所?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复制美国教育模式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

记:美国中小学是如何开展品德教育的?

陈:美国孩子的品德教育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进行。在美国,教堂礼拜、组织童子军和女童军,都是在向孩子灌输优秀的为人品质,让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人生的指导。宽容、诚实、有爱心、尊敬并服从父母,这些品质是教堂的宗教教育经常讲述的内容。吃苦耐劳、对人有礼貌、助人为乐、善于和他人合作等,是童子军和女童军需要练习的本领。美国孩子在这样的校外活动中,通过日复一日的熏陶,至少会收到聊胜于无的效果。众所周知,宗教和男女童子军在中国根本没有市场,美国课外教育中的这部分内容,中国完全不能复制。

运动让孩子更快乐

记:我听别人说,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不上中国,比如数学,美国人数学成绩普遍不如中国人,还说如果没有计算机,商店的收款员连钱都算不清。请问是这样吗?

陈:这种情况确实不假,但不能说美国人的数学能力都不行。正因为收款员数学不好,他才当了收款员,数学好的美国人都研究高科技去了。我来举例说明吧。当年,我参加美国研究生院的GRE考试,数学成绩是满分,颇令人艳羡,但是,我的孩子上了初三以后,他们的数学我就辅导不了了。美国中小学非常重视数学教育,同一年级的数学课,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为了让孩子能挤进最高一等的数学尖子班,家长们都格外紧张,有能力的亲自辅导,没能力的就请家教。美国高中数学的尖子班,比我当年在中国高中学的数学难多了。比如在对付高二的微积分预科时,我的两个女儿都颇感吃力,考试成绩一度也不理想。

记:您在美国生活多年,又养育了三个孩子,对美国的家庭教育有何看法?

陈:国内许多家长认为,在美国当家长很容易,因为孩子学习压力不大,没有升学之忧,家长可以实施放养政策,孩子一到18岁就会离开家独立生活,和父母脱离关系。事实上并非如此。美国家长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的东西和中国家长不一样。与中国家长相比,美国家长会更多地鼓励孩子,但绝不是放养那么简单。比如,提醒、帮助孩子写作业,为孩子全面规划课后时间,让孩子接触更多的课外活动,美国家长对此乐此不疲。但据我观察,很多美国妈妈全职在家照顾孩子,有很多时间带孩子去这里去那里参加活动,而美国的华人妈妈大部分都上班,她们的空余时间比不上美国妈妈。

记:说到华人妈妈,您一定知道有“虎妈”之称的蔡美儿女士吧?有人批评她过于严苛,扼杀了孩子的天真,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式理念在西方环境中取得的成功。您对她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评价?

陈:蔡女士的著作《虎妈战歌》我拜读过。我认为虎妈的教育模式,既不适合中国,也不适合美国。虎妈的狠,大多在钢琴教育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钢琴不是孩子成长的主要部分。当然,虎妈以钢琴作为管理孩子的切入点,她的管理方法还是值得参考的,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纪律和约束,但把握好管教孩子的度,这很重要。

记:在中西教育理念的碰撞之下,您认为中国家长的最佳选择是什么?

陈:我的心得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中西合璧。中国不可能复制美国的基础教育模式。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只要社会环境不变,中国的教育就很难有什么突破性的改变。立足本国,借鉴美国教育中的积极因素,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

记:您教育孩子比较看重什么?

陈:我比较重视孩子们的体育活动,因为运动的孩子更快乐。我的二女儿和小儿子从几岁起就学习体操,他们都是学校体操队的队员,每年要参加很多比赛。除此之外,作为补充,他们还学日本柔道、网球、游泳、棒球等。孩子们的美国同学也是这样,参加很多体育活动,但都是以快乐为主,对比赛成绩并不是特别看重。

记:您在家与孩子交流,是说汉语还是说英语?

陈:我说英语,但我喜爱汉语,平时在家与孩子交流,能用汉语就尽量用汉语。我的三个孩子都会说汉语,但他们毕竟是在美国出生、长大,英语已经成了他们的母语,所以他们平时不怎么说汉语。虽然我和孩子们在语言偏爱上似乎有一些矛盾,但我不会勉强孩子们非要说汉语不可,我理解孩子们的语言天性,如果让他们天天说汉语,就和让我天天说英语一样,表达起来肯定无法做到淋漓尽致。

唠叨无罪但应克制

记: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妈妈爱唠叨,让孩子不胜其烦。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您会唠叨孩子吗?

陈:爱唠叨是妈妈的天性,而爱自由、不爱被管教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母子交流过程中,如何智慧地协调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天性,确实是个大难题。不唠叨吧,怕孩子吃亏上当;唠叨得太厉害吧,又怕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身为人母,言传身教,确实很难。

我家的三个孩子,各有各的性格。大女儿有主意,也很固执,不会轻易采纳别人的建议。二女儿比较爱思考,既有自己的想法,也能礼貌地听取我的建议,但她最后是否执行我的建议,我没有把握。儿子性格比较随和,凡事爱为他人考虑,是个最容易听取我建议的孩子。三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对我唠叨的反应也不一样。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尽量少唠叨。如果非要唠叨,就挑最重要的事情唠叨。

记: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呢?

陈:我认为,下面几件事值得我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们唠叨:

第一,要吃健康食物。我是学医的,深知健康的食物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初步条件。没有健康,万事皆休。孩子们在我身边时,我希望我能把他们一生的饮食习惯培养好。比如,在我反复的唠叨和坚持下,我家从来不买可乐和雪碧这样的饮料,我的孩子们要么喝水,要么喝牛奶,要么喝果汁。我相信儿时习惯喝什么饮料,长大后就会顺其自然地坚持这个习惯。我很高兴我的孩子们现在已经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

第二,任何失败都不是世界的尽头。我告诉孩子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不要怕,不要慌,要想办法解决。在这样的想法支配下,当两个女儿考试不理想,或者儿子体操比赛失误时,我都不会怪罪他们,而是帮他们想办法,鼓励他们下次争取获得理想的成绩。

第三,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时候,孩子们和我聊天时,或者因为我走神,或者因为他们的声音不够洪亮,我偶尔会搞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每当这时,孩子们为了省事,经常会敷衍一句,never mind(算了,不说了,没事)。孩子们觉得没事了,我却觉得这事很重要。我一直认为,能和他人准确地进行口头交流,并具有清晰解释问题的口头能力,对一个人的未来太重要了。在这样的想法支配下,每当孩子们懒得再说时,我总会唠唠叨叨地鼓励他们,说,请继续说,把这事给妈妈说明白。

第四,注意安全。生命是宝贵的,任何有可能伤及生命的行为,我总要和我的孩子们不厌其烦地唠叨。比如阴天下雨,大女儿开车外出时,我总要提醒她小心,不要和同学们在车上嘻嘻哈哈。儿子每次上体操课前,我都会提醒他,要安全,不能完成的体操动作,不要勉强,可以慢慢琢磨。我会不厌其烦地提醒二女儿,放学回家时,如果步行,横穿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第五,爱护牙齿。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人个个都齿如齐贝。身处这样的国度,若没有一口好牙,是件很尴尬的事儿。一旦到了孩子们该矫正牙齿的年龄,我一定要把孩子们带到牙科诊所接受医生的矫治。所以我经常唠叨孩子们:牙齿不能再生,丢一颗少一颗,一定要好好刷牙,好好爱护牙齿。

我对孩子们最重要的唠叨就是这些。我想,如果我能把上述这五方面都唠叨成功了,我就不用担心我的孩子们在未来遇到的风风雨雨了。至于他们的穿衣戴帽,书桌摆放,零花钱的去处,我基本不过问。另外,提醒各位妈妈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尽量克制唠叨,但有一种唠叨除外,那便是:孩子,我爱你。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图书馆家长孩子
家长错了
图书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