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中关村人“变形记”

2016-12-05赵艳秋

IT经理世界 2016年21期
关键词:变形记文档架构

赵艳秋

20年前,年轻人王东临在中关村创业做软件,他的“独家武器”成功挑战Adobe和微软。现在,他又在云计算领域风生水起,他是如何跨越IT多个时代的?

20年前,年轻人王东临在中关村创办了书生公司,从事软件开发。那时,软件是IT皇冠上的明珠,是令年轻人向往的朝阳行业。

15岁上大学,在学校被同学认为是技术天才的王东临,很快崭露头角。1995年,他研发出电子文档技术。不久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力排众议采用了这个技术。

为什么一家大银行会信任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最关键的是“当时没人有这个技术”。1993年,Adobe公司推出PDF电子文档。到1995年,全球还没有第二家做出同类技术的公司。而王东临开发的电子文档,还加入了安全技术——盖了电子印章的文件保证不被人篡改。10年以后,PDF才做到类似的安全性。微软Word也曾做过类似安全功能,但没能完美实现。

虽然最擅长技术,但王东临也自己跑销售。公司的头5个客户都是他谈成的。

短短几年时间,书生公司的电子文档系统被国务院办公厅指定为全国政府机关开展公文无纸化传输的标准产品,一度占据全国90%以上的市场。除了政府,100%的央企和银行都成为书生公司的客户。

在这次创业过程中,王东临看到,盗版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所打得动的。他庆幸自己选择做to B软件,为企业解决关键应用问题,客户因而愿意买单。而与他同期做to C软件的,除了杀毒软件,基本都全军覆没了。

但王东临也看到,当时在中国做to B软件增长空间有限,“客户不认为软件值那么多钱”。即使在细分市场做成第一,规模也不太大,很难独立上市。

闯出来的国际标准

在那个中关村创新的黄金时期,王东临还研发了UOML标准。由于这个标准是实现PDF、Word等文档互操作的,王东临一开始就把它定位在国际标准上。

一家中国小公司要做一个国际标准,当时谁都不信。“你首先要敢想”。王东临说。他们花了两年时间,把标准做出来。

“你还要敢闯”——2006年第一次参加国际标准会议,王东临就直接申请做Speaker。当时,王东临的英语还不太好,演讲可以靠准备,但演讲后的问答流程怎么办?“我耍了个小花招,提出要做DEMO演示,会下再与参会者交流”。会后,几十人找到他,每个人几乎都提出同一个问题挑战他——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标准?王东临一一沟通讨论。因为技术过硬,能站得住脚,最后,每个人“至少都不再挑战了”。

UOML是一种电子文档读写标准。若把电子文档比作各种盘,Word、PDF就相当于3寸盘与5寸盘,互不兼容。“我们相当于定义了U盘标准,大家接口都一样,不管你是什么文档格式,都能存能写,用起来方便”。

通过这个标准的制定,王东临总结说,接口标准比格式标准更有优越性,更利于产业发展。

后来,国际开放标准组织OASIS对标准进行投票,业界一流企业谷歌、惠普、SUN、EMC、诺基亚、波音、红帽等都投了赞成票。

就这样,王东临做成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软件标准。在这个过程中,王东临擅长的产业分析也帮助了他。“IT是一个全球化产业,不仅技术,你的产业认知、见识也要与国际同行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王东临一直做产业分析。他24岁时一年发表在《计算机世界》等主流IT媒体上的产业分析文章大概有五六万字。“我后来如果不去创业,可能就跟方兴东成了竞争对手”。

除了to B的软件外,王东临也做过to C的互联网。他选择的是与其技术关联度比较大而且在多次CNNIC调查中都位列“互联网上最缺乏的服务”第一位的电子书方向。2000年左右,当中关村IT人士纷纷转向互联网时,王东临感觉电子书时机还不成熟。直到2006年,他才开始启动该业务。

拿到投资的王东临,先花了一年时间做大规模签约。“签了几十万个作者和书的版权”。这让他具备了电子书资源。

之后,当他正式创办电子书互联网企业时,本以为与做软件企业差不多,却发现,虽然见过“很多猪跑,但真正吃猪肉时,才知道两者在企业文化、运作方式上差别巨大”。于是,他用了一年时间转型,才让公司走上正轨。

就在公司从日活1000人做到15个月后日活100万人、仅次于盛大文学后,因为电子书垂直搜索引擎遇到违规内容被政策管制后,王东临“犹豫了一下,决定收手”,避免了快播式的结局。

斯坦福“学生创业者”的软件减法

2010年,40岁的王东临决定去硅谷开辟新天地。“我当时把心态放低,就相当于一个斯坦福学生在硅谷创业。所不同的是,我拿到了种子投资”。

在硅谷,王东临发现,大家对技术很尊重,靠技术是可以成功的。“我那时才有信心说,我就是一个科学家,一个技术领袖,技术就是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前在国内,他已有很长时间不敢这么讲了。“很多人,包括我的投资人对我说,中国从来没有一家公司是靠技术驱动成功的,只有靠营销驱动才能成功。你应该像一个商人”。

而硅谷给王东临最大的震撼是,他发现整个产业在变天——云和移动的大趋势已经确定了。软件不再是过去单纯意义的软件行业。王东临面临一个痛苦的选择,他后来决定调整路线,做云服务。利用过去的积累,他做了面向个人的云文档服务,主打他所擅长的安全特性。

云服务推出后,仅用两年时间,便在全球积累了千万用户。

近两年,几乎所有传统IT企业都在云化。走过这条转型路的王东临总结说,传统软件和SaaS服务的技术架构有区别,而比技术架构变更更难的是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甚至企业文化的变更,不是每家企业都能顺利度过这一关。

以软件开发管理为例,过去,开发流程使得软件版本只能一年升级一次。但云化之后,软件就在云端,你做的任何更新都能马上在云端同步。软件一星期可以升级一次甚至几次。研发管理也随之从瀑布式管理到敏捷开发管理。还出现了灰度上线、AB测试等理论,而且公司的经营决策也完全是数据驱动。

当然,王东临有更大的“野心”。

“好的技术领袖不在于在这个行业干了1万个小时,比别人更专业,这只能叫‘匠,而不能叫‘家。”王东临说,“所谓大家,是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能在其他领域很快去学,比那个领域的专家干得还好。”

做云存储时,王东临接触到了IT基础架构。他发现,目前架构存在诸多不足。既然整个IT基础架构都在变天,王东临想到,自己也能设计下一代体系,颠覆IBM、HP、EMC把持的架构,并去引导这个变革。

而IT基础架构相对王东临之前所做的事市场空间更大,是一个质的飞跃。他过去积累的经验都派上了用场。

业界提出了诸多新一代IT基础架构趋势,如专用昂贵的企业级系统会被开放的、X86硬件设备组成的分布式系统所替代;烟筒式传统架构升级成云架构;OpenStack成为云架构主流平台;软件定义一切.....

“但我认为,至少还有一个重要趋势——软件已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瓶颈,要对软件做减法。”王东临说。最近10年,硬件约提升100倍,但软件架构调整不大。落后的生产关系(软件)制约着生产力(硬件)的发展。现在,要调整这种关系。

他很认同被EMC收购的创业公司DSSD提出的理念,“执行速度最快的代码是没有代码”。

“目前,很多做软件定义的企业做错了方向。他们做了一层层抽象,看似很灵活,但相当于在道路上增添了一组组红绿灯。每通过一次红绿灯,系统性能就要损耗一分。”王东临说,“我们的思路是先做减法,减少红绿灯;再选几个堵车路口,修立交桥——例如把性能低下的、但业界还热衷在用的TCP/IP协议砍掉,用SAS、PCIe等为代表的更高性能的通道代替。”

理念有了,王东临的策略是做普及化产品,因为现在企业上云门槛很高。“我就要打造一个低门槛云平台,买卖双方都不需要专业知识,不需要花很多钱。开箱、插电就能上云,不需要OpenStack专家,能管笔记本电脑的,就能管这套设备”。

王东临还很推崇硅谷提出的CITE概念(企业级IT消费品化)。

“我们已经封装出惊艳的产品,追求用户体验和性价比两方面。”他说。这个产品就是超融合一体机,外形一改黑乎乎的IT设备形象,类似客厅中的柜式空调,机柜上有15英寸触摸屏。用户不需专业知识,直接就能查看当前运行状态。

王东临甚至提供租赁服务,成本相当于大型公有云平台最新降价后的1/3,性能还要高。

超融合一体机发布后,市场反馈非常好。一家客户甚至对王东临说,几年内要买几十亿元设备。

“明年先实现一个‘小目标,然后尽快做到10亿元以上。”他说。

如今,很多与王东临同时代的老中关村人已功成名就,淡出江湖。但王东临说他还想“再继续试一试”,因为他自己一直有个梦想——在世界舞台上,做点改变格局的事。

“从1997年起,我就一直关注华为,我非常敬佩我的这位贵州同乡。”他说,“既然我现在还有能力、有机会、有体力,我会继续追逐我的梦想。”

猜你喜欢

变形记文档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浅谈Matlab与Word文档的应用接口
有人一声不吭向你扔了个文档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变形记
甜甜圈变形记
变形记
“去”字变形记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基于RI码计算的Word复制文档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