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汉子:残疾身躯书写精彩人生
2016-12-05周建英
周建英
第一次接触陈昌伟,是由于要写几个我州的典型残疾人事迹。在州残联的牵线搭桥下,得以在西昌市月华乡陈昌伟的家中看见了他:
朴素的衣着、和蔼可亲的话语、脸上随时挂着谦虚笑容的他每天都蹒跚着双腿、开着自嘲的“三菱车”(一辆电动三轮车)往返在家、有养猪场的果园和设置在礼州的酒厂三个点之间,过着充实而忙碌的“三部曲”生活。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这个十来岁之前只能靠爬行,10到14岁都离不开拐杖行走的彝家汉子,一生中经历着:
从爬行到拄着拐杖行走,再到抛开拐杖靠蹒跚步履生活;
从初中毕业老师连考高中资格都没给他到靠补鞋、理发、放录像、开小餐馆过日子;从摸索酿酒到拥有一个纯粮食酿酒厂、一个年出栏三四千头生猪的养殖场和一个700亩的果园,要经历怎样的艰辛,要付出比常人多多少倍的汗水才能获得如此傲人的成就。
让人更难以置信的是,面对成就,他仍然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起床,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地在三个点上安排和动手做着当天的每一件事情。
从爬行到站立
1962年,陈昌伟出生在西昌市月华乡红旗五组一个贫困农村彝族家庭,因患小儿麻痹症,“从有记忆开始就是爬起走的。”
到该上学的年龄了,家中虽然生活非常困难,但父母还是将做不了任何事情的他送进了学校读书,于是他爬行着开始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然而由于身体的不方便,他经常被天真无邪,童言无忌的三尺童子嘲笑。
对当年孩子们的辱骂和嘲笑,今天的陈昌伟一笑泯恩仇,除了只提及“那时娃儿些嘲笑,说我是个‘吃米虫”,就不再说顽童们的任何不是。
但是当年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他,知道自己无论学习再好、再勤奋,和常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他想缩短这种差距,想像正常人一样:站起来走路而不是爬着前行。
于是,家人吃惊的发现,每天放学回来,只要一做完作业,他就在“折腾”自己,就在用双手扒着墙壁或者抱着树干试图让自己身体往上立。
然而,这谈何容易。
从爬着前行到能扒着墙壁站立,从能站立到能扶着墙壁衩几步,从扶着墙移脚杆到拄起拐杖挪步子……
整整3年的时间,流了多少泪、淌了多少汗,跌了多少跤;
整整3年,从每天的能持续几秒钟到每天能坚持几十秒,一分钟,几分钟、几十分钟、几小时……
其间的辛酸,曾经让他无数次、无数次的在心中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为了不再被人嘲笑,为了能和常人一样站起来走路,他默默地坚持着,以一个七八岁娃娃的毅力坚守着自己要“站起来走路”的信念。
到10岁这年,成绩优异的他终于不再是爬行着去上学了,他终于可以拄起拐杖到学校了。世界在他的眼中,呈现出了另外一番景象。
深知身体不便的他在学习上非常刻苦用功,然而到初中毕业时,因为身体残疾,老师连报考高中的资格都没有给他。
怨天忧人?无法改变现实。勇敢面对?又能做什么呢?
苦闷、绝望、悲伤、哭泣…….
将陈昌伟一天天带大的父母深知他心中的苦,也知道他在人生路上艰辛的付出,然而,脸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在土地上劳作的父母又能怎样呢?无数个夜晚,他们背着陈昌伟,担心他的未来,然而除了忧心、焦虑,无力改变一切的父母只能叹息和悄悄的落泪……
学不能继续上了,双腿又都是残疾的,毫无办法的父母只好四处借钱,把陈昌伟送到了西昌四十五医院:一家人期盼着让他缩小和正常人的差距,最好还能谋生。
到了医院,经过检查,发现他有通过手术改善双腿情况的可能,于是部队医生决定给陈昌伟的双下肢做手术。
双腿可以做手术,但他们哪来那么的多钱啊。走投无路的一家人含着眼泪选择放弃。
“在晓得情况后,部队医生见我们太穷,太可怜,只收了六十块钱就把手术给我做了。”今天的陈昌伟说着这话时,对当年那个不知名,却让一个贫困残疾少年改写人生的部队医生,依然充满了深深地感激之情。
虽然手术治疗并未使他能像健全人一样行走,虽然身体跟随着腿的迈出依然有很大的摇晃,但经过康复期内的顽强锻炼,陈昌伟终于可以丢了拐杖蹒跚着行走了,这一年,他14岁,能甩起双手“走”路了。
学技术娶媳妇
“我可以走路了,我能做些什么呢?”
看到自己家所在的月华街上有个潼南县来的补鞋师傅,当时的陈昌伟觉得做这个事情最适合了。于是当身体可以扔了拐杖,寻找着新的平衡点走路的时候,陈昌伟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补鞋师傅为师了。
他虽然身体不方便,但渴求学习技术的双眼,让师傅没法拒绝,收下了这个徒弟。很是感恩师傅的陈昌伟成天都笑呵呵的围着师傅,看着,学着,摆弄着各种补鞋工具,甚至拿自己的鞋子做着各种实践,很快他就能上手给顾客补鞋了。
为让他早日有碗饭吃,学会技术后,师傅就让他自立门户摆摊设点。终于可以通过双手挣钱养活自己,父母可以不再担心自己的将来了,小小年纪的陈昌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
慢慢的,成天在街上摆摊的陈昌伟,发现自己还有能力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于是,他先后拜师学理发、开理发店,放录像、经营小饭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是越来越多,而且日子在他的辛勤付出中过得也越来越不错了。
最让陈昌伟高兴的是,开小饭馆时,他和妻子邓思会结婚了。
妻子邓思会的哥哥和他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看见陈昌伟为人厚道,又能吃苦,于是哥哥把邓思会介绍给了他。
一个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漂亮姑娘,和个蹒跚走路的残疾人耍朋友。消息传出顿时炸开了锅,这件事遭到了女方除介绍人之外所有亲戚朋友的坚决反对。
但是,陈昌伟诚实好学、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吸引着邓思会,何况交往之初,面对来自社会各方的强大压力,陈昌伟也设身处地替邓思会着想,准备两人不再继续交往下去。然而深受感动的邓思会在与陈昌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毅然决定冲破世俗的偏见、社会的压力和他走到一起。
“结婚的时候我们连酒席都没敢办,两个人悄悄到昆明旅游了一趟,回来后包了场电影请全村的人看,请大家吃了点瓜子、花生,这样,就算是结婚了。当时放的电影的名字,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叫《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回忆起当年,陈昌伟笑了。这笑容,曾经也许是心酸,也许是无奈。但今天,绝对是甜蜜的回忆。
陈昌伟说,他这辈子最感激的人就是他的妻子,那个不顾一切世俗偏见坚决做他贤内助的女人。
淳朴的他对妻子也许一辈子都没说过一句风花雪月的话,但采访结束时,看见他给妻子商量自己要用些钱的数目和原由时,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妻子的尊重和这个家庭的和谐。
酿粮食酒办酒厂
陈昌伟在开小饭馆的时候,看见月华街上只有一个小酒厂,买酒的人络绎不绝。受酒厂生意好的启发,他想试试酿酒赚钱。
于是结婚后,共同经营小饭馆生意的夫妻俩就白天开饭馆,晚上学酿酒。
“刚开始的时候,边请教边摸索,因为请不起工人,我就负责灶上的功夫,媳妇就干体力活,两百来斤的背篼都是她一个人背进背出。”
因为钱不够,陈昌伟就把家里的房子作抵押,贷了两万块钱,全部投在酿酒上,结果遭惨了:酒没酿成功,钱全部赔光了。
“那年一家人是背着债过的年。”
这是陈昌伟创业中受到的最大一次挫折。妻子没有怪他,而是继续经营餐馆积累钱。等有一些积蓄后,夫妻俩又接着折腾酿酒。
有了妻子的支持,陈昌伟自然是信心十足。他通过自己看书,去别人的酒厂请教、学习。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总结经验,再到无数次的精益求精……陈昌伟终于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并通过积累逐渐形成了规模化酿制,创下了西昌市康宁酒厂。
“我的酒全部用纯粮食酿制,而且在多年的酿酒生涯中,我还得到了一种特制酒曲的方子,即用上百种中草药和大米制酒曲,这种酒曲酿出来的酒香味浓郁,十分好喝。”
陈昌伟成功了,但他要走得更远。
“酒再好,只是小范围内销售,而且没有品牌,没有包装,只能散卖,不能做大做强。我已经给我康宁酒厂的酒申请了QS认证,而且随着质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现在不仅在当地畅销,还卖到了州内其他县市和成都。”说起自己的酿酒事业,陈昌伟滔滔不绝。
打造绿色产业链
酿酒成功后,面对每天都产出的酒糟,想到别人买酒糟喂猪都有利润,还不如喂猪来卖。于是1987年,陈昌伟通过贷款的方式从月华乡信用社贷出了2万元,加上自己的5000元钱从市场上买回了2头母猪、30多头仔猪进行喂养。
为了养好猪,他随时随地拜师求艺学科学喂养知识,还从书店里购买了大量的畜牧、养殖方面的实用书籍,一边守着小猪,一边苦读苦钻书本知识。当年底,他辛勤的劳动结出了果实:卖了30头大肥猪,经济收入2万多元,他笑了,妻子、儿女也跟着高兴地笑了。
尝到了甜头的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95年,他承包了整个月华供销社,两年后,他又投入资金35万元购买了月华供销社、礼州食品厂50年的使用权。由此,他的养殖场扩大到2100多平方米,一次性可养猪350头。
陈昌伟在形成了烤酒,养猪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后,随着养猪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怎样处理生猪的排泄物成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于是2006年,陈昌伟又承包了月华乡红山嘴700余亩的大山,将生猪的排泄物全部运到荒山上,用来在山上种植桃树、梨树、葡萄、桉树等10多种经济林木。为扩大养殖规模,他又在山林树荫中修建起了3000多平米的养猪场。发展到现在,陈昌伟的养猪场每年可出栏三四千头生猪,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在陈昌伟的手中形成了。
“随着大家生活水准的不断上涨,现在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准备在饲养肥猪的基础上,再喂点放养猪,以后就可以在西昌开一家绿色生态猪肉店,同时卖我酿的粮食酒。我今后就种好果园、喂好猪、酿好酒,其他啥都不想了”。看着正在搭建圈舍的工人,陈昌伟乐呵呵的说起了自己的打算。
过上幸福好生活
随着可做事情的逐渐增多,陈昌伟的产业也在壮大和发展中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让陈昌伟停下脚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一步步做,能做多少做多少。走到今天,我没有任何遗憾,老婆、儿女、企业,我都拥有了。上天没有给我健全的双腿,却让我通过努力奋斗在其他方面收获了幸福。”
走到今天,家人的支持、妻子的理解、社会的关心、残联的帮助都缺一不可。“今天的成就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既然走到了今天,我一定会好好珍惜,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一直关爱我的人。”陈昌伟说。
经过多年创业富裕起来的他,更能理解贫困残疾人、农村贫困人的艰难和困苦。10多年来,他先后安置了30多名贫困残疾人和农村贫困户到自己的企业工作(目前还长年安置有四五个残疾人),他说之所以这样做,只因为残疾人的艰辛他更能体会得到。
陈昌伟身残志坚的创业精神,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1998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四川省残疾人代表大会。他艰苦创业的精神先后被《中国社会报》、《四川农村日报》、《凉山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他还先后获得了很多荣誉:2003年荣获“四川省自强模范”,2009年荣获凉山州“土专家田秀才”称号,2010年被评为了“感动凉山人物”,2016年还获得了西昌市政府颁发的“四好家庭”。陈昌伟凭着顽强的毅力,书写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在奔腾不息的生活洪流中,他带着乐观和开朗,迈着致富增收的步子向前、向前、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