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创新系统衰退机理研究

2016-12-05牛冲槐孙洋洋

工业技术经济 2016年5期
关键词:无序主体机制

牛冲槐 孙洋洋

(太原理工大学,太原 030024)



区域创新系统衰退机理研究

牛冲槐 孙洋洋

(太原理工大学,太原 030024)

本文运用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衰退以及衰退机理,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系统存在衰退现象;区域创新系统衰退可发生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任一阶段;区域创新系统的衰退存在着阶段性。本文首次将社会燃烧理论引入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中,并首次用来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衰退机理,丰富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区域创新系统 衰退 社会燃烧理论 机理

引 言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及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主要职能的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RIS)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RIS的演化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过程:孕育生成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1],RIS的衰退将造成区域创新能力的下降,进而造成该区域竞争力的削弱,区域经济的下滑,所以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衰退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RIS的概念是库克教授在上世纪首次提出的,之后的国内外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其概念和框架结构、创新主体和环境、发展模式、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丰富研究。

学者们对RIS的概念尚未形成定论。Asheim[2]对库克教授的定义进行了补充,认为RIS还应包括技术——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结构。黄鲁成[3]是我国对RIS研究的早期学者之一,他提出了RIS较为经典的定义: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直接或间接与创新相联系的各类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所处制度和政策环境之间结成的网络。之后的学者[4-7]在此基础上加入时代因素和区域化因素对RIS的概念进行了丰富。对RIS结构框架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其进行了解构与重塑。Doloreux[8]、任胜钢[9]、郁鹏[10]等以组织为单位将RIS的构成要素分为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付丹[11]、方永恒[12]等以产业集群为主要构成要素将RIS划分为技术、知识应用开发子系统和技术、知识传播与转化子系统;对企业[13,14]、高校与研究机构[15-17]、政府[18,19]和中介服务[20,21]等创新主体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角色定位、功能、作用以及促进RIS提升的建议方面,也有少量文献研究主体间耦合度[22]以及其对RIS的贡献[23]等方面;Li Zhao[24]构建了RIS评价的三层指标,并实证研究了构成要素对RIS的贡献。董颖[25]剖析科技进步政策与RIS之间的作用关系;官建成[26]、孙凯[27]、张国旺[28]等构建了RIS的创新能力和绩效的评价指标,并采用DEA方法进行了实证评价。

但对RIS的演化的理论研究较少,且以RIS的提升为主,多不涉及衰退阶段。Chaminade和Vang[29]认为RIS演化的第一个阶段是新兴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成熟阶段。国内学者分别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30,31]、耗散结构理论[32,33]、自组织理论[34,35]、生态学理论[36,37]和生命周期理论[1]等探讨了RIS演化过程。其中涉及衰退的有:李微微类比生物系统的演化过程将RIS形成演化划分为形成、发展、成熟、衰落与更新4个阶段。苏屹认为RIS按照生命周期的演化规律,在经历成熟期后,RIS由于结成的强关系所造成系统失灵将会使其灵活性降低,非市场的可控性逐渐增加,开放性减弱,出现系统钝化,最终可能导致系统的衰退。王莉静认为RIS可以分为创业孵化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创新衰退或持续阶段4个主要阶段。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RIS衰退的研究较少,且未对衰退的原因与机理进行深入分析。鉴于衰退对区域经济的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对RIS衰退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然后运用社会燃烧理论分析RIS衰退机理。

1 RIS衰退机理分析

1.1 RIS衰退

系统演化是指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从一种具备差异性的统一形式转变成为另一种具备差异性的统一形式的动态变化过程[41]。系统既存在由随机到自组织的演化过程,也存在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化过程。本文认为演化有正向演化和负向演化之分,RIS的正向演化是其内部结构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增强的过程,即系统的正向机制强于负向机制,系统从无序状态逐步走向有序状态,发展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反,负向演化则是负向机制强于正向机制,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减弱,无序化程度不断加深,发展呈衰退趋势。

RIS衰退的首要表现是区域创新产出减少,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放缓,区域竞争力逐渐下降。其次是区域内创新主体的恶意竞争、创新环境的恶化,导致最终的创新主体和资本的退出,创新系统瓦解。

1.2 RIS衰退的社会燃烧理论分析

1.2.1 社会燃烧理论

社会燃烧理论是由牛文元学者提出的,该理论将社会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过程与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进行了合理对比。社会系统无序的产生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1)社会燃烧物质,主要是指客观存在与社会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是引起社会系统无序的基本动因。(2)社会助燃剂,是指燃烧物质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是无序产生的催化剂。(3)社会点火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引发系统主体负面情绪高涨并付诸行动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使社会系统内长期积聚的燃烧物质在较短的时间内剧烈燃烧,引发社会动乱。

在该过程中,社会温度是辨别社会燃烧物质积累和社会系统和谐程度与走向的可靠工具。社会温度越高,社会群体的内能越大,社会系统越不稳定。随着燃烧物质量和质的积累,社会温度不断升高,并由导火线点燃,在助燃剂的催化作用下剧烈燃烧,社会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

1.2.2 RIS衰退的机理分析

RIS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同样存在着由有序到无序的转变过程,即RIS的衰退。社会燃烧理论揭示社会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过程,则该理论也适用于对区域创新系统衰退的机理分析。

本文借鉴社会燃烧理论构建RIS方程,规定RIS是在所研究的时间段(t)内,一定区域范围(α)以及特定区域规模尺度(β)下,RIS实现从常态到非常态、从有序到无序转变的动力学度量:

RIS(t,α,β)=f1(M)F2(A)f3(D)

上式,f1(M)表示燃烧物质(基础社会能)。f2(A)表示助燃剂(心理激发能)。f3(D)表示点火温度或导火索(危机触发阈值)。

f1(M)是在一定的(t,α,β)条件下,由RIS中背离“创新主体与环境和资源”和谐关系的差距和背离“创新主体与创新主体”和谐关系的差值这二者的综合叠加所共同反映的,是RIS中客观存在的。f1(M)随t、α和β的变化,服从于“拉格朗日社会变体方程”的形式,表达为:

其中,SK是维持RIS的现实控制力;SK0是实现RIS的最优控制力;T是背离RIS有序状态下的系统温度;T0是RIS有序状态下的系统温度;P是系统所表现的宏观状态中所包含微观状态的数量,反应系统运动的无序化程度,即P值越大,表示状态数越多,由波尔兹曼关系可知,系统熵值越大。P服从波尔兹曼原理中的系统混乱度和熵增原理。

SK是正向约束变量,是RIS提升的正向机制。通常可以由RIS环境、创新主体内部机制以及主体之间的协同三方面组成。RIS的环境一般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其中,硬环境主要指的是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软环境主要指的是政策环境、系统内部保障机制、区域社会文化、创新氛围、商业规范等[10,42]。创新主体内部机制包括人才交流、人才激励、管控、创新投入产出等机制。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包括战略协同、知识协同、整合机制、风险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及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各项约束变量可线性叠加,即:

对RIS实施解体的剥蚀变量(T-T0)lnP,是RIS的负向机制,是衰退的动力因子。通常由外部干扰与内部失调组成。外部干扰主要是RIS所处区域的宏观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内部失调主要是由于创新主体内部和创新主体之间内部机制失效、风险和利益分配不均、资源配置无效率、沟通不畅、协同度降低等负面因素。以上因素同样可线性叠加,即:

由上述分析可知,f1(M)客观存在于RIS系统中,它的积累贯穿于RIS发展的始终,其大小取决于正向机制和负向机制的力量对比。当负向机制强于正向机制时,燃烧物质不断积累,导致RIS发展速度的放缓、停滞,并开始出现倒退,RIS进入缓慢衰退期。

f2(A)通常是由一定的(t,α,β)条件下的RIS心理水平所产生的激发能表示。激发能的原始意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晶体中粒子摆脱固有位置使晶体结构出现缺陷时系统的能量,可以进行线性叠加。随着燃烧物质的不断积累,系统温度不断提升,促使主体动能变大。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使主体有足够的能量即激发能最终挣脱“常态”,变成“非常态”,形成一个缺陷。而且,缺陷的个数与微观状态数目P成正比,所以激发能又促使P的急速增加。换言之,激发能催化系统无序程度的加深。系统的心理水平主要取决于创新主体与环境和资源、创新主体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和谐程度,并且受到正负两种机制的支配,是对客观存在的燃烧物质的主观反应。当系统中的燃烧物质积累,系统负面情绪增加,系统心理水平恶化,最终以激发能的形式爆发,催化燃烧反应,促使系统无序程度迅速加深。RIS创新主体数(N)和总激发能(U)满足:

由上述论述可知,当系统心理水平在随着燃烧物质的不断积累而逐步恶化时,将会转化为激发能,激发主体脱离“常态”,使RIS迅速走向无序状态,RIS的衰退进入快速衰退期。

f3(D)是指在特定(t,α,β)下,可以引起RIS燃烧的临界值。此时系统温度在燃烧物质f1(M)和助燃物f2(A)的作用下已经得到提升,系统中粒子(包括主体和个人)具备的平均动能,可以有效地克服系统势垒,以快变量的形式摆脱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关系在内的制约(粒子势能)实现类似于量子跃迁的能量释放。此时一旦发生违法、重大矛盾等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将成为诱发RIS燃烧的导火索,使RIS燃烧,RIS无序度达到最大值,RIS进入衰退的平稳期。

上述的f1(M)、f2(A)、f3(D)是造成RIS衰退的三大要素。f1(M)是对RIS变化起到支配作用的慢变量,是该系统衰退的根本;f2(A)是对该系统变化起到增强作用的中变量,会使慢变量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产生变化,促使系统快速达到临界值;f3(D)是对该系统起到临界作用的快变量。

1.3RIS衰退机理总结

在RIS中,正向约束变量和起解体作用的剥蚀变量分别对RIS起着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两者共同构成了燃烧物质,对RIS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RIS衰退的根本动因。这两种变量的力量对比决定了RIS在有序和无序之间的演化方向。随着燃烧物质的不断积累,RIS温度不断提升,负向作用强于正向作用,同时系统心理水平不断恶化,最终以激发能的形式催化RIS无序程度急剧加深,最终在导火索的点燃下RIS剧烈燃烧,RIS衰退。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2.2 实证结果与结果分析

根据上文方法,测度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RIS(t,α,β)的期望值,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9~2013年各RIS的RIS(t,α,β)期望值表

由上表可知,RIS(t,α,β)期望值越大,代表RIS蕴含的动能越大,越易发生衰退。最易发生衰退的RIS有新疆、天津、河北、上海等地。其中新疆地理位置特殊,RIS的发展刚刚起步,但由于现有基础环境与创新需求不匹配,社会文化、商业规范等与其他RIS未能完全接轨,未能通过创新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吸纳创新人才等原因,两系统协调性发展几乎停滞,可能带来RIS的提前衰退,发展的重点应当是建设软、硬环境,加强人才交流。天津和河北处于环渤海经济圈,RIS的发展相对成熟,地理位置较其他内陆城市优越,但是由于地处北京外围,形成相对劣势,造成大量人才流向北京,创新效率较低,两地区燃烧物质积累严重,正向机制弱于负向机制。尤其是河北,创新投入强度与政策支持力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协调性发展几乎停滞,助燃剂催化衰退的发生,衰退速度加快,应当在缓解矛盾,加强正向机制作用的同时,积极疏导系统心理障碍。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发达,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创新人才,RIS的发展处于成熟期,但由于人员的过度聚集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人员、组织与环境的矛盾积累,RIS现实控制力下降,助燃剂能量相对较小,衰退缓慢发生,应当注意缓解矛盾,加强正向机制的作用。

3 结论与启示

(1)RIS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存在着衰退现象。在RIS中存在正向机制和负向机制,在正负机制的作用下,向着不同方向演化。当负向机制强于正向机制,RIS走向衰退。

(2)RIS的衰退可发生在RIS发展的任一阶段。按着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系统衰退出现在成熟阶段后,但是由于RIS系统的特殊性,一旦负向机制强于正向机制,燃烧物质就将积累,如果不采取措施加强正向机制、弱化负向机制,系统将从有序走向无序,出现衰退。

(3)RIS的衰退存在着阶段性。在单纯的燃烧物质积累阶段,系统温度缓慢升高,但主体仍处于“常态”,此时系统的发展速度放缓、停滞,直到倒退,RIS处于缓慢衰退期。在助燃剂的催化阶段,此时系统温度达到一定水平,促使主体脱离“常态”,微观状态数增多,温度进一步提升,脱离“常态”的主体更多,RIS陷入恶性循环,RIS进入快速衰退期。在RIS燃烧阶段,经点火温度或导火索的点燃,RIS剧烈燃烧,无序化程度达到最大,RIS进入衰退平稳期。

本文揭示了RIS的衰退机理,准确把握衰退机理,增强正向机制的作用,削弱负向机制的影响,降低系统温度。同时对系统心理进行疏导,提升系统心理水平对RIS的积极影响,弱化其对衰退的催化作用。尽量避免RIS衰退的出现或在出现之后尽快做出调整使系统恢复正常,保证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4 创新点和展望

本文首次分析了RIS的衰退机理,丰富了RIS的理论研究。并可根据机理分析过程和衰退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衰退的到来,促进RIS的不断提升。首次将社会燃烧理论引入对RIS衰退的研究,较为清晰的分析了RIS衰退机理并尝试进行实证分析。但本文的结果仅表明衰退的可能性发生的大小,且对衰退发生的速率仅进行经验判断,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1]苏屹,李柏洲.区域创新系统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要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6):104~109

[2]Asheim B,Isaksen A.Location,Agglomeration and Innovation:Towa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Norway?[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5(3):299~330

[3]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1(2):43~48

[4]邹再进.对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的再认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1(3):77~78

[5]刘新民,李昕,李芳.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演变及其特点[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8):28~31

[6]黄劲松.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讨论[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70~74

[7]王亮.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特征研究[J].管理观察,2013,(31):170~172

[8]Doloreux D.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3):243~263

[9]任胜钢,关涛.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J].软科学,2006,20(4):90~94

[10]郁鹏,路征.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政策[J].特区经济,2012,(10):209~211

[11]付丹,李柏洲.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及要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7):34~36

[12]方永恒,梁倩.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5):61~63

[13]张倩,刘颖.区域创新系统中高技术企业的功能定位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30~133

[14]钟耕深,陈鑫,刘鹏.高科技品牌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07,(17):79~81

[15]Cowana Robin,Zinovyevac Natalia.University Effects on Region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3,42(3):788~800

[16]李利平,朱邦耀.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角色定位[J].安徽农业科学杂志,2007,35(15):4467~4468

[17]毛才盛.高校对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6):74~76

[18]Chung S.Building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Technovation,2002,22(8):485~491

[19]刘锦英.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8):40~42

[20]胡昌平,赵杨.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信息服务投入效益评价[J].图书馆论坛,2008,28(6):37~43

[21]张明明.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角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0):10~13

[22]李明超.区域创新系统行为主体间耦合成熟度的评价研究——基于投影寻踪法和分层聚类分析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109~112

[23]袁杰,陈华志.区域创新系统各主体创新溢出效应的对比研究——基于C-D生产函数的面板模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1~14

[24]Li Zhao.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Innovation[C].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1

[25]董颖.地方科技进步政策的内涵、体系与区域创新系统关系:以杭州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66~68

[26]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23(2):265~272

[27]孙凯.基于DEA的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3):139~141

[28]张国旺,李柏洲.基于DEA模型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5):47~48

[29]Chaminade Cristina,Vang Jan.Globalis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Supporting Specialized Hubs in the Bangalore Software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8,37(10):1684~1696

[30]朱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31]洪进,余文涛,郭韬,等,区域创新系统的AIITD演化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94~100

[32]刘明广.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分析[J].商业时代,2012,(8):127~128

[33]莫琦.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动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3):85~86

[34]石峰.基于自组织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35]王景荣,徐荣荣.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9):27~32

[36]王莉静.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演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8):128~132

[37]胡浩,李子彪,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多创新极共生演化动力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10):85~94

[38]李微微.基于演化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9]周洪文,等.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9):22~33

[40]颜泽贤.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1]刘小琳.竞争情报提升区域创新软环境的作用研究——建设区域竞争情报系统新思路[J].现代情报,2006,(8):40~42

[42]牛文元.社会物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3]唐朝永,牛冲槐.人才聚集系统劣质化机理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5,23(2):57-60

(责任编辑:王 平)

Study on the Recess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u Chonghuai Sun Yangya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cession and decline mechanis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recession phenomenon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ecession can be found in every stag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development,and there is periodi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cession.The social combustion theory is firstly introduced to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firstly analyzes the recession and decline mechanis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is paper enrich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nd i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ecession;social combustion theory;mechanism

2015—12—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43174)。

牛冲槐,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管理。孙洋洋,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创新系统。

10.3969/j.issn.1004-910X.2016.05.018

F427

A

猜你喜欢

无序主体机制
车身无序堆叠零件自动抓取系统
环境无序性对消费者多样化寻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张博庭:煤电不能再这么无序发展下去了
无序体系中的国际秩序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