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接社会需求 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2016-12-0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技能型计算机网络职业院校

贾 珺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000)

对接社会需求 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贾 珺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000)

本文主要通过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分析,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接社会需求,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及核心技能,更好的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技术技能型 人才培养 建设思路 校企合作 课程设置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现状分析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理论。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当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主流的技术技能外,还要不断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能够从事智能化高新技术的运用与维护等劳动,是技能与智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对接现今社会需求,中国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已成为近几年来中国人才结构的一大薄弱环节。中国的高级技师约50%进人中老年,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不到4%,只是发达国家的1/8左右。中国每年有600万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但参加高级考试的不足10%。在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中,人才需求率较大的是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技师。在企业中,一些特殊工种高级技工已经断档,身怀绝技或高级技能的技术工人跳槽、技术骨干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信息产业对新生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学生报考比率明显增加,许多学校将其列为重点建设专业,然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并不抢手,究其原因,我国对职业人才的培养,仍然缺乏实践能力,在岗位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不强。产业的迅速发展必然会扩宽从业人员的就业渠道,也会加大很多企事业单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大量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另一方面需要广大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智力支撑。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来源于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对社会的吸引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又通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体现出来,没有就业质量就没有职业教育。如何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为了目前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实现无缝社会对接是提升职业院校就业质量的核心。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考虑如何才能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无缝对接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因此,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造就一大批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的人员。

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学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培养体制。而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可以提升职业院校就业质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要完善校内外实训室建设,保障学生技能训练与就业岗位间的无缝对接;要加强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培养,使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文着力服务于信息产业,从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出发,提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服务天津地区经济发展及满足行业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核心的观点。研究过程及其成果,丰富拓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升学生就业和行业企业招聘成功率,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本着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思想,结合信息产业技术市场对计算机工作岗位的定位要求,确立“以职业拓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应用能力为中心,学做结合,学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未来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培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在以计算机网络设计、维护与应用为根本,网络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为主体,工程项目管理为拓展的专业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懂管理、会技术、善操作”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必要的法律、思想道德修养以及英语应用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安装和使用、计算机硬件系统配置和维护。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操作技能,从分析网络结构,到排查网络线路故障,满足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维护和应用管理岗位要求。从网站设计与开发,到采用主流网络编程技术开发安卓系统的应用程序。为企业公司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地区行业企业人才规格需求,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阶段性需要,确定核心课程和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职业能力,训练职业技能。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定向培养,就业单位分散的特点。因此,专业建设的突破点是在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

“证书性学习”阶段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入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为择业、乐业、创业和个性发展打下基础。坚持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课程开发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课程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生产性实训”围绕“建网、管网、用网”职业能力安排理论与实际一体化的课程。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领域,重点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

“顶岗性实习”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按照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小组,拟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调研计划,深入大中小企业、IT行业、网络公司进行现场人才需求调研。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和职业成长规律,以网络管理为背景,以网络技术领域的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升规律,结合信息产业技术市场对计算机网络岗位的定位要求,确立“以职业拓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应用能力为中心,学做结合,学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小组,拟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调研计划,深入到多家企业现场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和职业成长规律,本着以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联合为切入点,立足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工作岗位的定位要求,以移动物联网信息产业技术为辅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做中教、做中学”,人才培养对接社会岗位需求,职业教育对接就业市场的局面。

由企业和院校联合,根据岗位能力确定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根据职业技术培养要求设置职业技术课程模块;根据职业技能/能力培养要求设置技能训练课程模块。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所示。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根据网络技术应用岗位的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通过校企联合,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指导下,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设课程资源,构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职业教育的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紧密围绕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图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五、预期成效

1.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起示范作用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水平,总结出一套专业建设的理论和成果。以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为同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法、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同类专业起示范作用。

2.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区域内高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建设,真实企业工作场景的实训室建设,将为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先进的、可靠的硬件条件。可以开展区域内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服务,为本地区岗前人员培训,再就业人员的上岗及转岗培训,为企业提供专业领域的技术服务。

3.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通过在国内外学习,培养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进工程型人才,教师下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工程项目开发,吸纳企业能工巧匠等手段,“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综合能力将会得到全面提高。教学团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4.以点带面,辐射本专业群建设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思路引入到专业群的建设中,制定出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将具有优势的硬件资源共享,带动专业群共同发展。对专业群的专业定位和新专业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

5.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共享

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全部教学资源上网,一方面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另一方面为我校与同类院校开通了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大家共同探讨,以便更快的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共享能够更好的体现示范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为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库作出基础性的工作。

6.通过完善的内部制度建设,保障示范校建设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强有力的实施措施和详细的保障机制,使示范校建设中的各项工作都能按照统一的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形成一套专业建设的文档和管理文档。

猜你喜欢

技能型计算机网络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模式匹配的计算机网络入侵防御系统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探讨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