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格下跌 补贴能否稳收入?

2016-12-05民生周刊于海军

民生周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临储玉米价格深加工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价格下跌 补贴能否稳收入?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即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而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国家临储玉米收购量有1.25亿吨,除去临储拍卖加上临储转国储等消化的库存,尚剩余约8300万吨。加上上年度结余的1.5亿吨,玉米临储量仍在2.3亿吨以上,而且相当一部分面临品质安全隐患。巨量库存不仅使国家背负沉重的财政压力,也使加工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窘境。在此背景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今年3月,实行多年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迎来重大调整,玉米“托市”取消,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政策。眼下,新玉米上市后购销价格开始下跌,而且继续维持弱势依旧是大概率事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即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而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增产减收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粮食产量、商品量、调出量最大的地区,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玉米是该地区最大的粮食品种。10月上旬,《民生周刊》记者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走访时看到,大部分地区呈现玉米增产的状况。四平市伊通县种植户王长林告诉记者:“玉米产量受气候的影响很大,今年气候适宜、后期雨水充沛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

而时下东北新玉米陆续收获上市,增产未能给种植户脸上带来一丝笑容。今年是我国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的第一年,市场情况较为复杂。截至目前,供应压力集中释放,加之各需求端担忧价格进一步走低,不愿增加库存,市场看跌新玉米价格较为明显。

据了解,今年主产区新玉米上市后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华北玉米新粮上市后重演“断崖式”下跌。东北新玉米从南至北陆续收获上市,开秤也呈现“高台跳水”,目前价格相对混乱。

据业内人士介绍,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部分深加工企业开秤收新玉米,开秤价同比下跌500~600元/吨不等。

种植户王长林说,虽然有国家的玉米补贴,但整体收入还是不如去年。自家田地亩产在1700斤左右,每斤掉两毛钱就是340多块钱没了,而每亩地投入是固定不变的,即便有每亩100多元的种粮补贴,但每亩地还是比往年少收入200多块钱。

从今年起国内取消收储,玉米市场瞬间失去价格支撑,连续增产带来了过剩难题。中粮期货分析师孟金辉表示,国家不收储就是玉米市场的最大利空,且市场年度内玉米供过于求,国家还要处理巨量库存,这将在未来数年内对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形成巨大的压制作用。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部处长李喜贵预计,今年玉米产量为2.19亿吨,2017年玉米产量预计大致减少2000万吨,各类谷物进口减少1100万吨,饲料需求增加300万吨,加工需求增加400万吨。总体来看,玉米供过于求的情况比较严重,玉米结余量3500万~4000万吨,预计供应过剩至少有3700万吨。国内外均呈现增产态势,玉米价格下行仍然将是主要趋势。南华期货分析师于婉娇也表示,国内外玉米均面临季节性收获压力,现货价格继续维持弱势依旧是大概率事件,市场对玉米价格后期的预期也较为悲观。

业内专家分析,虽然玉米临储政策取消,玉米价格走跌,但中国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迎来了重要时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当前中国玉米仍有两个主要出口:一方面是饲料行业,需求量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玉米价格下降,一定程度会刺激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减少,带动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增加。

天真的孩子只知道丰收的喜悦,但玉米价格走跌,却让很多人揪心。

补贴助力

今年10月底,吉林等省已公布了针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补贴标准。其中,吉林省补贴条件及对象确定为省内具备10万吨以上玉米年加工能力、就地采购加工且有自建仓储设施,严格执行《吉林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履行统计报送义务,申报信息真实准确、信誉较好的法人企业。补贴时间为今年1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期间,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入库且2017年6月底前实际加工消耗的2016年省内新产玉米,给予每吨200元补贴。

1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秋粮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发布的信息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将对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新玉米给予200元/吨的补助。此举旨在鼓励和引导玉米加工企业多收购加工玉米。此次会议提出,各盟市要充分利用奖补政策,引导玉米深加工企业扩大生产和收购,使其成为入市收购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玉米生产补贴政策。

有业内人士认为,玉米主产省针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出台补贴的政策,有助于用粮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有利于玉米需求量的增加,进而加快玉米去库存进程,缓解东北玉米销售压力。中国粮网专家指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最终目的在于恢复市场定价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要想形成市场,就要有足够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把多元市场主体激活。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卢景波近日表示,在未来改革中,东北四省份将进一步强化产销衔接,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提前安排收购仓容,指导农民均衡售粮,积极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切实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农业发展银行将根据玉米收购贷款需求,对中央大型粮食企业、地方国有及其控股企业,以及信用状况好、产品有销路、符合贷款条件的购销贸易和加工企业,积极给予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将积极为市场化粮食收购主体提供信贷支持,确保市场化条件下东北地区玉米收购贷款需要。

据了解,为支持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央财政拨付的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约300亿元。其中,内蒙古自治区66.25亿元,辽宁省45.78亿元,吉林省72.63亿元,黑龙江省115.73亿元。10月底,财政部公布了第二批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分配情况,补贴资金总量为90亿元,内蒙古自治区20.45亿元,辽宁省14.13亿元,吉林省22.42亿元,黑龙江省32.99亿元。

猜你喜欢

临储玉米价格深加工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市场先弱后强 玉米价格是否大幅上涨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临储政策改革元年,玉米市场变化明显
我国有机食品深加工有待拓展
2014年临储油菜子价格或降
浙江丰利超细辊压磨成非矿深加工设备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