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也要优雅地表达
2016-12-04寇宝刚
文_寇宝刚
网络语言也要优雅地表达
文_寇宝刚
“没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骗我,TMD(他妈的),7456(气死我了),我恨不得一脚TST(踢死他)。”这是一位中学生的日记,文中充斥着粗鄙的网络语言,如果不是长期接触网络的人,恐怕会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正以自己独特的创新性占领着语言高地,并已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逐渐渗入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有人称70后为“互联网的难民”,80后为“互联网的移民”,90后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这形象地总结了不同年龄群体与互联网的关系。伴随互联网成长的80、90后的语言和生活与互联网更加息息相关,他们创造出不少网络语言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使现实中的语言也具有了一定的“网络化”特征。
网络语言的发展是网络时代精神的体现。网络语言自有其简洁、诙谐、形象等优势,反映了民间语言蓬勃的创新能力。“秒杀”“山寨”“给力”“点赞”等词都已经被吸收到《现代汉语词典》中。但是不能否认,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粗鄙化的现象,像“屌丝”“撕逼”“逼格”“蛋疼”和“然并卵”等粗俗语言,已经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与焦虑。很多人在颔首称赞网络新词的犀利传神和精确达意的同时,也会对一些低俗网络词汇的泛滥而感到担忧。现阶段的网络不文明用语可以大致分为网络低俗用语和网络语言暴力两大主要类型。这两类网络不文明用语违反语言规范,损害公序良俗,污染社会环境,误导广大受众和毒害青少年,需要进行引导和治理。
随着互联网对生活的深度介入,网络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延伸,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感情生活都深受互联网影响。作为网络居民的“方言”“乡音”, 对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语言是人的脸面,也是民族的标牌,网络语言也需要健康发展。要从根本上纠正网络语言粗鄙化的倾向,关键在于要治理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
网络低俗语言反过来也在不断影响社会文化生活和网民的精神状态。首先,网络低俗语言会向纸媒、电视媒体“倒灌”,究其原因是为了吸引眼球,在趋利动机下博一个关注的“彩头”,实际上则拉低了大众文化的水平。其次,低俗语言向课堂、书本的渗透,尤其是一些儿童出版物对网络低俗语言的采用,无疑在撼动社会文化根基。
社会空间应该对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有所限定,在私密场合使用一两句网络低俗语言无可厚非,但社会公共空间的传播和表达必须有所规范。公职人员、窗口单位等公共服务体系都应该拒绝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从而形成必要的文化约束机制。作为文化传播的渠道,对传媒领域的约束更是治理网络低俗语言的关键,纸媒、广播、电视不能任由网络低俗语言“倒灌”,网络媒体更应自我约束,不要成为低俗语言的推手。
净化网络语言,并不是要统一文本、统一发音,而是对网络语言中粗鄙化的倾向予以适时地纠正,而不是让粗鄙与低俗畅通无阻。我们的社会应有一个网民表达高舒适度的空间,只有当这个空间是干净的、舒适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面推动作用。
在网络语言中,通俗的网络话语一定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俗”与“低俗”是完全不一样的,低俗是一种病态的审美趣味,而通俗则是文化的一种最有生命力的形态。用高雅、美好和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表达自我,应成为每个网民的自觉行为。如果没有准确、丰富、美的表达,就谈不上是好的语言,当然也谈不上是高层次的文明。网络语言同样也需要准确、丰富与美的表达。
寇宝刚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国网许昌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