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依据常识教常识
2016-12-03钱建兵
钱建兵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如同聆听一位久经沧桑的教育长者对青年教师的嘱咐。这不是一部谈教育的理论专著,没有长篇大论,却道出了教育的真本质;没有新奇的理论,说的都是教育教学中平常的道理,却篇篇耐读,引人深思。正如作者所言:“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
常识,即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是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追求标新立异的时代,教育界也不缺少新奇的理论,不缺少所谓的种种教育新说。青年教师常常易被迷惑,赶时髦,而忘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忘了教育的基本常识,导致学生应有的素质没有养成。
事实上,无视常识的教育,说严重些就是误人子弟!只有尊重教育常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感悟,才能使我们在正确的教育大道上阔步行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为师者基本的要求。优秀的教师是教育优秀的根本,教师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优秀的教师应有较高文明素养,才能担起育人的责任。教育者缺乏文明素养,他的学生就可能粗俗。“中国教育根本不输在所谓的硬件上,在教育理念,具体到教师素养方面,我们可能比文明国家落后一个世纪。”“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进德修业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持续的学习将使教师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而这也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成长状态能够激起学生对新事物、美好事物的欲求,使学生主动地迈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教育是塑造人、发展人的事业,这是常识。在这本书中,作者说道:“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教育就是播种,今天种下什么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花——一个人在童年的教育时期里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会影响其一生。因此,他呼吁教师要在学生心中“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看到别人跌跤不要嘲笑,教育学生在庸俗的笑声中不要丧失道德判断,要同情弱者……把传播仁爱当做教育的内容,把育人当成教育的首要任务。
反思时下的一些教育,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而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教育若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了。把分数当作“可爱”之物,那本该可爱的品格自然就被忽视了,其背后折射出教育者是把学生看做一种工具,而教育本身应有的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却被舍弃了。只有打破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出来一些只会应试,却在人格、情感、心理等方面有缺失的学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是常识。然而,这条常识也经常被人忽视。“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是卢梭的教育箴言。吴非先生也一再强调:“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很多事,都不要急。教师的工作,很大意义上也是留给未来的,至于我们的劳动价值,可能也得让后人去评说。”当我们回首往事,想想当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或多或少都有让自己后悔的事。其实,这些事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急”惹的祸!有些事情,当时还以为自己很聪明,可若干年后,再去回味,可能就是另一番滋味:只是为了一时的虚荣,为了一些虚无的头衔而急不可耐地揠苗助长。所以,“为了明天的不后悔,今天就不要急”。
教育需要常识,基于常识的教育才是人的教育。“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他可以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人,和芸芸众生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但他的教养必须是优秀的。”这需要教育者不能“跪倒在馒头前”,而要用生命吟咏教育之诗!有梦想,教育才有诗意,教育者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快乐,领略到诗和梦的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jxjyw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