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的“三个层次”
2016-12-03郑爱芬
郑爱芬
“品词析句”即品味词语解析句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据作品中关键的语言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重点词,做到边读、边想、边勾画、边批注,进而理解语言文字意蕴,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表达情感,进而学习作者表达方法运用的教学策略,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就目前而言,研究品词析句方法策略者众多,但对“品词析句”的内容、形式、目标三个层次的思考者较少。笔者以课文《假如》为例,阐述品词析句的过程及其要义。
一、捕捉关键语言,品析文字意蕴
文字是以一种精致而微妙的形式存在,阅读教学是从不同角度提取关键词,深入文本细节,探究简约文字背后的多维意蕴。其意蕴大体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文字的意思,即文字符号所表达出的情、趣、理、事;二是文字的文化,即文字所代表的对人心灵精神浸润的蕴意。教学中,捕捉关键语言,品析文字意蕴,是读懂、理解语言内容的第一层次,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自我对话的前奏。
探寻文字之趣,品味文字之妙,是品词析句的落脚点,也是基本点。教学中,教师以“为什么画谷粒”为问题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阅读,找准品词析句的关键语句“遥远的地方 ”“苦苦地等待”“饿得哭泣”,引导学生发现“遥远”“哭泣”“等待”等词语的意思及“近义词”的构词规律,这是对语言的初步认知,是对于汉字文化的一种浸淫。当然,如果教学能引导学生再例举一二,走出文本,对于文字的意蕴就更深入了。
二、实施画面融入,唤醒文字情感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面对文字这种精妙物的存在,我们要让学生深入文本,沉浸其间,要对文字进行充分地揣摩和涵泳,去发现语文那动人的情愫和深长的意味,去发现词语可能出现的画面。在画面的融入中,唤醒情感,积蓄表达的力量。教学中,一个“遥远”,平常而朴素,然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着如此抽象的意境,有着如此丰富的动态画面。入境始为亲,教师将“遥远”的终点,以慢镜头的方式“飞呀,飞呀,飞过——草地、田野、小河、大山”,在这样的镜头切换中,学生感受到鸟妈妈飞行的艰辛,情感得到了诱发,再通过读“遥远的地方”一词,将情感进行积淀。这样的品读,不但品出了趣,品出了情,让学生与文字融合,与文字一起飞翔。
三、构建有效支架,积蓄表达力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加强儿童的表达实践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形式。表达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二是儿童的言语表达生成。“品词析句”的目标指向要为儿童的言语发展服务,为儿童言语实践提供支架,指明实践方向。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对于“品词析句”引发的表达关注会有不同,教师要根据学情、文本特质进行重点突破。
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历来是语文教学争论的焦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有机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向表达进发,在表达中进行言语实践,在实践中进行人文浸染,实现一举双得的统一。教学中,教师以“希望”为情感主线,以“等待”“哭泣”为言语散发的生长点,以“好像在说”为言语表达形式,让学生在想象中表达,在表达中生情。
综观整堂课,既是对“遥远的地方”“苦苦地等待”“饿得哭泣”三个词组的品味、咀嚼,又是对诗歌第2小节情景的解读,既是个体教学,又是整体回归,这样的品词析句彰显出了层次之美,可谓是“品词析句”的较高境界,理应成为教师“品词析句”教学实践关注的焦点。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