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拨心弦细品神韵
2016-12-03陈海燕岳俊杰
陈海燕 岳俊杰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让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时,应做到既能够直接感知、品味形象化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记忆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的修养,无形中为他们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奠定厚实的基础。所以,古诗词教学中,我们理应先整体感知,其后细究每首诗的诗眼,再引领学生在反复朗诵中去品味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意境美、音乐美和形象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与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与心灵,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继续学习祖国经典传统文化奠定必要的基础。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的典范,唐诗宋词具有语言凝练、节奏铿锵、音韵和谐、极富音乐性等特点,一直被后世子孙所吟诵,古往今来,经久不衰。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放射着夺目的光芒。朗读、背诵古诗词,既能够让学生直接感知、品味形象化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记忆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修养,无形中为他们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奠定厚实的基础。但苦于时空两隔、时过境迁,古今语言无形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古代书面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怎样准确把握、解读古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真实情感……一直以来这些都是困惑着师生的教学瓶颈,也是古诗词教学的真正拦路虎。
其实,诗词是诗人感情的直接流露即情不能自已的产物。诗之直接,是缘于生活之直接。对于生活真相最精准的揭示,这就是诗。生活即诗,诗即生活,诗人用直白的文字,记录身边熟悉的景致、平凡的生活,表达自己细腻的情感与内心涌动的志向……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诗的眼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的教也将会更灵动有神,学生的学也将会更兴趣盎然。
一、诗是情景的剪辑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写诗者触景始有境,入境始于情。诗人往往借助一些景物勾勒出整个诗意的画面。如宋朝理学家邵雍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一首数字与景物结合的好诗,看似景有限,如果我们联系生活,它便可产生无限遐想的空间。
以画竹而闻名的清代大家郑板桥,也喜欢用数字入诗,他的数字诗“咏竹”可谓别出心裁:“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诗中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却写尽了竹子的风姿神韵。他写的“咏雪”诗也十分别致:“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的美景中了。
1.借景抒情,缘情布景,情景交融
诗——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诗人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映衬作用,映照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巧借“月光”“秋霜”等常见之景,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即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2.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情景相生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如北宋著名词人范仲淹的代表作《渔家傲》一文中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上片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类而情调迥异。下片抒发兵将共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戍边将士为国舍家的悲壮。“羌管悠悠霜满地”绘军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极富典型意义。此篇词境开阔,格调悲壮,给宋初充满吟风弄月的词坛吹来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情景相生的佳作。
二、诗是色彩的凝聚
诗中那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三、诗是生活的浓缩
离开了真实的生活,诗就失去了灵魂,因为诗都带有饱满的生活情绪。读诗的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诗人生活的过程,只有诗人利用生活感动自己的同时,才能感动他人。诗歌是生活,但是诗歌是生活的提炼,不是简单的生活就能出诗歌的。
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老师在教学此诗的时候,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语言和心情描绘彩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我想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四、诗是心灵的萌动
诗是用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写出来的,本身并没有形象性;看似浅显,但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揣摩。其实写诗歌最重要的是心,源于心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通过诗文中文字的描述,读者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人们在心灵萌动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形象感。读者与诗人情感交流,达到情感共鸣。因此,读者在品读古诗时须准确地按照诗句,准确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的基础上“再造条件”,“再造想象”,去想象和感受它所表现的形象与情味。
五、诗是生命的感悟
生活是诗的乐土,是诗的浓缩,是诗的提炼,那诗更是生活的感悟。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不同的历史情况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内涵完全不同的爱国热情,正是在这种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的影响和推动下,就有了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豪放,也有陆游“尽复汉唐故地”的悲壮疾呼。学生从对生命的关爱出发,潜能得到诱发,势必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因而,多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问问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联想,是赏析诗歌新意境的开端,是诗歌时代性的显现。诗歌底蕴的异常丰富,品味诗句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读诗后的感受,想象诗句以外的景象。摒弃现在诗词教学中的浅显虚浮,在重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在教学中我们也就能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关怀。
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外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文有文眼,诗亦有诗眼。抓住诗眼,就好比拿到了理解诗词的钥匙,找到曲径通幽的途径。教师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如能抓住诗眼,就像渔人掌握了渔网的收口,渔网撒得再开,也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从整体感受后细寻每首诗的着眼点,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品味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意境美、音乐美和形象美,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开拓小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会品味,为今后学习更多的古诗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剑声中学)
□责任编辑 徐承芸
E-mail:10371786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