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在代表性和效率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平衡
2016-12-03
徐秀军:
在全世界近200个国家中,多数国家并没有参与到G20这个机制中来。所以我们只能说,G20是在代表性和效率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平衡。
今后G20的发展,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平衡。首先,要处理好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之间的平衡。这是因为每个区域面临的情况和问题是不一样的。其次,要处理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当今世界——包括G20成员里面,一个大的特征就是分化。在经济发展分化的背后,其实是政策的分化、利益的分化。这就导致在同样的议题上大家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全球有利的做法,对于某一部分国家来说可能是不利的。甚至说有些议题只是部分国家关注的重点,而另一些国家并没有在这些议题上有太多的关注。因此要处理好这种利益平衡。最后,就是要处理好国内改革和国际治理的平衡。目前G20的20个经济体里面,从国内层面来说,大家都启动了新一轮改革进程,但是各国改革面临的条件和背景不一样,政策重点也都不一样。现在要在全球层次上推进治理,肯定要平衡国内改革与国际治理的关系,最好能够找到相互之间的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
G20未来发展方向上大的原则,就是针对不同的领域设定不同的目标。对于原来一些传统的治理领域——包括增长、结构改革、贸易投资、金融架构,这些领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可以继续往前推进,可能这方面设定的目标就要高一些。对于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极地外空等新兴领域,目前的目标可能还是先达成一些基础性的、框架性的共识。如果能达到这个层次,就是取得非常大的进展了。针对不同的领域设定不同的目标,也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
再有就是,随着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合作的日益紧密,在同一个领域的目标设计,也要具体细化到各种不同的议题。如果这个领域现在达成比较全面和综合性的共识比较难,那就在某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上面推进,做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工作。目前G20成员已经这么做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国际税收监管合作,其实就是很小的一块,好多人都没怎么注意到。但它的达成非常不容易,对将来继续推进相关领域的合作非常重要。反腐败方面的合作也是这样。总之,深化合作要细化议题。
周 密:
中国今年主办G20会议,有关工作人员确实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不光是政府部门,包括工商峰会(B20)、智库会议(T20)这些平台的协同,对于有关成果的取得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召开这些会议,也能让G20成员和有关国际组织更好地了解中国。北京、南京、上海、成都,最后到杭州,这与以前举办的G20会议模式相比,很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有利于更好地展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向更多人传递开放贸易、投资与合作的好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我们不光是要达成国家间那种绑定的、约束性的承诺,而且通过G20这个平台,让大家认识到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种开放,让更多人认识到开放确实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有利于消除一些误解。现在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除了内部的推动,通过外部的推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机会。所有这些“软性成果”,有助于大家价值观上趋近,在理念上接近,弥合分歧,加强相互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