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如我们离开土地

2016-12-03黄晓敏

做人与处世 2016年19期
关键词:飞鱼农耕文明

黄晓敏

“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消失。在变化与消失的过程中,有一个瞬间被相机记录下来,就成了不变的永恒。”而阮义忠用他的相机记录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在土地上的生活姿态,每一种姿态共同组成了《人与土地》。

书中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照片中的场景对于90后的我是陌生的。人的身体连接着土地,更远处的山连同脚下的土地将人包围在其中,像襁褓一样,人仿佛是土地哺育的婴儿,在天覆之下、地载之上受万物滋养。

在农耕时代,农事将人铆在土地上,让人们不再漂泊,不再冒险。其实在阮义忠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西方工业文明早已大面积侵蚀台湾,而这些地方由于偏远,暂时被开发者们搁置一旁,得以使自己的文化不受干扰。而如今台湾的城市化水平已达80%以上,阮义忠再回到原来拍这些照片的地方,早就面目全非了。他说:“在昔日,族人半农半渔,自给自足,更以飞鱼捕捞活动为主,发展出一套具备现代生态保育理念的生活智慧。如今的兰屿埋有核废,又是热门观光区,居民不愁吃穿,捕飞鱼也成了取悦游客的表演项目。”

从鸦片战争开始,在接连的一场又一场战争中,西方工业大国用他们的工业成果,迅速地瓦解了长达两千年的农耕文明。自强不息的炎黄子孙“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下成功捍卫祖国。史学家们说,就是因为农耕文明将人铆在土地上,不再漂泊,不再冒险,于是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错过了先发制人的时机。于是有人悟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辛辛苦苦65年,终于把城镇化水平抬到了50%以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无需“汗滴禾下土”亦能维持温饱,“唯一的劳动仅存在于指尖与计算机键盘之间”。可是那些黑白照片里的知足与平和的笑容,却再也没有重现在更清晰的彩色照片上。水泥地面越铺越广,人的双脚紧紧裹在鞋子里,早已不再与土地连接。

传说女娲造人是用泥土做的,从前的人背井离乡时会带上故乡的一抔土以解乡愁。从前的人死后把身体埋进土里,腐化分解,滋养土地,将土地给予的一切归还原主。这种依赖和感恩,是人类情感的归宿。树愈往高处长,根必须愈往深处扎。而今我们在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面上越走越远的同时,却割舍了我们的根,于是我们只是像羽毛一样的飘着,而不是像树一样的成长着。历史在前进,心灵在倒退。

书中有一张照片令我印象深刻,透过相机镜头,只见妇人一脸肃然,深深地盯我一眼后便将目光移开,仿佛是在谴责我以及一切外来的侵入。我多希望我们的身边依然有这样的目光。阮义忠说:“我在拍照时,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与人的互信互助,人对土地的依赖感恩,人对天的敬畏、对物的珍惜。这些价值在今天还剩多少?”

不知对于人类来说,离土地越来越远,会不会是不可承受之重?

指导教师 熊芳芳

阮义忠,台湾摄影大师,被尊称为“台湾的布列松”“中国摄影教父”。《人与土地》是他最知名的经典摄影集。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飞鱼农耕文明
农耕旧事十二韵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飞鱼真的会飞吗?
飞鱼
对不文明说“不”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小飞鱼BBS
小飞鱼B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