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昆辉: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

2016-12-03玄圭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6年12期
关键词:蜡笔拉力热线

玄圭

人物名片:

林昆辉,著名心理治疗专家,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上海“希望24热线”发起人。出版《家庭心理学》《自杀防治理论与技术》《痛苦心理学》《快不快乐心理学》等多部堪称心理学教材的著作。

总是幸福满满的林昆辉

心理标签:

自杀绝非是一时兴起的意外事件,而是源于当事人的生命“拉力”和“推力”关系失衡。当一个人拥有足够幸福感与价值感,其生命的“拉力”系统就会抵抗因痛苦感、无价值感产生的自杀“推力”,好好活下去。

有数据可查的,全球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中国占了30万。这相当于我国每天至少有822人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有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的人数,也高达200万!

我国“每天有822人自杀离世,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自杀比灾难严重得多,但我们习惯闭口不谈,更别说自杀前后的心理干预了。”2016年10月18日,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林昆辉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林昆辉从事自杀干预治疗30多年,他在上海首创的“希望24热线”是国内最专业的自杀干预热线。林昆辉是业内公认的“顶级危机治疗专家”,他有关危机干预和防治的理论,也让无数人重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自杀不是意外,是“推力”太大,“拉力”太小

在台湾,林昆辉的名字家喻户晓。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心理教育与自杀防治的推展,成绩斐然。

2012年12月,林昆辉在上海创办“希望24热线”,在此之前他招募了一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志愿者,通过考试后甄选、培训,然后上岗,“热线”将通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治,尽最大可能挽救徘徊在生死边缘的自杀群体。短短4年过去,“希望24热线”已经覆盖了中国所有大中城市,挽救的生命数不胜数。而每当有人(媒体)说到某个自杀事件是“意外的偶然”“万万没想到”时,林昆辉都会连说3个 “No!”

他说,自杀率高的原因不在于时代和社会,更不是因为个人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打击,而是当事人没有构建起完整的“拉力系统”。何为“拉力系统” ?每个人在想到自杀时,都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不要!”这个声音就是拉力。拉力来自于情感的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与之相反的就是推力,即创伤事件带来的痛苦感。

林昆辉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两种“力”组成的系统。拉力系统:由亲人、情人、朋友、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等一切可以提供存在感的正向人、事和物组成,是可以让一个人幸福地生活着的正面力量,也是我们面临创伤时,可以安然度过的根本基础;推力系统:由学业不成功 、亲人疏离、失恋、失业等一切可以让人感到受挫的负向人、事和物组成。它会让人感觉低落、失望,甚至绝望,从而让人产生轻生念头,甚至实施自杀行为。

当一个人出现了自杀念头,若拉力大于推力,就会打消这个念头;若拉力等于推力,就会接受这个念头,但是不马上执行;若拉力小于推力,一些人就会企图肯定这个念头并想方设法去执行。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某天回到家里,发现心爱的蜡笔少了一支。于是她出去买,但跑了好几个文具店都没找到。回到家后,这个女孩在浴室上吊自杀。事情发生后,所有人包括孩子的家人,痛苦之余也震惊万分:为一支蜡笔而自杀,现在的孩子有多脆弱和不可理喻?!但是林昆辉说,女孩自杀绝不是因为一支蜡笔。而是因为她的拉力系统过于弱小甚至没有,所以“买不到心爱的蜡笔”这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成了导致她自杀的巨大推力。也有人会说小学生自杀,源于现行的考试制度,或者她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不高兴的事。

失去一支蜡笔、学校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可能是导致女孩自杀的创伤性事件,但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林昆辉认为,无论年纪大小,一个人幸福感的大小,或者说抵抗痛苦的比例大小,会决定他是否活下去。“想死的人都会看看手上有多少幸福,我是否有活下去的理由和价值?如果我死了,爸爸妈妈怎么办?”这个女孩选择自杀前可能想过这个问题,但答案有可能是:“我不在了,他们或许就不会操心、老吵架了。我死了,他们会更快乐。”

林昆辉说,这个女孩的悲剧源头,一定是她未曾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或者父母爱她的方式让她很痛苦。死,似乎要比继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好。所以,她选择自杀的原因不是太痛苦,而是一丁点儿快乐都没有了。林昆辉曾接到一个10岁男孩的电话,男孩说他想自杀,问到原因,这个小男孩哭着说:“叔叔,我都没时间玩。”

对成人而言,挣钱、住大房子、开豪车是快乐,但对一个小孩子而言,玩就是快乐。如果父母只让他学习,他就会痛不欲生。林昆辉的儿子上小学时,成天都在玩。“我没看到他学习,总是在疯玩,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玩?他说:‘爸爸,我是小孩!”林昆辉说:“好吧,你继续玩,只要你开心就好!”

我们总说“快乐童年”,但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是什么?是上各种培训班,节假日没有休息,父母大都告诉孩子“先苦后甜”。但孩子却只在意现在是否 “甜”,不能玩乐就没有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拉力系统完全崩溃,所以很多看起来很听话的优秀孩子,最终会选择自杀。

除了小学生,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高考生)选择跳楼轻生。这些孩子的父母悲痛之余也会非常不解:我们倾其所有地为孩子付出,为什么他们要死?我的孩子资质这么好,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管教了?为什么他们的负向偏差竟然会这么大?

林昆辉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拉力不够。那么,如何建立一个人尤其是孩子的拉力系统,从而让他在创伤事件来袭时,能抵御推力好好活下去?

储备足够的幸福感:

让拉力系统坚不可摧

拉力系统薄弱或者没有拉力系统的人,哪怕遇到很小的负向事件:小学生因为没买到一支蜡笔、成绩考砸了被妈妈骂,大学生遭遇失恋或学费被骗……这些推力就会把他们推向绝望的深渊。但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遇到负向事件,痛苦与生俱来会伴随每个人。怎么办?林昆辉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更强大完善、任何痛苦都推不倒的拉力系统。

总是笑容满面,好像没什么烦心事的林昆辉说:“幸福感不能稀释掉痛苦,痛苦就在那里。但是更多的幸福感,可以让我们承受更大的痛苦,从而让拉力系统坚不可摧。”不管怎么难过,林昆辉一回到家,所有的痛苦都烟消云散了。“回家一看到老婆和妈妈,心情就豁然开朗了。家人是我幸福感和价值感的来源,让我把痛苦放在一边。”林昆辉说,他活到60岁,一直在不断储备幸福感,而给予他幸福的,都是家人。小时候是父母,长大后是恋人,结婚后是妻子和孩子。

大学生自杀率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时代和社会,更不在于弃他而去的恋人,或是无情的骗子,也不是因为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打击,而是从小到大,他没有积累足够的幸福感即“拉力系统”。所以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不是如何放下痛苦和抵抗挫折,而是如何好好活着的生命教育。好好活着,就是协助孩子建立起自我成就的幸福感,衡量人情、友情、爱情、亲情的幸福感,维护好坚固的“拉力系统”。

对小孩来说,让他们在该玩的时候尽情地玩乐;对于成年的孩子,让他们努力地做自己,告诉他们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有任何困难都找父母。人情、友情、爱情和亲情这四种情感“拉力系统”,哪个缺少就给予相应的训练。而这其中,父母就是最可靠的感情拉力。

“家长最该做的,是要让孩子能爱你,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想起父母。”林昆辉说,自杀者心中有父母时,他不会去死,而心中如果已经没有人值得他留恋,他才会失去生存的动力。“要让孩子明白,生命不是只为自己活,而是要爱别人。”

如今,老年人自杀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林昆辉说,我们都认为独居、留守老人更可能自杀,实际上,居家老人的自杀率更高。“独居老人没有人可以聊天、交往,所以也就不易产生矛盾冲突。而冲突才会陷入困境。”林昆辉说,居家老人会和老伴、子女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他们的幸福感来源即“拉力系统”,都源自子孙后辈。但是现在的大多数家庭,都是孩子最大,一切都以家里年龄最小的成员为中心,孩子喜欢什么,那我们和老人也就要喜欢什么。

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现象:6个大人疼一个孩子,孩子被无限宠爱,却不觉得自己很幸福、要感恩和回馈,而是变得越来越自私,稍不如意就一哭二闹三上吊。而得到一点儿关心就会很幸福的老人呢,却被所有人忽略掉,没有得到那一点点关心。所以最后,他们也会像小孩一样,遇到一点儿“小事”:比如打电话给儿子没接、被女儿呵斥“管太多”,就决然地跳楼自杀。

家人间的关心变少了,对话与互动变少了,冲突和责骂变多了,这都说明你的家庭生病了,危机出现了,应该赶快解决。“让孩子管理自己的欲望,学会尊重别人,这样走向社会才会具有品格力。”林昆辉说,及时解决家庭危机,在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同时,给予孩子和老人足够的爱和关心,才是自杀防治的良药。

所以,危机干预的重点就是家庭。林昆辉说:“老人老有所乐,夫妻俩安然欢喜,儿童轻松快乐。家庭成员都拥有幸福感,那么无论他们是在家里还是走到外面,都不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六变三托”“三规六禁”:

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挽留

让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能量,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到幸福,从而有足够的“拉力系统”抵御自杀的念头,是根本不可能的。林昆辉说,如果那样,“希望24热线”早就停办了。但是,中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自杀,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打热线求助。“即使有24小时热线,但仍然有很多电话漏接。”林昆辉说,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杀危机干预的志愿者,为挽留更多生命而努力。

那么,我们如何成为自杀危机干预的志愿者呢?林昆辉说,每个有自杀念头的人,其实都有“六变三托”,即六种巨大的改变和三种托付的征兆。

“六变”是指性情、行为、花钱、言语、身体、环境的改变。性情改变:原来腼腆羞涩的人变得飞扬跋扈,原来阳光开朗的人变得孤独和害羞;行为改变: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时没有愧疚感;花钱改变:无论是给别人还是给自己,钱都花光光。用钱来交代和这个世界和某些人的关系。

言语改变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总是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某本书、某个观点里努力寻找自己活下来的理由,找不到就觉得自己该死;第二阶段:找死的理由,死亡的价值、仪式、费用和程序;第三阶段:怎么死?询问自杀的方法,在网上寻找,吃什么药、吃多少颗等;第四阶段:动不动会提到 “死”字,比如天气冷会抱怨“冻死好了” ,稍不如意就说“干脆死了算了”。

身体改变:出现急性或者慢性重病的人都会出现自杀的想法;环境改变:天灾人祸,家毁人亡,越坚强的人越有自杀的危险。因为坚强,他们得到的关心、在乎、支持的几率就更小,“拉力系统”渐渐匮乏,敌不过“推力系统”而走向极端。

“三托”:托人、托事、托物。托人:突然向亲友嘱咐、要求或委托,加强对某人的照顾;托事: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要求或委托他人代为执行或完成;托物:突然打包身边重要文物、玩物或宠物,要求或委托他人代为照顾或保护。

如果发现身边有自杀倾向、采取过自杀行为的人,我们要做到的是“三规六禁”。

“三规”是指“陪、听、说”。“陪”: 温柔体贴、和颜悦色、展露感情地陪伴,表达关爱,照顾起居生活,“陪”是如影随形地陪同,上楼跟后面,下楼挡前面,决不让当事人离开自己的视线;“听”:原则是只听不说,不说是指不对当事人提问,而随时要准备好听当事人说话,对方一有说话的征兆,陪同者就要在第一时间转头看对方并做倾听状。千万不要边听边回嘴,问东问西,尤其是问原因;“说”则是指如当事人长时间(整天)不说话,陪同者才可对他说话,但不是提问,说生活琐事,不劝善(不要告诉他自杀是错的,不要自杀等);不责骂,不哭哭啼啼,不抱怨,不哀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问他为什么想自杀,而是通过告知家中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来重建当事人以及家庭与实体生活现象的“连接”,重建其“拉力系统”。

“六禁”:不要劝善,诉说人生有多美好;不要规过,要求别再做错事;不要哀求,责怪当事人让你伤心哭泣、生病;不要责骂,生气辱骂责备当事人;不要抱怨,责怪当事人引起大家生活的不便与困扰;不要质问,逼问事件发生的原委。

林昆辉说,有些人看到网络直播自杀案例,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暗示。如果感到不适,应该马上求助。首先,找人陪伴,找喜欢和在乎自己的人聊天共事;其次,积极地看一些正面励志类的书籍、听交响乐。

如果自己仍然无法排解,可拨打“希望24热线”的电话400-161-9995求助。

总之,发现自己或他人有自杀倾向或危机的时候,可以遵循如下程序:1.找人陪伴或给予陪伴;2.自己拨打“希望24热线”或告诉当事人热线电话号码;3.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或协助对方接受心理治疗。

“关于自杀,我们有太多误区,比如考生自杀是因为高考制度的错,那为什么应试教育下的大多数孩子都活得好好的?媒体大篇幅地报道自杀事件本身,过度揣测责任归因,也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比较和跟随,从而引导自杀”。林昆辉说,当媒体用多少版面报道自杀事件,就应以同样多的版面来进行危机干预、防治知识的普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从不如意、不快乐、不幸福以至痛苦,生命就这样从生向死。但是,没有什么比死更可怕,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珍贵。所以,爱自己的同时也爱身边的人,彼此相信和陪伴而不是指责、伤害甚至相看两厌,从而建立坚不可摧的“拉力系统”,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责任和意义,也是最好的危机干预和预防自杀的方法!

猜你喜欢

蜡笔拉力热线
自不量力
小蜡笔去上学
红蜡笔
跟踪导练(三)(3)
找蜡笔
鸡汤热线
微话题 狂野拉力
Q&A热线
物理问答
全国祝您健康咨询热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