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遗“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6-12-03杨洋

大观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洋

摘要:难道这股“申遗”风只是一个盲目和非理智的状态吗?它的研究和发展,和我们现在人生活会又有怎样的联系?各种疑惑的声音都存在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性;继承

在我们现在生活,社会活动,学生实践,科学研究中经常会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特殊的名词,并且还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在申请“非遗项目”。如此的“热度”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了发展旅游?为了能够让我们的看到已经消失的文化?于是我们发起了很多的保护活动,当然这些保护是肯定有必要的,但是申遗的过程当中我们如何正确的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现代人带来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的钟爱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头”?难道这股“申遗”风只是一个盲目和非理智的状态吗?它的研究和发展,和我们现在人生活会又有怎样的联系?各种疑惑的声音都存在过。

虽然我们看着“申遗”如此的热烈,如此的如火如荼,但是,真的耐心地静下来,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第一,我们能看到的非遗的存在,是一种人类发展的纪念。它告诉我们,我们曾经按照这样的一种形式和方法存活过,它也暗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以及他的审美习惯。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我们人类是如何的发展,它和之前的生产方式是如何交替发展,又是如何被人接受,如何进入一个新的审美领域,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重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因为这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仅仅只是用来纪念和旅游吗?还有一种观点会这样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被社会所淘汰的一种生存形式。现在的我们已经掌握了更好的,更快得甚至更批量的生产方式。这个是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享受得到各种物美价廉的产品。

我们既是工业革命的受益者,又是这个社会所推动的主导者。在市场竞争下,我们选择了另外一种便于我们批量化生产的一种生产方式,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快速的时代,很多落后的生产方式,就慢慢的消失在我们视野中,就如同我们放在柜子里的工具一样,其实,它早已失去了它所具备的生产优势,只是很多年以后翻出来却能勾起我们很多的回忆。当我们的物质开始慢慢变得丰富,于是很多的人都希望在生活中得到除了物质以外的精神追求,也像生产者提出了将情感不断的注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于是,我们重新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但是他今天不仅只是集体回忆的一种情怀,还具有情感的温度和手工的纯朴。在此时,我们能够得到的也仅仅是如此,有时它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正常所需,有些只是为了好看,只是为了心里的空虚。除了这个我们就不能够用另外一个不同的观点去看待,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第二,我们一味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可能想过,在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我们消耗掉大量的精力,然后在研究它的过程当中,又会有什么样的启发,和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有哪些相吻合的地方。未来是什么样子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预知,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去直截了当的把未来掌握着自己的手里面,未来更多的东西,都充满不断的可能,在不断的创新环境中寻找一个最合适和最恰当方式在存在着。你不知道那种形式就一定可以成为未来我们所熟悉的或者是未来我们说能够很恰当地使用的产品或者是生活形态。我们只能够把,相对应的方案提出,而用它不断在市场和人们的生活当中不断去检验。即使你现在,已经拥有了很多的案例或者经验,这种经验往往也是变化的是不受控制的。因为潮流或者是趋势只是一个人的臆想上的判断。当我面对原有的东西,我们希望从它的身上得到一个新的概念或者是新的发展的方向,于是我们开始利用它本身的这种价值进行一些实验性的尝试。这种实验,我们不再是延续他们之前的风格,而更多的是延续它们的精神。我们不做模仿,也不做拷贝,更多的,是在做一种继承和发扬,例如:英国著名的陶艺家安田猛先生,从2005年至今在景德镇一直都致力研究景德镇传统的宋代影青陶瓷。但是,他说向往的是青白釉当中的那种“青”与“白”的精神性向往,而非重新在描摹。他利用现代陶瓷的各种技法和现在的工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设计出符合现代人使用的相应产品,特别是在这种产品的使用过程当中,触觉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瓷当中那种细腻,柔和,以及瓷器当中起伏变化的雕塑性也在他的作品当中得到了相应的体现。他将近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和改进。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够通过原有的已经不存在的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为舒适,也适应我们将来生活的一种生活态度。他的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传承更多的一种发扬,即表示了对逝去文化的尊重,也是对现代生活的责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表明我们所需要的态度。不能仅仅只是留在一个对历史的回顾和回望的角度,也应该站在一个新生活的角度上,去看待一个不同形式不同样式,更不属于这个年代的文化遗产。认真的研究分析它的存在价值,并且需要延续到现在的生产生活当中,也就这样,我们才能够,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的利用,也才能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的价值,真正的体现出来。在如今,申遗“热”的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冷静的思考,我们需要更大胆的思考,为了过去,更为了将来。

【参考文献】

[1]吴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法律规制问题[D].重庆大学,2012.

[2]李富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自觉——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3]兰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自觉——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4]邱慧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法保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5]刘力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法保护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29).

猜你喜欢

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