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的传统线条

2016-12-03叶红

大观 2016年10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画

摘要:本文主要论证了当代中国画应当保留传统书法线条这一观点。虽然当代中国画不断创新,但是传统线条依然不可舍弃。绘画应当有高超的技法,传统线条博大精深足以体现技法的精湛。传统线条可以表现情感,好的作品就是要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情感。传统线条本身的艺术价值很高,用这样的线条搭配物象之形,画面的精神会更加强烈。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线条;当代

对中国画而言,线条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到荆浩《笔法记》中的“笔”再到现代无数专家学者对中国画线条的阐述、分解。虽然十分详尽,但是在画风多变、创作观念和艺术道路并不非常明确的当代还是很有研究的必要的。

当代的中国画一直在不断创新,一边接收外来文化,一边研究已经断层的传统文化。过去有一批探索新时代中国画发展方向的先驱,他们比较侧重于中国画对西方艺术的借鉴,这样不免落得“崇洋媚外”。与此同时,另一批开拓者被古代传统艺术吸引,不能自拔。后来,随着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大量学者客观的看待中西方文化、艺术,使得现在的艺术家心态相对平和,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还是西方的文化都能被比较客观的对待。虽然画家在心态上平和了许多,但是在实际前进的道路上却也一直是顶着风雪前行。因为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方向还是不明朗,我们在实践的道路中否定了很多,也只是知道如何做不对,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当下,中国画的面貌很多,比较现代的创新方法层出不穷,尤其是工笔画的技法更是让人应接不暇。当然,众多技法的探索,形式的探索、色彩的探索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是在这些探索中千万不能忽视传统线条。

所谓传统线条,就是指传统书法线条。无论中国画走向何方,传统书法线条是其必要条件。无论那种艺术,技术的高超总是必要的。文学作品需要好的语言,雕塑作品需要好的刀法,对于绘画而言也是一样。高超的绘画技术是画出好画的保证,书法线条具有高超的技术性。

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格”作为最高品格,“逸”的状态也成为中国文人追求的状态。黄休复认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黄休复理解的“逸格”是在规矩之外的,不强调色彩的华丽,寥寥几笔,自然而然形状样貌便跃然纸上。若想寥寥几笔便可有事物的形状,这便要求画家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得之自然”就不仅要造型能力强,更要笔墨线条能力强。试想一张画,几乎没有色彩,也没有很多笔墨,却是一张让欣赏者流连忘返,画家望尘莫及的画,那么,它的高妙就和线条有很大的关系。线条和形象能自然而然的显现,不刻意、不生硬、不圆滑、不世俗,淡而不轻薄、浓而不滞后,达到这样的水平,用线的能力当然是十分高超的。例如,倪瓒的画就是如此,倪瓒的画从长线的树干、石头、山坡到短线的松针、点叶都是书法用笔,笔笔皆可细细玩味。倪瓒的线条来源于他的书法。明代徐渭说:“云林书法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现代人临摹倪瓒,造型基本都能解决,然而线条质量相去甚远,同样的画作,因为线条质量的不同就分出了高下。实际上书法线条运用到画中是十分高妙的技法,初学者掌握不了这项技术自然就画不了好画。现代中国画的技法繁多,多为重复制作,偏向工艺。它们与书法线条相比是容易做到的,古人练习书法笔耕不辍年复一年都难成大家。物以稀为贵,现代技法既然容易做到,必定容易滥觞,相比之下,书法线条更加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画需要书法线条。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局限性,总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只能通过现有的形式呈现出未尽之意。当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无论是朝怎样的方向,表达情感总是必要的。如果艺术品没有情感,那么它将怎样感染别人,和我们生活中的桌子、板凳有什么区别。绘画需要表现情感,比如花鸟画描绘的不过就是花、草、石、鸟,然而其意境却让人久久回味,有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实际描绘之景,而是作者之情。例如徐渭的《墨葡萄》大写意的画法,粗犷畅快的线条,淋漓的挥洒。似乎能想象出他那乱头粗服的景象,满怀激动的情绪。同样的构图,试想一下,如果是陈淳去画,可能就是另一番滋味了。他们二人在线条的表现上有很大的区别,线条能够表达人的精神气质。线条在纸上几乎是一遍成形,不能修改,画家的瞬间感受都被保留下来,反应在笔痕之中。相比之下,设色在情感表现上没有线条那么强烈的效果,色彩有时不断叠加,水分又多,每一笔的笔痕不清晰,画家的情感很难看出痕迹。古代工笔“十八描”就是要用线条体现情感。现代绘画依旧要重视传统线条,因为它可以抒发人的情感,传达人的精神。

线条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在无形中散发精神。书法既是如此,人们对书法作品的肯定通常与所写内容无关,而是欣赏其线条的美:如奔走之龙蛇,如沉重之山石。对于绘画而言,画有其形象,倘若这形象再有精妙的线条做支撑,那么便是互为表里增添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任道斌,王伯敏.画学集成——六朝-元[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202.

[2]陈雨杨.倪瓒[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9.

作者简介:叶红(1989.03-),女,2012年毕业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当代》背后的当代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