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测量在梓荆塘矿区金成矿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16-12-03李玲
■李玲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地球化学测量在梓荆塘矿区金成矿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李玲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800)
本文从矿区地质特征着手,通过应用地球化学测量方法,运用其成果,结合矿体地质特征,对其实际效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对原始化学样品有较高要求,地球化学成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存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客观情况合理分析,有效应用。
地球化学测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化学样品有效应用
0 前言
1 矿区地质特征
粤西罗定盆地处于吴川—四会断裂带、罗定—广宁断裂带、贵子—罗镜弧形构造带三者围限的构造强应变三角区内,是地质构造活动十分强烈的地区之一[3](图1)。盆地周边发育大片中上元古界云开群老地层,各级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金矿床(点)众多,是断裂活动、岩浆活动及热液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1 罗定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图Fig.1 Regional tectonic structure position of Luoding basin
1.1地层特征
矿区内除第四纪冲洪积以外,主要出露中晚元古界云开群和白垩系,北部以云开群地层为主,而南部大部分地区出露白垩系罗定组。云开群地层为一套浅海相类复理石碎屑岩夹碳质建造,是粤西地区Au高背景层。由于受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以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二云母片岩、片麻岩、变粒岩、云母石英岩、石英岩为主,夹混合片麻岩、混合岩等一套中-深变质岩系。该层位是梓荆塘矿区金矿体形成的重要矿源层。
1.2构造特征
矿区处于宋桂-三家店断裂破碎变质带上,区内构造形迹清楚,金矿化主要受北东向-近东西向构造(F4)控制,从西到东横穿矿区中部,长大于5km,宽5-50m不等,走向和倾向变化较大。在矿区西部,F4为北东走向,北西倾向,倾角50-70°;在矿区中部,F4则转为近东西走向,倾角60-80°;在矿区东北部,F4为北西倾向,北北东走向,倾角60°左右,表现为明显的压扭性。断裂构造带发育有硅化岩、硅化碎裂岩,见黄铁矿化、绿泥石化。F4也是云开群与罗定组的分层接触断裂,区内大致可分辨经历了两期(或以上)的构造活动,表现为目前的压扭性断裂(裂隙)面同时在北西侧的云开群和南东侧的罗定组中表现一致,向北西倾斜。早期形成盆地的断裂多被改造置换,少数露头无法确定其形态和性质。
该断裂带内发育较强的硅化、黄铁矿化等蚀变,已经发现金矿化。F4断裂带及次级构造为区内含矿流体的运移和富集成矿提供良好的动力条件和通道、聚集空间。
1.3岩浆岩
区内没有岩浆岩出露,仅局部见一些花岗质小岩脉穿插于云开群地层中,岩性以混合岩化花岗岩为主。
(1) P-P间期和R-R间期各有其规律性,P波个数多于QRS波群个数。图7中可见明确的窦性P波,且窦性P-P间期与逸搏R-R间期各有其规律性。P-P间期规则为0.78 s左右,频率77次/min。QRS波群形态正常,绝大多数为延后出现的交界性逸搏心律,R-R间期缓慢绝对规则(1.50 s,频率40次/min)。P波个数明显多于QRS波群个数,在多数逸搏R-R间期中可见有2个窦性P波。
混合花岗岩:黄褐、灰白色,中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组成。该类混合花岗岩呈不明显的片麻理,岩石风化较强,多呈松散状出露。
混合岩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金矿体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 地球化学测量
区内植被发育,覆盖层很厚,地表基岩出露甚少。因此,勘查工作从地球化学测量入手。
本次开展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网度采用250×50,方位320°。共采样1765个(含重复样79个),为客观地反映各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选用背景平均值、标准离差、变异系数等地球化学统计参数,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得到背景平均值(X)、标准离差(S)、变异系数,化探异常下限(T)是用背景平均值加1.8倍标准差之和得来的,圈定异常以T、2T、4T圈出外、中、内三个浓度带,经计算求得金元素异常下限为4(T),详细参数见表1。
表1 矿区元素异常下限统计表Table 1 Element anomaly threshold of mine
2.1数据特征
经统计,金异常大于4ppb(外带)的样品有305个,占总数18.12%;大于8ppb(中带)的样品有78个,占总数4.63%;大于16ppb(内带)的样品有36个,占总数2.14%,占异常值总数的11.8%,最高值为317.03ppb。
2.2相关元素共生特征
按各元素相关系数分析,区内元素异常分带明显,与金成矿密切相关的As、Ag等元素异常带基本吻合,但只有As出现明显的异常浓集中心。
3 地球化学特征
勘查区以Au、As异常为主,Au异常主要分布于区内西部、中部、北部地区,Au元素异常浓集中心和峰值较明显,最高值257.87×10-9,异常平均值12.05×10-9。从总体趋势来看,其分布存在明显的规律性,主要分布于F4构造的旁侧,其形态大体呈北东向展布,与北东向断裂构造延伸方向十分吻合。
图2 AP7综合异常剖析图Fig.2 Anatomy figure of combined anomaly of AP7
总体来看,勘查区内元素异常分带明显,金、砷、银相关元素浓集中心基本吻合,其它元素基本无较明显的浓集中心。
根据各元素异常规模、空间展布特点以及与Au元素关系密切程度、组合特征,区内大致划分出主要的组合异常9个,其中Au异常浓集中心较好的组合异常为AP6、AP7,通过异常查证发现,只有AP7具有较好的金矿化。
AP7综合异常区内主要岩性为中上元古界云开群c组第一段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夹部分混合岩和白垩系罗定组a段泥质粉砂岩,罗定组a段与下伏云开群地层呈断层接触。
AP7综合异常:位于区内西北部,分布在F4构造带北侧及南侧,呈北东向片状分布,异常面积约1.13km2,由Au8、Ag7、Ag8、As1、As2、As3、Cu10、Pb12组成。该区异常元素组合复杂,其中Au、As异常规模最大,两者均有较好的异常浓集中心,异常带整体呈北东向展布(图2),有Au8单元素异常带,化探异常平均值为20.32ppb,明显高出含金地层平均丰度值近4倍,最高值达257.87ppb。通过前阶段探槽工程和民窿清理揭露,发现2处金矿化体,因此该综合异常区是由北东向转近东西向含矿断裂带F4引起的矿致异常。
4 矿体地质特征
4.1Ⅰ号金矿化带及带内金矿体
分布于磨刀坑一带,由F4断裂及其上下盘附近碎裂围岩控制,水平宽度25~50m,组成岩石主要为硅化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硅化云母石英片岩和石英岩。F4断裂产状:0°~10°,∠65°~ 85°。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 。 已 有TC403、ML406、TC401、TC405等工程揭露控制,已控制的矿化带长度约300m。经采样分析,TC403有 4个样品含金0.1~0.26g/t,总厚度约 2.36m;ML406有 5个样达到0.3g/t以上,其中最高3.72g/t,总厚度 2.05m;TC405有 2个样品,含金分别为2.01g/t、0.36g/t,总厚度1.64m。
4.2Ⅱ号金矿化带
分布于黎少茶场一带,由F4断裂及其上下盘附近碎裂围岩控制,水平宽度50~80m,组成岩石主要为硅化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硅化云母石英片岩和石英岩。F4断裂产状:315°~340°,∠60°~75°。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已由ML403、ML404、TC416控制,由于覆盖较厚,尚未完全控制其延伸长度,初步控制延伸长度200m左右。经采样分析,ML403有5个矿化样,其中一个支窿的2个化学样H27(0.22g/t)和H29(0.66g/t)为同一组硅化破碎带,总厚度0.96m,倾向315°~355°之间;另一条延伸方向与之平行的支窿H22有0.19g/t,总厚度0.85m;ML404也在这条硅化破碎带上,含金0.12~0.47g/t。由此确定该带为北东走向含金构造破碎带。
5 结论
本次勘查工作,运用土壤化探测量,取得较好的成果,经槽探等工程查证,证实了异常展布与赋矿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为矿致异常,说明土壤化探测量方法在梓荆塘矿区找金矿中有效可行。但是,也存在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矿区覆盖层较厚,如何保证采取的化探样品在深度上、层位上合格?;(2)对于一个污染较大的矿区(前期开展过类似工作或民采较丰富亦或是山林开垦导致土壤污染),化探工作又该如何正确合理的有效开展。本次化探工作中也遇到过该情况,AP6异常浓集中心较好,但异常区民采普遍导致土壤污染,在实际工程查证时却几乎没有异常,那么地球化学方法就失去指导意义。因此,在运用地球化学方法指导实际找矿中,应根据客观情况合理分析,灵活处理,才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1]黄圭成,汪雄武,杨世义等.粤西罗定盆地南缘金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0,(1):53~58.
P59[文献码]B
1000-405X(2016)-9-294-2
李玲(1988~),女,2012年毕业于长江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矿产普查与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