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机制、模式与对策

2016-12-03夏兰王娟刘斌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旅游

夏兰 王娟 刘斌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61007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机制、模式与对策

夏兰 王娟 刘斌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610073)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往从单一视角研究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框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必须综合考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业特征以及区域经济因素,从更深层次研究两者的融合发展。其中,融合系统创新和环境驱动力是其融合发展的两项重要动力,而中心模式、嵌入模式和园区模式是两者融合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实践中,应根据区域的产业资源类型、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市场成熟度等综合因素选择相应的融合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机制;融合模式

一、引言

作为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地渗透于社会多个领域,并与之相互联系和作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而反过来,经济发展和关联产业壮大又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资源开发创造有利的环境。当前,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关联度最高、互动性最强的产业就是旅游业,然而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在取得规模化扩张的同时,其同质化竞争和地域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水平也较低,由此导致国内区域性旅游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比较单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1]。与此同时,旅游业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带动也明显不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资源开发、文化传承和迈向市场化等诸多发展困境。

21世纪以来,产业融合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趋势和动力。产业融合一方面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带动相互融合的产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更高附加值,推动其快速发展。综上所述,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当前两者发展困境,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事实上,国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点日益增多,而且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两者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分类

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且伴随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的[2]。由最初的以人们自娱自乐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活动发展到今天有广泛群众基础,且融合社会各种有利因素的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种类日益丰富和扩大,其活动形式不仅包含养生健体的体育活动,也包含超越自我的竞技活动。基于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文章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主要分为两大层次:一是核心层,表现为精神层

面的内容,具体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民俗文化和体育组织文化等;二是外显层,又可细分为文化生产层和物质层两项内容,其中文化生产层涵盖观赏型、竞技型和参与型三类体育活动,而物质层主要包含体育文化用品和体育文化装饰,结构如图1所示。上述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体系。

图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分类及构成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

某一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彼此渗透、相互联动的共生系统,而随着该系统整体素质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水平及其地位将不断提升,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的活力也将不断增强,并促使本地区旅游产业资本朝更高层次方向转移。

深层次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主要源自于两方面:其一是共生系统的自动力,且主要是指系统的创新能力,两者融合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的创新能力。产业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持续创新会带动更多融合发展成果产出,由此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提升区域体育文化市场及旅游市场吸引力;二是外部环境的支撑力,产业政策、体育文化市场及其资源开发水平是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环境的好坏会对整个融合过程起到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基于上述分析,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如下图2所示。

如图2所示,在系统自动力的驱动下,加上外部环境的支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会逐步出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并由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同时,区域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也将在此过程中不断壮大。具体表现为:其一,体育文化产品和活动日益丰富和增多,区域体育文化市场趋于成熟和完善,涌现出大量的商业机会,体育用品企业积累充足的客户资源;其二,旅游产业的边界不断扩大,旅游产品及服务变得丰富多样化,并呈现出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特征,而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会加快区域旅游体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3]。

图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示意图

从产业价值链视角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会促使旅游产业在原有价值基础上建立起更为丰富、更为庞大的价值体系,包括产品价值、商业价值、媒介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两者的融合发展,除了能够提升产品本身价值外,还能够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参与主体的扩大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倡导更为健康、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休闲方式,打造良好的商业信息载体,由此产生更大的媒介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企业是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产业融合措施与成果更多地是依附于该主体之上;另一方面,区域体育文化资源、配套设施、社会机构以及政策环境是两者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与重要依托,对于产业融合效果的好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研究和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时,不可仅仅停留在企业和客户的微观视角,还应将产业融合的区域经济因素及其环境因素考虑在内,这样方能保证产业融合的研究及其实施过程不脱离其赖以存在的本源——区域经济,同时也更加适合中国当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通常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经过长期的文化传承与积淀所形成的文化产物,同时又受不同的区域文化熏陶,所以具有显著的区域体育文化特征[4]。

因此,在研究和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时,应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存在的资源及环境差异性,从而有针对性地依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特征以及当地的旅游产业结构,探索促进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途径。按照上述分析思路,文章综合考虑体育文化、资源、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四项因素,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即中心模式、嵌入模式和园区模式(分别见图3、图4、图5),下面结合具体案例一一进行阐述。

图3 中心模式融合示意图

图4 嵌入模式融合示意图

图5 园区模式融合示意图

(一)中心模式的内涵、运作思路与应用案例

中心模式是指以某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或元素为核心,依托区域体育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整合旅游产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重点打造包括旅游休闲、保健养生、社交礼品以及餐饮娱乐等经济在内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深入挖掘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提升地区旅游市场吸引力,并在相关文化市场、休闲娱乐市场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形成较大规模收益。

为了提升中心模式的实际运作效果,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一是要注重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并加强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以及多元化价值需求的有机结合;其二是重视区域旅游产品与服务项目的整体策划,从资源开发、活动策划到产品(服务)提供,做好各环节的相互衔接,避免彼此孤立或者与市场脱节;其三是围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所打造的相关旅游服务项目应相互关联和渗透,从而有效提升各项目的整体市场影响力与经济效益水平。

目前,通过采用“中心模式”而促进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是邯郸市的太极文化产业。邯郸市历史悠久且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其中太极文化作为邯郸自身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邯郸乃至河北具有重要影响力,逐渐发展成相对成熟的太极文化产业,蕴含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邯郸是杨氏、武氏、卢氏三大太极拳流派的发源地,太极资源尤为丰富,且呈现出较强的产业化态势,以太极为主题的体育文化产品(礼品)、器材、表演、授课和旅游项目呈遍地开花之势,不仅带动了邯郸市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间接提升邯郸市旅游竞争力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可知,邯郸正是通过充分挖掘、开发“太极”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努力壮大和发展相关产业领域,是“中心模式”融合发展的典型例证。

(二)嵌入模式的内涵、运作思路与应用案例

嵌入模式是指以区域某个运作成熟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链条为主体,寻找有利时机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或元素融入其中,并提供能够表现该项文化的体育产品或服务。与中心模式不同,在嵌入模式中区域旅游产业是主体,因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要融入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链条应相对成熟,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嵌入模式”融合案例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产业开发,凉山州具有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四川省重要的生态旅游基地[6]。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为凉山州旅游产业注入了更大的发展活力,尤其是安宁河漂流和邛海水上运动项目的开发,使得凉山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充分地嵌入到当地旅游产业,并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园区模式的内涵、运作思路与应用案例

当前,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新兴企业的孵化基地,通过建设旅游产业园区,不仅可以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也能够加强区域内各旅游产业市场主体的分工与协作。园区模式是指将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依托地区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资源、人才和市场优势,将本地区打造成同时具备旅游产品生产、项目开发、旅游体验服务等多功能的产业园区。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可由政府部门主导,并在政策、融资和土地方面给予更大的支

持,而产业园区运营由企业负责。

长远来看,打造产业园区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实现产业化和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路径之一。然而,现实中往往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难度大或者是难以转化为可批量生产、销售的体育文化产品,所以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或元素融入到其他旅游产品或服务中去。与本文园区模式较为接近的案例是丽水的龙泉宝剑产业。作为一种体育文化产品,龙泉宝剑实现了批量化的生产制造,并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一条宝剑供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不足之处是龙泉宝剑产业形式相对单一,当地对于宝剑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以及与当地旅游产业的融合还不够充分,只是处于“园区模式”的初级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一)加强区域产业资源开发与整合,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内驱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区域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而整合地区体育产业资源和旅游产业资源,构建起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服务体系与传统体育文化体系是两者融合发展的保障和依托。因此,所在区域要做好相关产业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工作,大幅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驱力。具体来说,应将某一地区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和地方民俗、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促使地区自然环境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经济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地区体育部门、旅游部门和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进行产业资源开发与成果推广工作。

(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与融资渠道,优化产业融合发展软环境

政府的扶持和产业环境的优化是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不断地优化该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并为此做好相关的政策支撑与融资渠道拓展工作。其一是结合地区体育文化资源优势与旅游市场的现实特征,制定科学的政策法规和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挖掘、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融入本地区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和整个发展过程[7],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对于两者融合发展的支撑力度;其二是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多渠道产业投入体系,完善对于当地体育用品企业、旅游服务企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其三是要强化统筹规范管理,各级部门应树立起“大区域”的概念,摒弃地方利益保护的短视观念,面向大区域进行产业整体规划与功能布局。

(三)加快文化产品与旅游服务创新,增强融合成果市场竞争力

上文已明确指出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因而要加快两者的融合发展,关键还是要靠创新。从实际情况来看,体育文化产品创新与旅游服务创新是两条非常重要的创新途径,其实际运作将有助于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成果的市场竞争力。至于具体的创新内容与创新形式,应按照下述思路进行。对于具有非常知名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地区,可按照文章提出的“嵌入模式”去实施运作。例如,野三坡是保定市乃至河北省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了加快保定市传统体育文化与当地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可在野三坡这样的景点设立民俗文化广场,并将保定特色的徐水舞狮、平阳大鼓、定州抖空竹、秧歌等项目以“嘉年华”形式进行表演,同时做好相关体育文化礼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工作。这样既能以更多渠道提升保定市的旅游产业收入,也有效地宣传了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者的实际融合效果也会大大提升。而对于旅游资本市场相对发达、文化创意开发能力较强的东部地区,可选择“园区模式”实施运作。例如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其中,并与本地区的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扩大区域旅游产业市场主体、壮大旅游产业链;另一方面,能够开辟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提升旅游产业市场活力与竞争力。

(四)利用互联网媒体和信息化手段,拓宽产业融合发展渠道

当今,互联网媒体和信息化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颠覆了中国以往的商业模式。众所周知,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均是典型的传统产业,

且与其他服务业联系密切,因此要推动以上两项产业以及二者的融合发展,应更多地借助互联网媒体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进一步拓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渠道。无论是体育文化还是旅游产品,都离不开有效的宣传与推广,而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和APP等可更好地展示旅游产品及服务,传播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传播层面的互联网化;通过打造体育用品企业和旅游企业网上营业厅,开展B2C电子商务业务,可实现传统的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融合,实现渠道层面的互联网化;在此基础上,相关企业还可以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开放的平台,吸纳更多的供应商、经销商、上下游企业融入到旅游产业链中来,让社会企业和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研发和流通环节,提升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不断壮大体育文化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8],这是价值链层面的互联网化。由此可知,从传播、营销、运营管理到产业链均可借助“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来驱动,利用互联网媒体和信息化手段,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辟更广阔的渠道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1] 李锋, 陈太政,辛欣.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 旅游学刊, 2013, 28(1): 69-76.

[2] 李艳茹, 汪普健, 张黎.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07, (7): 88-91.

[3] 卢长宝, 于然海, 段奕君.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J]. 体育科学, 2011, 31(9): 27-33.

[4] 汤立许, 蔡仲林. 文化变迁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流变[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5(4): 67-72.

[5]张媛媛. 邯郸市体育文化资源类型与产业开发分析——以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D].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1:18-20.

[6] 孙德朝. 凉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对策研充[D]. 成都: 四川大学, 2005: 13-16.

[7] 李凌.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旅游开发构想[J].体育学刊, 2010, 17(6): 89-92.

[8] 王艳, 刘金生. 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视角[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5(7) : 23-25.

(责任编辑: 微风)

The Research 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Mechanism, Model and Strategy

XIA Lan WANG Juan LIU Bin

(Sichu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China, 610073)

Now that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developing so rapidly that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sectors in the national strategy, it is insuffi cient to study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sports culture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from a single perspective. Instead, we must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the features and the sector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factors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from a higher perspective. Specifi cally, combining the system innova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motivation will be the two driving forces; and the so-called center model, embedded model and the park model will be three of the major development models. Finally, when choosing its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ls, considerations must be given to the nature of development, the structur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maturity of the existing market.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mechanism; integration model.

G124

A

2095-932x(2016)05-0086-05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常规项目)“智慧旅游实践创新”(LYC16-24)。

2016-07-13

夏兰(1962-),女,山东荣城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娟(1982-),女,山西吕梁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旅游系副教授;刘斌(1968-),男,四川德阳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教授。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旅游
我们的民族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