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树立科学的“问题意识”
2016-12-03梅洪建
梅洪建
所谓的“问题意识”,并非通常所认为的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现象时所产生的疑惑或探求的心理状态,而特指问题的类型意识。
教师,更多是班主任,往往被这样一些问题困扰:
“某某同学经常迟到或不交作业怎么办?”
“某某和某某谈恋爱怎么处理?”……
于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书籍就成了抢手货,同时,网络上这些问题也就成了“热搜”。
有人说问题就是“必须被解决的课题”或“需要被平复的现象存在”,但人们却很少去关注问题背后的实质。
我们来试着分析以上例举的两个问题。
“某某同学经常迟到或不交作业怎么办?”
这个问题呈现的现实是:某某同学经常迟到或不交作业。隐藏的密码是:某某同学不应该经常迟到或不交作业。作为一个学生,按时到校和交作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老师期望该生按时到校和交作业。问题的实质是:教师的期待和现实之间产生了落差。
“某某和某某谈恋爱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呈现的现实是:两个同学谈恋爱。隐藏的密码是:两个人不应该谈恋爱,作为学生,学业为重,不能因恋爱耽误学习。教师期望两人不谈恋爱。问题的实质是:教师的期待和现实之间产生了落差。
我们发现,所谓“问题”,实质是期望与现状之间存在落差,期望与现状之间的落差越大,问题的严重程度就越高。
在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心目中,“现状”是问题的“动态因素”,也就是说,问题产生与否、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现状”波动有直接关系。例如:“班上同学没有进取心怎么办?”作为学生有进取心是自然的事情,是常态;“没有进取心”,自然就是波动,是非常态。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期望“让班上同学拥有进取心”。“拥有进取心”,在这个问题中就是常态。
这就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多数教师解决问题的实质是“回复常态”。“回复常态”就是回到教师的期望,或者说教师的期望点就在常态。
“学生打架怎么办”的实质是回复到“学生不打架”的常态;
“学生早读不出声怎么办”的实质是回复到“学生早读应该出声”的常态……
这是教师常有的“问题意识”,此种“问题意识”是以问题为起点,寻求解决方法,目的是“回复原状”。笔者将此类“问题意识”命名为“回复原状型问题意识”。
这是大多数教师拥有的意识,也是教育困境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此说,有些朋友可能会不解。我举例说明。
时下考心理咨询师的老师愈来愈多,很多地方还会做出行政性要求,做班主任就必须达到某级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会如此呢?不言而喻,时下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既然如此,在“回复原状型问题意识”支配下,自然就是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疏导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大多数教师的意识里这很正常。试想,越来越多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自然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但我们最不能否认的是,学校的生存环境才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格拉斯看来,人都是被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存在感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四种心理因素所驱动。如果教育不能满足学生这四种心理需要,孩子们就会产生痛苦。
试想,现下的班级结构或班级生态,孩子们真的有归属感和存在感吗?他们有自由和快乐吗?
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明白,这四种需要,我们几乎一点都没有满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连续生活12年(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孩子如果没有点心理问题,只能感叹孩子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之强了。
笔者以为,更大的悲哀在于我们的很多教师不为满足孩子的四种心理需要而努力,而是忙着去考心理咨询师。
你忙碌了,似乎很尽心,可是,为什么总是让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你再来治疗,而不是让孩子健健康康地生活、不产生心理问题呢?难怪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杂文作家)一声长叹:教育的悲哀就在于一群勤勤恳恳的人去做蠢事。顺着问题的方向去解决问题,试图“回复原状”不能说是蠢事,但于教育来说谈不上是智慧。因为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是不让问题发生,而不是在发生了问题时如何来解决。
而大多数你我选择了后者,于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是保姆、侦探、消防员、心理咨询师……似乎没有一个行业比教师这行更复杂、更劳累。
这是教育的困境,却是不应有的困境。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转换一下“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或许就鲜有发生甚或不发生。
如上例,如果懂得满足孩子的四种心理需求,在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上下足工夫,孩子们又如何会产生心理问题?我们又何至于“点灯熬油”去考心理咨询师?
如果我们能懂得“让学生学好,就必须让他们拥有学习的动力,拥有学习的动力就必须明白学习的意义,明白学习的意义就必须有归属感和存在感”、在根源上解决问题,又何至于整天加班补课、费力伤神呢?
是的,这就是我们需要树立的“前在型问题意识”。
所谓“前在型问题意识”,是寻找问题的根源,从而在问题发生之前做足工作,避免问题发生。
倘若我们树立了“前在型问题意识”,教育就变得更专业、更轻松。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真实案例。
一群男生在打篮球,健不小心把飞的眼镜打落在地,碎了。于是健对飞说:“晚上你去配眼镜吧,回头把发票给我,该多少钱我赔你。”本来多好的事情,结果飞配眼镜回来,发票上赫然写着:1900元。健不干了,于是二人闹到班主任处。
诚然,这不是一个“前在型问题”。在很多班主任眼里,它应该是个“回复原状型问题”——你虚开发票,打破了应有的事实原状;我作为班主任就是要还原真相,体现公平。如果问题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非常好解决。班主任只需带领两个孩子到配眼镜的地点,一问就可以知道真相,问题轻松解决。
如果班主任真这么做了,倘若当面证实飞虚开了发票,他还有何脸面在这个班上待下去?
尼采在《快乐的知识》中说:何为人性?不让任何人蒙羞便是人性。那么,这种处理方式,是不是有可能让飞蒙羞?是不是有可能“缺乏人性”呢?不言而喻!当教育“缺乏人性”的时候,还谈何教育?我们决不能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伤害一个灵魂!
问题如何解决?寻找最佳的路径——既能解决问题,又可以保护好当事的每一个孩子。
这种问题意识,笔者命之为“理想型问题意识”,也就是从简单的“回复原状型问题意识”中跳出来,指向更理想的教育状态。
三种“问题意识”并非截然独立,有交叉,有区别。
至此,大家也许明白,我所谓“教育要树立科学的问题意识”,想表达的就是要从单一的“回复原状型问题意识”摆脱出来,树立起“前在型问题意识”,并指向“理想型问题意识”。
期待着教育因“问题意识”转变而更美好。
(责 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