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不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好孩子
2016-12-03赵维莉
记者 赵维莉
我还是不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好孩子
记者赵维莉
“宝贝,加油,你能做的更好……”从小到大,这样的话你是不是听过无数次,这句话也曾鼓励你一直向前。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你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单单只靠努力就可以完成。从第一次失败开始,你渐渐对自己开始有了质疑,面对父母提出的目标,看看他们的付出,心理开始有些忐忑,因为你不确定——
困惑:我要怎样做才对得起父母
期中考试之后,宁雪有点茫然,看着不太理想的成绩单,她第一开始怀疑自己——那个时常被父母称赞的小女孩,似乎有点一去不复返了。
从宁雪懂事开始,她和父母相处最多的模式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或是父母陪着她上课,从没上学开始,舞蹈、绘画、钢琴、英语,让她的学前时代满满当当,上了小学,奥数、国学、心算又加入进来,“我那时挺害怕双休日的,因为爸爸妈妈不可能带我去公园,去玩,我的时间就是在一个个补习班、兴趣班里穿梭。”但是宁雪觉得,父母这样做也是为让她更优秀,所以她都接受了,也很争气,她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小学、中学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但是到了高中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今年高二了,压力挺大的,我想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但是却总感觉力不从心。”这一次期中考试,宁雪更是物理不及格,这前所未有的“失利”让她觉得辜负了父母对她的期望,更让她觉得是不是真的像别人说的,女生上了高中就没有“后劲”,再认真学习也不可能特别优秀。这样双重的心理压力下,让宁雪很煎熬,上课的时候总怕老师讲的自己会错过,面对随堂测验总怕自己考不好,作业总怕自己做不对……“我有时还会做梦,梦见自己已经在高考考场了,试卷发下来,我却一个都不会,我就一下子惊醒过来。”来到编辑部的宁雪看起来有点郁郁寡欢,她说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不辜负父母的培养,完成他们对自己的期望。
工作室建议:告诉父母你的想法
父母期望值过高会偏离成长轨迹
有一种说法是,孩子是父母生命延续,父母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就对孩子充满了各种希望,中国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从某种方面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鞭策孩子进步的一种外因,但是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目的是推动或者说引导这种外因的根本,而教育动机是父母价值观与教育观念的集中反映,它决定教子态度与方式,也直接影响亲子关系。适当的期望值才能够给孩子提供不竭的动力,过高或是过低都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绩效。
理解父母但要有自己的想法
作为儿女,并不要求你完全去理解父母的想法,但是你要知道的是,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你的爱护。特别是中国父母,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护,渴望得到孩子的信任,尤其是逐渐成年的青少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成为子女上进的强大的激励力量。
我们应该去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但是却不代表着没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到了宁雪这个年纪,正是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成熟,要开始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为了别人的期望去努力。学习并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确确实实把知识、本领学到手,成为你今后立足的根本。放下“为父母学”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不要把他们的期望变成自己的压力,更不要成为成长途中的阻碍,而是要化作动力,来鼓励自己。
沟通与释放才是成长的关键
同时,也要多与父母沟通,主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及想法,如果父母制订的目标对你来说比较困难,一定要开诚布公地表达出来,因为只有目标使我们通过努力能达到时,才会产生激励的作用。违背我们自己发展规律或是本人意愿的,到最后只能成为心理负担,对我们的成长造成阻碍。
同时,要给自己制订合理的目标,并在困惑或困难时及时与父母沟通,寻求父母的帮助。但不要内疚,只要尽力了,就要对自己满意,可以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学会放松,为自己减压。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会脱离你成长轨迹的本身,只有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才能科学地制订符合自己成长轨迹的计划和目标,要客观地建立起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及时适时地鼓励自己,并学会正确面对失误、客观分析失误原因、找到解决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要和父母们说一句,不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调得太高,期望值是要与孩子本身的能力等方面符合的,否则过高的期望到头来会引发的很可能就是亲子之间的冲突,家长要学会把心态放平,才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