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交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016-12-02邵笑晨

物联网技术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影响

邵笑晨

摘 要: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正在对人们的工作、娱乐、交往、消费、学习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人们传统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在发生改变。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人际交往日益增多,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社交网络对大众在人际交往时产生的影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全面地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8-00-03

0 引 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也在大众的生活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本文从社交网络的分类、特点,社交网络所产生的影响及人们依赖社交网络的原因入手分析,以促进人际关系更好地发展。

1 社交网络的概念及分类

1.1 社交网络的概念及其特点

1.1.1 社交网络的概念

社交网络是人们对现实生活活动的一种延伸,通过网络交友的人越来越多,社交网络发展迅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网络交往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专用软件或平台为媒介,主要以文字符号来表达的一种人际交往[1]。它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兰姆1967年发布的六度分割理论而创建的网站。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这个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会不断扩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2]。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结识新朋友,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脉圈,更好地与人沟通。

1.1.2 社交网络的特点

1.1.2.1 时效性强

社交网络操作简单、界面简洁、接入方便,用户可以通过网页、客户端、手机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收和发布信息。而且社交网络入门门槛极低,用户无须具备高超的电子科技水平与过人的思维和文采,只需注册一个账户即可通过此账户获取、查询和发布信息,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信息发布与接收几乎同时进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1.1.2.2 互动性强

传统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往往通过观众来信、来电实现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但这种交流与互动经常受到地域、时间、工具的限制,缺乏时效性,许多来信来电往往石沉大海,得不到及时、适当的反馈。而社交网络是一个更为平等、自由和开放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提供的转发、评论、私信、语音、视频等功能,迅速对信息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参与话题讨论,与其他用户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联系和交流,实现即时互动,大大缩短从信息发布到实现反馈交流的时间间隔。

1.1.2.3 用户个人信息的相对真实性

社交网络已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渗透到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使大众的真实朋友圈和虚拟网络圈交叉叠合。与传统网络的虚拟性不同,社交网络是一个相对的“熟人网络”。现今,大部分社交网站都要求用户使用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进行注册。例如人人网,就是以在校学生为用户基础,要求填写真实的姓名、学校、专业;QQ、微信更是人们与亲朋好友相互联系的重要工具。大多数用户也不再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渴望通过社交网络维护和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通过展现真实的自我获得他人的认可。部分社交网站也出台各种措施鼓励用户使用真实的个人信息,如提高会员等级、扩大使用权限、颁发虚拟徽章等。同时,社交网络也在不断完善技术和管理,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审核和保护。

1.2 社交网络的类型

1.2.1 自我主义的社交网络

它们是一些诸如MySpace、Facebook以及国内具有代表性的QQ、微博之类的广泛流行的“个人主页”网站,充当着交友平台的角色。在这些在线社交网络中,成员可以向其他人发送表情和动作以吸引他人的注意。而它们往往也作为身份构建的虚拟平台,如我们常常看到的多重身份的构建和管理。自我主义的网络还是个人创造力和艺术如音乐、视频、照片等的表达平台。

1.2.2 兴趣驱动的社交网络

这些网络吸引了一些热爱分享兴趣和爱好的人们。因此也被称为“兴趣社区”。美国宠物网站爱狗者(Dogster)和美国汽车网站(CarDomain)以及我国全球华人生活兴趣分享社区(ChinaFace)就是兴趣驱动网络的典型实例。

1.2.3 媒体共享的社交网络

媒体共享网站并非根据用户资格定义,而根据其网站的内容定义,如YouTube和Flickr YouTube以及我国的“视频中国网站”吸引了那些爱好共享视频的人们,Flickr则聚集了热衷发布照片的用户。人们聚集在这类网站上的主要目的是访问他人创建的内容。

我国主要的社交网站可分为以下两类:

(1)以社区信息为架构来组织信息,如豆瓣,知乎以及传统的BBS;

(2)以人为架构组织,如SNS、QQ、微博、微信、陌陌、人人、百合、世纪佳缘以及商务类。

2 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分类

“人际关系”最早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作为专有名词提出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现实人际关系和网络人际关系。

2.1 现实人际关系

对于人际关系的概念界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

2.1.1 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界定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态度和行为等,因此人际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心理接触上的社会关系。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中才能获得支持性的信息,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而人际交往也是确定自我安全感,保持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作为生物体的人,当受到自然环境威胁时,往往需要他人的出现以减轻或消除自己的恐惧感。作为社会体的人,置身于自己无法掌控的社会情境时,也需要他人的安慰和帮助[3]。

2.1.2 社会学对人际关系的界定

研究者认为人际关系是由互动双方所能获得的报偿和所付出的代价大小决定的。这种理念所产生的人际关系可以由物质来决定,以一尺布、一斗粟的得失而论。哈罗德﹒凯利(Harold H. Kelley)的“社会交换理论”就是对这种观点的人际关系论的典型概括[2]。

2.1.3 传播学对人际关系的界定

研究者从个体相遇和交流的角度研究人际关系,认为人际关系是通过人与人的真正“接触” ,建立一个共在的、合一的、相遇式的传播关系。其代表人物是马丁 · 布伯,他提出 “我-你”的人际关系论述,奠定了传播创造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2]。

2.2 网络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在网络空间里的拓展[4]。网络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有着很大的差别,现实交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平等地进行交流,但这些都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网络交往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环境中的拓展。

3 社交网络对人际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

3.1 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降低

网络改善了现实交际,但如果单单使用网络代替现实交流是不现实的。一味的网络交友会使人们的现实交际能力退化。传统的社交交流主要建立在面对面的沟通上,交流双方主要以语言为媒介,借助肢体、眼神、表情等无声表达来辅助表达自己的思想。相比现实生活的社交方式,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更具有随意性,因此导致一部分人过分依赖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而疏忽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他们通常用微信、QQ等文字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而不敢用面对面的方式与人进行真实而有效的沟通,长此以往,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越发减弱,在面对真正的现实交往时就会不知所措。社交网络让这个问题变得愈加严重。

3.2 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

由于现代大多数人都把大量时间用于网络社交平台上,从而忽略了对亲人、朋友的关心,现实人际关系开始疏远,我们与身边的好友亲人现实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似乎只有通过手机、网络才能与人交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使用网络社交越来越频繁,这样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人们沉醉于通过社交网站去进行人际交往,这样势必会加剧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紧张。人们在进行网络社交时,都喜欢在电脑或手机前打字,却忽略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长时间的电子器械的沟通势必造成现实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戒备与隔阂。这就降低了现实的交际能力,使得同学关系、同事关系逐渐恶化,严重的还将引发交往障碍。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及的一个问题,究竟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网络交往大量占用了人们现实交往和进行其他活动的时间。尤其是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常常通过网络交友,使得他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逐渐淡化,最终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

3.3 网络人际关系信任度降低

相互信任对人际关系的维护至关重要,而事实上,网络交往由于人们看不到彼此真实的行为,人们不受现实人际交往规则和责任的约束,导致网络中人际关系信任的缺失。在网络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往往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虚拟的形象,去试着扮演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角色。因此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经常对网络中结交到的朋友的身份持怀疑态度,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最终导致了信任危机,并对人际关系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诚信往往是交往的最基本原则,但在网络社会中,网民通常用自己的虚拟身份交往,他们对自己发布的言论也无需承担后果,这就导致了网络交往中严重的人际信任危机,人们对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信任。

3.4 隐私容易被侵犯

现实世界的身份通常是一元的,而在网络空间中的身份却是多元的。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身份多元化,这种身份多元化的社会结果就是使人们得到了彻底的解放,然而也带来了诸多烦恼。在虚拟世界中,不但会发现自己的身份被盗用,而且别人还有可能在你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你的名义创建身份。甚至还可能发现在没有得到自己允许的情况下,自己的身份已被他人删除。

以前人们从没有如此之多的在公开领域发布自己巨量的信息,与此同时,我们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将自己的身份暴露于盗用、欺诈和其他各种网络犯罪的危险之中,并且这些犯罪的侦查难度对于警方来说日益加剧。在虚拟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就是一本开放的“肖像影集”,而后果则可能是令人担忧又无法预测的。

3.5 网络交往使人们产生人格障碍

在社交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从传统的人与人交往转变为人与机交往:人们不在面对面沟通,忽略很多真实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使两个人在屏幕之间无法加深感情沟通。但因为手机或电脑的随时随地性,人们更倾向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虚拟交往,由于一些人往往扮演成与现实生活中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比如他(她)可以装扮为异性,与其他网民进行网恋,而网上的恋爱几乎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他(她)可以随时抽身而退,再改名换姓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角色差异,可能会形成双重人格,甚至出现人格分裂。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转换过频时,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4 人们过度依赖社交网络的原因

4.1 缺乏自重感、自利心强烈

人们的第一心理欲望是自重感,简而言之即觉得自己很重要。深一步讲可以说是一种接受自己并喜欢自己的感觉,是一种对自己的认可和热爱。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在与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时,由于受个人、家庭等方面的制约,人的各种情感交流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自身感受不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从而不接受自己的一种状态,长久下去会导致人们产生异化感。而在网络交往中,网络隐秘性的特点会使人体会到真正的心灵上的交流,可以把深层次的感情向他人倾诉,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交流,得到满足,最终实现自重感这一心理欲望。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欲望,人们之所以愿意进行网络交往,自利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人们大都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尊重和认可,需要他人去了解、关注自己,从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中得到他人的好感,这不仅满足了自身心理的需求,也满足了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人具有表现欲望,在网络社交中,不用顾忌太多,只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欲望,就能被他人发现、了解,从而满足自利心。

4.2 安全感的缺失、宣泄的需求

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使聊天双方很快进入沟通角色,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人生活的压力和节奏让人与人之间难以产生信任,人们常常不愿意诉说太多,如亲子、朋友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感觉向他们倾诉没有安全感。但进入网络世界则可畅所欲言,发表自己言论的同时也不用担心亲人朋友知道,因为一切都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较大,依赖网络可以让他们更有安全感,敞开心扉与他人沟通。人们纷纷在网络中寻找聊天对象,注册微博、微信等,在陌生的空间中向他人吐露心声。此举会使人们感到更加自由与轻松,也会让人们更有安全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受到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与限制,在心情极度悲伤愤怒时,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只能忍气吞声,无法将自己内心的不满表达出来,因此选择网络交友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当人们进行网络交友时,完全不用担心在发泄情绪时所说的不当语言会造成不良后果,不满的情绪就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4.3 表现欲强、寻找归属感

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总渴望别人了解关心自己,希望时刻都能得到别人的重视,所以经常通过不断的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人们这种强烈的表现欲往往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尽情展现自我这一欲望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就会通过网络交友以更好地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人们还经常通过一些社交软件使沟通者寻找归属感,因为网络具有包容性,无论人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是在社会中属于怎样的地位,都能够通过网络交往发表言论、看法与观点,只要不违背国家安全,都可以在网络中各抒己见。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去抨击社会的不公现象,来唤起公众意识。而归属感又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们在多数情况下都属于自我防御阶段,很想找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而网络具有虚拟性,没有现实生活带来的压力,人们可以通过虚拟沟通带来相互认可,不仅弥补了沟通者们的人际挫折感,也从中寻找到了归属感。

5 结 语

综上所述,作为人际交往平台的网络空间,不仅为虚假的甚至带有欺骗性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便利,使得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网络交往的常态,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也导致了信任危机,还拉远了网络和现实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我们需要自觉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加强网络道德、规章制度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这对于人们在网络空间中顺利进行沟通和交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推动现实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项伟.基于六度空间理论的SNS系统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2]王香蕊.实名制社交网站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人人网 为例”[D].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2011.

[3]王楠.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44-45.

[4]张向任.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基于中庸之道的当代发掘[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