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正其末,必端其本
2016-12-02桑宁
桑宁
2016年8月,夏日炎炎,正是暑期旅游的高峰期,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景区,人头攒动,为了保护文物,景区在每个洞窟门口都立起了禁止拍照、禁止触摸的标识牌。然而,进入洞窟内,游客随手拍照、触摸文物的现象却屡禁不止,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提醒和劝说,人们才悻悻地停止了这些不文明行为。
青岛胶州一中的高考考生郭某因担心报考了与自己同一所大学的同学常升会比自己优先录取,趁常升不备,篡改同学的高考志愿,造成常升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而事后,郭某一家还想用金钱买得常升的“谅解”,希望常升无论事情如何发展,都不追究郭某的责任。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北大投毒事件,一时间在网络上流行起“谢室友不杀之恩”“谢同学不改志愿之恩”的段子,嬉笑怒骂之余,我们是否感到了一丝悲凉呢?
看似两则不相关的新闻,却让身为教师的我产生了深思。一个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的泱泱大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为什么却频现各种不文明现象?北大复旦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天之骄子为什么频传投毒、自杀这类令人扼腕的事件?我们的教育发展有了漂亮的数据之后,真的就令人满意了吗?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难道仅仅是个例吗?
到校园中看一看,我们口中所谓的“好老师”,是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我们所谓的“好学生”是成绩排名靠前的听老师话的孩子,至于老师是如何教好的,学生是如何学好的,这不重要,我们看中的是结果,而人际交往、创新进取、审美、责任等等这些概念,就不必过多考虑甚至是可以忽略的问题,因为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东西太“虚”了,那么,什么是“实”?分数是“实”,老师的业绩是“实”,这些立竿见影,能带来荣誉和利益的才是“实”。一虚一实,暴露出的是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毒瘤。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告诫说:“中国大陆的教育,包括北大清华,是在培养极端利己主义者。倘若这些人上台,比那些贪官污吏还要可怕。”的确,中国自古的教育观点,知识改变命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读书学习极具目的性和功利性。新课程改革近二十年,我们的学校、老师也进行了这样那样形形色色的教学改革,可是想想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多半还是提高分数!反思我们的教育,很多情况是为了“育分”,而不是“育人”,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狭隘而可悲的吗?
我们并不能否认分数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但分数不应等同于教育的全部内容,否则,教育是残缺的,更是悲哀的,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更是极为不利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诺丁斯教授指出:“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是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的,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联接。”引导学生走向智慧的人生,这才应当是教育真正的目的。真正的教育,应当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也应包含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等人格的要素。当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时候,仅有漂亮的学习成绩单显然是单薄而无力的,从长远来看,个人的发展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当有一种“觉醒”,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朝气蓬勃,拥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有义务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而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