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势大力沉:中外战锤漫谈

2016-12-02江小宁

轻兵器 2016年22期
关键词:锤头兵器

江小宁

国外战锤的起源与发展

战锤起源于上古时期,即公元前5000年以前,那时还未出现文字记载。人们在木棒前部绑上带有棱角的燧石或黑曜石,用于狩猎或搏斗。黑曜石是一种常见的黑色宝石,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并含有1%~3%的氧化铝。黑曜石自古以来一直被当作辟邪物、护身符使用。

在欧洲的考古挖掘中,考古学家曾经在爱尔兰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燧石战锤,其做工精良,表明当时它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此外,考古学家还在欧洲各地发现了不少青铜器时代的战锤,它们的锤柄多已腐烂消失,只剩下锤头上的孔洞供人们想像它原本的模样。

依据世界各地文物的出土情况,学者们推断在古代乌克兰,石锤出现的时间在距今8000年前。而从埃及出土的一块著名石板浮雕(The Narmer Palette,考古学界称这块盾形石板为“纳尔迈调色板”,其外形似罐,但呈扁平状,高度为64cm)上可以看出,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美尼斯(Menes)右手高举石锤,左手抓住跪坐于地上的敌人的头发。这表明,石锤是国王的一种权仗,代表着他至高无上的权力。

古埃及人曾试图以一种碟形锤来改进石锤的攻击力,同时为石锤增加一些劈砍功能。遗憾的是这种改进型锤在埃及前王朝Ⅰ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又称阿姆拉特时期)昙花一现,未能继续传承。

随后出现的梨形锤取代了碟形锤,它在埃及前王朝Ⅱ时期(公元前3500~公元前3100年,又称格尔塞时期)得以广泛使用,类似的战锤还出现在公元前2450年~公元前1900年时的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人对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称谓。此外,公元前18世纪的亚述人也在他们的各类活动中使用了梨形锤头。这些战锤的锤头一般由石头制成,有的装饰有黄金或其他金属。

中世纪时期,铁虽然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但青铜和黄铜仍然被用于制造战锤。尤其是在一些铁矿贫乏的地区,铜锤常被用作铁剑的替代品。铜锤不再像石锤那样容易破碎,也更容易牢固地与锤柄结合在一起。曾经为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战斗的勇士们就使用过铜锤头与木质锤柄相结合的兵器,在那个时代的诸多青铜雕像上,可以看到埃及勇士们手持铜锤、刀剑及弓箭的形象。虽然那个时代像链甲类的防护装备能够比较有效地抵抗刀剑等有刃兵器的劈砍,但实战证明:各种金属战锤无需穿透盔甲,也可对着甲的士兵造成严重伤害。

战锤也被用作仪仗锤,其做工精细,具有美轮美奂的外部装饰。例如:珍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波斯仪仗锤,制造于16世纪,其为全钢结构,镶有金色装饰,总长度为63.5cm;珍藏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仪仗锤,其曾为斯图亚特王朝英国国王查理二世(1630年~1685年)拥有;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著名大学——圣托马斯大学珍藏的一对仪仗锤,是由纯金制成的精美艺术品;20世纪波兰元帅配用有银质仪仗锤等等。

中国战锤的起源与发展

从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现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陆续出土了大量以动物纹装饰为特征,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器及金、银制品,这些文物是我国春秋至西汉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性器物。其中有各种类型的青铜战锤锤头,它们造型丰富,工艺娴熟,艺术风格独特,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之一。

战锤这类兵器特别适合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骑战时使用。游牧骑兵使用的战锤,是一种锤头较小的短柄锤。其锤头呈圆形、星形或蒺藜形,中间设有孔洞用于安装木柄,木柄上没有设置护手,单手握持,可以在马背上挥击自如,并借助战马前冲之势发挥巨大威力。这样的锤头在鄂尔多斯地区出土较多,制造年代相当于东周时期。

目前,所能查找到有关使用战锤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击破了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市西北地区)的军队,又进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信陵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赵国多次送信给魏王和信陵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持观望的态度。一名隐士侯嬴向信陵公子献计:“晋鄙的兵符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经常进出魏王的卧室,若请如姬把兵符偷出来就好办了。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了3年,没有找到仇人。如姬向公子您哭诉此事,您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想为您去死都在所不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您只要开口求她偷出兵符,她一定会答应。如果拿到兵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称霸的功业啊!”信陵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兵符给了信陵公子。信陵公子又听从侯生的计策,带着隐居在屠市中当屠夫的朱亥一起去邺城。到了邺城,信陵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看到兵符之后,仍怀疑这件事,对信陵公子说:“我现在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于是,朱亥从衣袖里取出四十斤重的铁锤,打死了晋鄙。信陵公子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邯郸得救,保全了赵国。

唐宋以后,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军队也装备了战锤。但中原骑兵作战还是以长矛和刀剑为主,战锤在汉军中一直居于从属地位。北宋《武经总要》中记载有两种战锤,分别为蒺藜形和蒜头形。到明清时期,又出现了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链子锤等,锤柄也由木质变为金属质,锤头较宋代时期的尺寸增大。锤头形状除圆球形、四方形以外,还有六棱形、八棱形等多种形制。

从宋代开始,战锤多用于礼仪和守卫场合,并以其数量的多少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明清时期礼仪场合盛行使用大瓜锤,因其外表常涂有金色也被称为“金瓜”。用“金瓜”击打头顶,不会血溅厅堂,却可使人脑受内伤而死。据说,当年很多犯上的大臣被皇帝以“金瓜击顶”方式处死在大殿上。用锤打击,即使没有毙命,也会遭受巨大疼痛。因此,锤在古代多用于行刑。这样,会让受刑者遭受更剧烈、更持久的痛苦,以使其铭记惩罚。

1970年代初,在山东邹城地区发掘的明朝鲁王朱檀墓出土有木质仪卫俑,就有手执这种“金瓜”者,其锤头硕大,外部漆金,锤杆超出人身的高度,这样的长度根本不利于上阵搏杀,只能适用于礼仪场合。从明朝开始,士兵着重甲作战的情况日渐减少,战锤的破甲功能也渐无用武之地,数量随之减少。到了清代,军队中除个别善使用者自备战锤外,战场上几乎见不到锤类兵器的影子了。

战锤的形制

战锤主要由锤头及锤柄组成。锤柄与锤头的连接处常以金属铆钉或钢带等进行固定。全金属结构的锤也有一些采用一体式方法铸造而成。战锤的使用方式主要是依靠挥动锤柄,将力量集中于锤头,以最大的动能来攻击对手。

锤头

锤头通常采用石头、骨头、青铜、黄铜、铁制成,其形状多种多样,用于作战的锤头一般不会是光滑平顺的,表面常会铸有凸起的轮廓或尖刺,它们主要用于对抗坚硬的板甲等防护装备。

锤柄

锤柄则由硬木或金属材料制成,其长度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步兵使用的战锤,其锤柄可长可短,一般为60~90cm;骑兵使用的战锤锤柄长度可达150cm,这样的设计给骑兵在马背上的进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战锤在古代战争中的使用

关于战锤在古代战争中的使用情况,印度作家跋弥(出生于约公元前5世纪)创作的两大著名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均有描述,印度人将他们使用的锤称为“Gada”。他们不仅将锤作为兵器,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造出华丽的金属锤作为权杖使用。

战锤在东欧国家的使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波兰和乌克兰。东欧人主要使用梨形锤头,在关于摩尔达维亚国王史蒂芬大帝领导的战斗中常见对这类锤头的描述,摩尔达维亚王国曾经由史蒂芬大帝(公元1457~1504年)缔造出辉煌盛世,其疆域扩大到现今罗马尼亚东北部、摩尔多瓦、乌克兰的局部地区。苏联曾经多次入侵这一地区,并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即今摩尔多瓦之前身)。在前哥伦布时期(公元1492年以前)的美洲大陆上,当地人也经常使用各种锤类兵器。

在公元900年左右,东罗马帝国就开始普遍使用一种称为“页锤”的战锤,其锤头由多个金属片均布而成,形似翻开的书页,故而得其名。其金属片厚实,多数带有凸起的棱角,当它狠狠砸向对手的盔甲时,能够打出深陷的凹痕甚至击穿盔甲。

页锤直到12世纪才在欧洲流行,并同时出现在俄罗斯和亚洲中西部地区的战场上。例如:蒙古帝国西征时,曾命西域工匠制造过一种西域风格的六页锤,此锤的锤头由6个金属片均布在锤柄的头部,故称六页锤;在印度,也发现了制造于18~19世纪的页锤,其全长66cm,全钢结构。

狼牙棒从大概念上来说也属于战锤兵器,其是战锤的变体。比如《水浒传》中的秦明使用的就是狼牙棒。狼牙棒的锤头形状多样,有球形、圆柱形以及多棱柱形等。锤头主体一般用木头或金属制成,表面有序地分布着金属尖刺,在击打敌人时能够造成致命的伤害。

狼牙棒从14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步兵和骑兵都会使用狼牙棒进行实战,两者所用的狼牙棒主要差异表现在锤柄上。步兵使用的狼牙棒锤柄较短,而骑兵的较长,最长可达到180cm左右。在印度,发现有制造于18~19世纪的狼牙棒,其为全钢结构,表面镀银,是一款装饰精美的礼器。

在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中收藏着两款古董级战斗型狼牙棒,它们均制造于16世纪。其中一件藏品长达235cm,其木质的锤头用钢带固定在锤柄上,锤头侧面设有5根金属尖刺。另一件藏品的锤头采用复杂的工艺以全金属制成,锤头上设有4根V字形尖刺,锤柄长约2m。同一时期的存世藏品还有183件狼牙棒收藏于奥地利的格拉茨市的各种博物馆内,它们是当时批量生产的狼牙棒兵器,大多与前述两款藏品具有同样的长度,并在锤头上整齐地设有3列尖刺。

在有关中国古代战争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各路英雄使用战锤的内容很多,例如:秦末时期张良雇用力士以大锤偷袭秦始皇;《隋唐演义》里好汉李元霸使用一对八百斤的大锤;2013年,热播的电视剧《精忠岳飞》中,岳飞的长子岳云双手持一对精美的大锤,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描写表现出中国人对战锤的热爱,因为战锤这种兵器抡起来很威猛,有横扫千军的感觉。岳云的确是使用战锤的高手,《精忠岳飞》中并无虚构。史载他的双锤共重八十斤(约合今50kg),这样重的兵器是不适合在战场上使用的,很可能是平时操练之用,后来被演义化了。至于李元霸八百斤的双锤,就更是演义化了。

自唐至宋,军中使用战锤之风日盛,史籍中屡有记载。史籍中提及的“椎”、“敲棒”、“骨朵”等术语都是古人对战锤的不同称谓,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手书》中记载:“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可见战锤这类兵器在金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已经大量装备,之后传入中原,而传入后很快在宋朝军队中大量装备。

清朝《皇朝礼器图式》一书中,记载有清军绿营兵卒装备的短柄双椎(双椎即是双锤),定制为“绿营双椎,炼铁为之,左右双持,通长各一尺九寸(59cm,明清时,木工1尺合今31.1cm)。椎围各六寸(18.7cm),形如瓜棱,重各一斤三两。柄长各一尺三寸(40.4cm),围二寸五分(7.8cm),木质髹朱………”

如今,战锤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它作为冷兵器的一个符号,将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编辑/曾振宇

猜你喜欢

锤头兵器
镰刀 锤头
你的样子
镰刀 锤头
镰刀和锤头之歌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多锤头破碎技术在混凝土公路改造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