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荷家系引种试验初报

2016-12-02安林辉周欢杜天安孔凡贵乐祥明余刘舟

湖北林业科技 2016年5期

安林辉 周欢 杜天 安孔 凡贵乐 祥明余 刘舟

摘要:在湖北省太子山林场进行木荷家系引种栽培试验,调查分析7个家系的成活情况和早期生长状况,并初步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推广的优良家系。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成活率、保存率、胸径、冠幅均差异显著,且胸径、树高、冠幅三者间的相关性极显著;最适宜太子山林场栽培的优良家系为A06,其次为A04、A08、A02,建议进一步调查和推广试验。

关键词:木荷;家系;引种试验;太子山林场

中图分类号:S722.7;S7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5-0034-03Preliminary Report on Introduction Tests of Schima superba FamiliesAn LinhuiZhou HuanDu TiananKong FanguiLe XiangmingYu Liuzhou

(Taizi Mountain Forest Farm Administrative Bureau in Hubei ProvinceJingmen431822 )

Abstract: Seven families of Schima superba were introduced and cultivated in Taizi Mountain Forest Farm in Hubei Province, and the survival condition and early growth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 to select suitable families for the local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urvival rates, preservation rates,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crown width of each family. In addition, there was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DBH, tree height, and crown width.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suitable family for Taizi Mountain Forest Farm was A06, followed by A04, A02, and A08 which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and popularized.

Key words:Schima superba;family;introduction test;Taizi Mountain Forest Farm

木荷Schima superba山茶科木荷属常绿大乔木\[1\],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2],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珍贵优质阔叶用材树种、生物防火和高抗生态防护树种。木荷幼树耐荫,大树喜光,具有速生、丰产、材质优良和适应性强等特点[3],其树干通直,结构均匀,材质坚韧致密,不开裂,易加工,是纺织工业中制作纱绽、纱管的上等材料,又是桥梁、船舶、车辆、建筑、农具、家具、胶合板等优良用材,树皮、树叶含鞣质,可以提取单宁。太子山区域内森林以针叶林为主,树种结构单一,且现有杉木二代林生长欠佳。为了改善林分现状,优化林区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特引进优质阔叶树种木荷进行家系试验,研究其适应性及生长规律,选出适宜太子山气候及立地条件的优良家系,为进一步栽培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为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仙女林场,位于荆门市京山县西南部,北倚大洪山,南接江汉平原,东经112°48′~113°03′,北纬30°48′~31°02′。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 0946 mm,且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空气相对湿度为70%,年平均气温164 ℃,1月份平均气温26~3 ℃,7月份平均气温为288 ℃,极端最低温度为-196 ℃,极端最高温度为392 ℃,年积温5 1192 ℃,年日照时数为1 9499 h,全年无霜期240 d,初霜期11月中旬,终霜期3月中旬。栽培试验地点位于仙女林场郭冲队,该地是杉木主伐迹地,海拔165~210 m,土壤为黄棕壤,土层厚度为55~75 cm,土质疏松,偏酸性。

1.2试验材料

材料来源于浙江省姥山林场,均为1 a生轻基质容器袋苗,共7个家系,分别为A02、A03、A04、A05、A06、A07、A08。

1.3试验方法

试验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20株小区,重复5次。2011年冬季对试验地进行人工全垦整地,深度30 cm。2012年2月定植苗木,植穴规格为30 cm×30 cm×30 cm,株行距为20 m×25 m,四周设一排保护行。定植后进行常规抚育管理,2012年底调查成活率,并于2015年底调查保存率、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等指标。数据采用Excel2003和SPSS 18.0处理。

湖北林业科技第45卷第5期安林辉,等:木荷家系引种试验初报2结果与分析

2.1各家系成活及保存情况分析

对木荷参试家系的成活率及保存率进行方差分析,其P值均为0000,表明各家系间的成活率及保存率差异极显著,说明各家系在本试验地的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这与林玉清[4]、韦如萍[5]等人在粗皮桉和南洋楹家系试验中的结论基本一致。通过多重比较(图1)可以看出:家系A06及A02的成活率高达96%,明显优于其它家系,且这两个家系的保存率也较高,而家系A03的成活率及保存率最低,且与其它家系间差异明显,说明家系A06及A02在太子山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次为A07、A08、A05、A04,而家系A03不适应在本地生长。

2.2.1方差分析

2.2.2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9],结果(表2)表明,胸径与树高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为0.659,此外,胸径与冠幅、树高与冠幅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家系早期选择时可以把胸径、树高以及冠幅进行综合考虑,枝下高不作为选择的指标。辛娜娜[10]等人通过研究5 a生木荷生长与形质性状,表明木荷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冠幅之间呈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这与本文试验结果一致。

3结论与讨论

(1)成活率的高低,是判断树木对环境适应性及抗性的一个重要指标[12],也是引种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试验中为了保证成活率,特采用容器苗造林[13],结果7个木荷家系间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02、A06成活率高达96%,保存率也较高,而A03成活率仅为52%,表明A02、A06较适应太子山的立地条件,A03不适应,本地区在引种木荷时,应首先排除成活率较低的家系A03。

(2)通过对7个木荷家系生长性状的分析,发现家系间的胸径和冠幅存在显著差异,且胸径、树高、冠幅三者间的相关性极显著,说明家系分化较大,且三个指标间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因此,在家系早期选择时,把胸径、树高以及冠幅进行综合考虑,选出生长表现较好的家系A04、A06、A08、A02。

(3)成活状况和早期生长情况表明,最适宜太子山栽培的优良家系为A06,其次为A04、A08、A02。由于引种的木荷家系处于幼龄期,根据袁莲珍[14]等人对旱冬瓜的研究,早期选择具有不稳定性,优良家系在后期生长进程中可能发生变化和分离,因此建议对选出的家系进一步跟进调查,并在类似地区进行推广试验。

参考文献

[1]《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3098.

[2]倪健.中国木荷及木荷林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6,5(3):2834.

[3]辛娜娜,张蕊,徐肇友,等.不同产地木荷优树无性系生长和开花性状的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23(4):3339.

[4]林玉清.闽南山地粗皮桉家系引种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10,37(3):5055.

[5]韦如萍,胡德活,郑光勇,等.南洋楹种源家系试验[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1):6569.

[6]范辉华,陈碧华,陈柳英,等.木荷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初步选择[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4):58.

[7]张汉永,丁文恩,肖辣兴,等.粤东木荷优树半同胞家系测定与早期选择[J].广东林业科技,2013,29(1):4246.

[8]林磊,周志春,范辉华,等.木荷优树子代苗期生长遗传和变异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2):155160.

[9]王印松,苏子卿.一种基于相邻风机测量数据相关性分析的风速预测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5,42(2):9196.

[10]辛娜娜,张蕊,范辉华,等.5年生木荷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家系变异和选择[J].林业科学研究,2014,27(3):316322.

[11]薛茜,刘万里,尔西丁,等.常用多重比较方法[J].中国医院统计,2008,15(1):2931.

[12]朱建峰,朱岩芳,徐华凌,等.山东东营白榆优良无性系引种试验研究初报[J].山东林业科技,2015(4):2527.

[13]刘伟,周善松,张先祥,等.不同立地条件下木荷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对比试验[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6):829834.

[14]袁莲珍,史富强,陈宏伟,等.旱冬瓜优良种源的早期选择[J].林业建设,2012(4):2932.(责任编辑:郑京津)第45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