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足迹
——游辉县市山西会馆
2016-12-02文/图_陈璞
文/图_陈 璞
寻找历史的足迹
——游辉县市山西会馆
文/图_陈 璞
商业区环绕下的会馆
为探寻辉县经济发展的足迹,笔者走访了位于辉县市文昌大道西段的山西会馆。
会馆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二年(1797)以后续建十五年。由大门、二门及戏楼、拜殿、正殿、陪殿、陪房、钟楼、鼓楼等建筑构成,距今二百余年,是清代商贾文化在民间遗产中的具体体现。
走进会馆,便看见一位精神矍烁的大爷坐在大殿右侧,攀谈过后,知道大爷叫王天来,曾是会馆的负责人。他告诉笔者:“乾隆年间,山西人来这儿做生意,卖香油、芝麻、药材等发了财,就建了一座方便同乡在这儿做生意、歇脚、喝茶的住所,后来取名山西会馆。”
会馆总建筑面积2706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六铺作悬山顶,斗拱檐,格扇窗。额坊、雀替皆为木刻浮雕。拜殿为卷棚顶,建于须弥座月台上。钟楼、鼓楼皆为斗拱檐、卷棚顶。大门和戏楼均为六铺作悬式建筑。整个建筑,布局对称,气势雄伟,工艺精巧,造型优美。钟鼓楼的南北山墙中间各有龙壁饰砖雕。墙面镶嵌数十条砖雕舞龙,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此会馆砖雕艺术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此会馆中所有以龙为内容的装饰艺术中场面最宏大、最气派的壁饰之一,甚是壮观。
为防止大殿与拜殿中间殿顶存水,设计者在殿顶专门设计了滴水流水道。透过大殿东山墙的一个窗户向里看到,殿内北墙供着一幅关帝爷的彩画像,关羽红脸张目,一手捻须,一手持书。大成殿两侧各有配殿,檐下还雕刻有“二龙戏珠”和飞鸟走兽的图案,令人赞叹不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那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故使会馆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
如今,会馆大门的外墙已粉刷了水泥,并涂上了一层装饰材料,与整体建筑风格很不协调。大殿的东檐下一处已裂开一道缝,殿檐向下倾坠。台基前两侧原来有两个2米多高的石狮,威猛俊俏,据说是当时全城最好看的一对石狮。在“文革”时期,附近居民为保护这对石狮,连夜挖了两个大坑把石狮就地掩埋起来,才免遭毁坏。
对比当年辉县山西会馆繁荣盛景,和今天会馆面临的境遇:拆迁,改建,移作他用……睹物思情固然凄凉,那么无物可睹则是无尽的失望和遗憾。会馆作为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块特殊文化,正在沦为被遗忘的时光。
站在昔日晋商云集、晨钟暮鼓、香火不断的关帝庙前,遥想当年辉县山西会馆的繁荣盛景,王天来激动地说:“前几年,省文物局的人来这考察,准备投资几百万元重修。山西人也不定期来这里交流关公文化,县里文物局经常派人来指导、检查,要我们保护这里的文物、瓦片、龙雕……”
辉县山西会馆是新乡市唯一一所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商业会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它浓郁的商业色彩,表现出山西商界崇拜关羽的特有传统,为研究晋豫两省商业往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充分印证了辉县市悠久的历史和繁荣昌盛的集市贸易。2009年9月,辉县山西会馆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单位:辉县市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