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深处的烟火味
2016-12-02张娟
文 张娟
苏城深处的烟火味
文张娟
在小巷里左转右拐、几番搜寻之后,终是找到了“春风沉醉”的马医科。这两天天气骤变,秋风说起就起,凉飕飕的直往衣服里钻,巷口拎着鸟笼出来遛弯的老人却丝毫不在意,依旧和往常一样,踏过巷子里的青石街板,晃晃悠悠的走到马医科39号边上的一家早餐店前面。
“师傅给我来碗热乎的豆腐花,再来两个蟹壳黄!”
“好嘞!今天的豆腐花还是要甜的吧?”
“对。”
这个离繁华的观前街只有五分钟之隔的小巷,全然没有那种匆忙、热闹的商业气息,即使是一家早餐店,也并没有那种华丽的音乐背景和喧闹的叫卖,有的只是在给顾客找零时的相互寒暄。
记忆里的巷口美味
连绵细雨中难得一个艳阳天,一大早,住在马医科内的老人就搬着小凳子坐在自家屋子外头,看报、聊天,讲到高兴处还要意气方遒的比划着。早餐店的王阿姨一边在店里细细的切着案板上柔好的面团,一边静静的听着这些老人聊天。
“我们在这里二十几年了,现在来的这些都是附近的老顾客了。”王阿姨说道,自己和丈夫二十多年前就租下了现在的房子,一直在马医科小巷内做早餐,虽然店里的招牌早在这些年的风吹雨打中被吹落了,但巷子里的“老苏州”们每天早上都是要过来吃上一块热热的蟹壳黄的,这么多年来,俨然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这是我预定的油条、蟹黄壳吧?我拿走啦!”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指着挂在墙上一袋打包好的早餐说道。因为每天早上来吃蟹壳黄的人很多,小伙子说自己懒得排队等,这样提前预定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店里的早餐除了蟹壳黄,还有豆腐花、油条、茶叶蛋等,都是一些寻常、又让人感到温暖的美味。到店里除了要吃上一块香酥可口的蟹壳黄之外,一定要来一碗清早刚出锅的豆腐花,一大碗嫩滑香甜的豆腐花端上桌的时候还在冒着热气,中间是店里自配的紫菜和一小勺的咸菜,食客们都是搅拌起来之后,大口大口的吃掉整碗,然后打出一个满足的嗝,抹抹嘴离去。
王阿姨在自己店面边上的巷子里摆了两张桌子,不赶时间的顾客就坐在桌子上,一边往豆腐花的碗里加点调料,一边有条不紊的咬着蟹壳黄,十分惬意。
因为天气晴好,小店对面的人家,就准备把家里的棉被拿出来晾晒。从家里找来根竹竿,一头挂在门口的电线杆上,一头卡在门口,把被子往上一摊、一拉就成,简单又便捷。再拉把竹子做的凳子往边上一靠,就能舒舒服服的晒上一整天的太阳了。
沿着这条古老和知名的古巷再往里走,夹杂在粉墙黛瓦之中的不仅仅是一座座故居,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时代灵魂。曲园的清末朴学大师俞樾、绣园的苏州刺绣鼻祖沈寿以及楼园的清代大臣潘世恩,都聚集在这条狭长的小巷中,现存于老宅深院中的每一天井和庭院,都见证和守护着这条小巷、这座城市、这种时代气息。
史书上的一代宗师
推开曲园那扇木迹斑驳的朱门,顺着阳光洒落的地方望去,就是“春在堂”了。
立于“春在堂”前可以看到,正厅两侧悬挂着俞樾教学、著述的大幅油画,靠右的橱窗里是俞樾的家谱及其生平简介,靠左的橱窗里是《春在堂全书》的部分内容和几本刻本。墙上则是其手书的:“家无长物琴书自乐,天生高人风雅之家。”
望着眼前的“春在堂”,不得不让人遥想至当年那场在北京保和殿的翰林考试。面对“淡烟疏雨落花天”的试题,在其他考生纷纷借“落花天”抒发淡淡的落寞和惆怅的时候,俞樾却留下了“花落春仍在,天尚艳阳时”之句,并以此赢得了主考官曾国藩的青睐和称赞,“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
以俞樾彼时的才学,定是可以在朝中有一番作为的,但因不善于应对官场,仅当了一任河南学政便被御史弹劾,削职归田了。在离开北京之后,俞樾选择了来到苏州定居,并且在友人的资助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
因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俞樾给自己的居所取名为“曲园”,且自号“曲园居士”。在定居马医科之后的时光里,俞樾潜心学术四十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
而令俞樾甚是得意的“花落春仍在”已经在时光的印记里,蜕变成了“春在堂”与《春在堂全书》。当年李鸿章为俞樾所书的“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的横匾依旧悬挂在曲园宅门之上,饱经风霜的横匾里,见证了小巷百年来的安静与恬淡。
再从曲园的门槛跨出,已经是临近中午的时候了,巷子里的居民们都开始做午饭了,炊烟从屋顶袅袅升起,家常菜的香味随着风四下飘散,弥漫着整条马医科小巷。